曉宋
家里若有熊孩子,平時就已經很作了。如果熊孩子鬧牙病,那真的就是哀鴻遍野了。為了讓熊孩子好好看牙,全世界的大人都在忙活同一件事:讓看牙變得不可怕!為了讓下一代能夠在不嚇出毛病的同時,還能順利地擁有一口好牙,各國人民真是操碎了心。
如果英國一個7歲的孩子,某天晚上神秘兮兮地把自己早上掉下的門牙,藏在枕頭底下,不用說他一定是在等小牙仙。在英美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有一位美麗的小牙仙,專門收集乖小孩掉落的牙齒。只要把牙齒放在枕頭底下,等到晚上睡著后,小牙仙就會從窗戶飛進來,把牙齒取走,同時還會留下一枚金幣作為回報。當然,和圣誕老人的傳說一樣,孩子處在換牙期的父母們又得累了,必須時刻關注小孩兒牙齒的動向。
換牙的小孩兒,都知道豁牙子不是啥好看的事,多多少少那段時間都有點兒落寞。
但是,有了小牙仙的傳說,使得孩子們不但了解了換牙是每個人成長中的必經之路,而且還滿心期待著乳牙們的光榮退役,因為這正是一個攢零花錢的好機會。有的孩子還會仔細把掉落的牙齒刷干凈,以便向牙仙證明,自己真的很乖?!靶⊙老伞钡膫髡f讓小豁牙子們個個活力四射。
不過說老實話,熱愛甜食的英國人民的牙真不怎么樣,一嘴黃牙、爛牙的比比皆是。小牙仙想必是個很忙碌的職業(yè)。
福利待遇相對較好的歐洲,對孩子的醫(yī)療是超級慷慨的。通常在16歲之前,孩子都會獲得很好的免費醫(yī)療,包括牙齒。大概從3歲左右,歐洲很多國家的父母們,就得準備給自己的孩子,預約人生中第一次的牙齒檢查了。
為了讓“第一印象”能夠留下美好的記憶,以便為后續(xù)打下良好的基礎,歐洲牙醫(yī)們有一個共識:那就是,第一次愛牙必須快樂至上。不要讓孩子感到恐懼。所以,初來牙科診所,孩子們往往會被邀請參加“變魔術”的游戲。
孩子們可以和家長一同進入治療室,然后孩子會被邀請坐上治療椅。牙醫(yī)讓小孩把手在無影燈前揮一下,燈就亮了,再揮一下又滅了,然后告訴他們,這是“Magic”(魔術)。還有那種最嚇人的鉆牙的鉆頭,牙醫(yī)會把鉆頭取下,然后把它打開在孩子手指頭上試。再然后,就是給杯子接滿水,讓孩子自己玩兒會吸口水的工具。
等孩子玩了一遍之后,就到了唯一的一件“正經”事兒時間了,清潔牙齒。牙醫(yī)會給孩子的牙齒涂上一種軟膏,或者是拿出粉色的漱口水,讓孩子漱口,然后告訴他們,這樣牙齒就更干凈結實了。
如果真的有孩子的牙齒需要治療,對不起,第一次是專門來玩的,必須是要放在第二次或者更久才能治療。聽說有的來個七八次,嘴還沒張開的,也算正常,只是可憐了這些個父母啊。真有個別心靈特別敏感的孩子,從三歲看牙看到八歲,一直在重復著游戲活動,從未真正張開過嘴。
真佩服這些個倒霉牙醫(yī),真同情這樣的熊孩子的父母,真擔心這類孩子的牙!
著名的北歐四國人民,雖然生活在半年黑半年白的日子里,但是卻享受著世界上最好的福利待遇,絕對稱得上是安居樂業(yè)的小康生活。這里的孩子18歲之前,看牙是不需要花錢的。北歐人非常重視對孩子牙齒疾病的預防,一般到了2歲半,孩子開始長乳牙開始,家長就開始給孩子們刷牙了。和中國孩子5歲前70%左右都有不同程度的齲齒相比,同齡北歐孩子的齲齒比率基本被控制在個位數。
所以,在北歐,小孩子看牙病,絕對是個大問題,被相當認真地對待。這一點兒相當明顯地體現在整個看病的過程中。
如果北歐的牙醫(yī)跟孩子說:“親愛的,別怕,咱們今天就張嘴看看,你的牙齒長得漂亮不漂亮?!蹦敲?,你就放心吧,說出龍叫來他也不會給你的孩子治病的。他真的就是讓孩子張開嘴巴,然后就瘋狂地表揚一下孩子的牙齒,并且在臨走的時候送給孩子一個小玩偶。
北歐人民絕對不吝嗇麻藥,哪怕是對待小小的客人,也會毫不猶豫地使用麻藥。但是,由于注射麻藥的瞬間還是會有痛感,所以牙醫(yī)會讓孩子的媽媽先回家去練習掐孩子手背,每天掐一次,半個月后再來。
半個月后,牙醫(yī)會把即將發(fā)生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提前告訴給小病人。牙醫(yī)會非常誠實地告訴孩子,你每天和媽媽做的掐手背游戲,就是一會兒注射麻醉藥的感覺,會有一些疼。等到治療結束后,牙醫(yī)還會提醒孩子,“等會兒你的嘴唇會變‘胖,那是麻醉藥幫你止痛的原因,到了吃晚飯時就會好了,別害怕啊?!苯Y果孩子會驚奇地發(fā)現,牙醫(yī)竟然如同預言家一般,全部都中!很多孩子從此基本上消除了對看牙的恐懼,轉而相當地信任他們。
在扮演預言家的同時,牙醫(yī)們還需要扮演圣誕老人,頻繁地發(fā)禮物。牙醫(yī)每次都會給小病人發(fā)各種獎品,有貼紙、牙膏、牙刷、鉛筆、橡皮之類的。萬一孩子的牙齒需要治療個四五次,搞回家的貼紙應該就夠貼一面墻的了。
德國人有一個本事,就是能把任何有趣的事情變得非常無趣。比如德國人的廚房用具,是最像科學實驗室的?;久颗龅揭粯邮卟?,比如黃瓜、西紅柿就能搞出相應的切割工具。搭配上各種型號的量杯、天平等,就做出了世界上最難吃的菜肴之一:德國菜。
和做菜一樣,德國牙醫(yī)的水平確實是有待商榷的,但是他們卻擁有世界上儀器最精密的牙科診所。而且德國人預防牙病的方法,絕對是細致精確,天下無敵的。
德式刷牙法針對的是2周歲以上的孩子,大概從這時起,德國人就開始了看秒表刷牙的生涯。每次刷牙平均時間應超過40-60秒,用力150克力度,舌頭也要一起刷。刷牙時要注意角度,牙刷要和牙齒以及牙齦成45度角。您說150克不好掌握?沒關系,到著名的德國廚房取個天平來,把牙刷放在家用天平上,用力按,直到顯示150克。這就是刷牙時的最大用力。還有牙刷的分類也是相當逆天的,口腔保健專家針對不同年齡組的不同類型的牙齒,進行更為細致的區(qū)分,所以到德國買牙刷,就如同去賽百味點三明治,到星巴克點咖啡,沒點兒基本素養(yǎng),是整不明白的。
如果你使用了嚴格的德式牙齒保健法,還是不怎么樣,怎么辦?沒辦法,只好去治牙病了。德國牙科診所里的鉆頭,可能是世界上型號最全最精密的,排成一圈懸掛在治療椅上方,絕對震撼的鉆頭圈!當然,這并不妨礙德國牙醫(yī)的水平很差,如果你看到有三個人一起使勁兒按著一個人,頭頂上白白懸著一排高級機械卻無人使用。不用懷疑,是的,你沒有看錯,那的確是德國牙醫(yī)在用最原生態(tài)的方法——拔牙。
相比之下,日本兒童牙醫(yī)可能是對孩子最為耐心的牙醫(yī)。因為一般來說,孩子來看牙病,不折騰家長三次以上,壓根兒就不要想接受什么正式的治療。
日本牙醫(yī)分工是很細致的,有專門針對小孩子的牙醫(yī),所以他們的診所也是布置得花花綠綠的,到處都是玩具。從三歲開始,孩子就要接受正式固定的牙齒檢查了。第一次去社區(qū)牙科,主題都是“游戲和參觀”。醫(yī)生會帶著孩子先在這遍布卡通貼圖的診所里各處參觀一下,各處摸摸、坐坐,聊聊天,然后就回家。
第二次,醫(yī)生會讓孩子在家長的陪同下,坐在治療椅上練習刷牙。這樣的用意一是幫助孩子學會正確刷牙,二來也能讓他先習慣了那張椅子,減輕恐懼感。如果孩子前兩次表現尚可的話,第三次才會開始正式的治療和檢查。而這時,家長就不允許跟著進入了。讓孩子獨立走進這個天地,他會和其他同時治療的孩子共處一室,小伙伴們一起,后來的孩子看到前面的孩子淡定的樣子,也會消除恐懼。
不過,日本牙醫(yī)的理念很保守,他們很多人不能接受歐美習慣使用的麻藥,所以,他們在面對棘手的小孩兒牙病時,有兩種主要的處理方法:一靠巨大的耐心和心理疏導讓孩子強忍度過;二把孩子徹底捆綁在椅子上。是的,日式捆綁式,非常著名的。
熱愛美劇的觀眾,一定會對美劇演員們,一口口晃人的白牙印象深刻。的確,在美國,一口白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美國人對于牙齒護理、美白和整形的專注是狂熱的,是絕對從娃娃抓起的。美國人對牙齒的注重簡直令人發(fā)指,普通人每半年一定會洗牙,做常規(guī)檢查。有條件的,從乳牙開始,就認真學習刷牙,乳牙換掉之后立即開始清洗、增白、矯正工作。
為了讓孩子覺得看牙是件有趣的事,美國牙醫(yī)真是做足了功課。第一次帶孩子看牙前,牙醫(yī)會在電話里建議家長告訴他們什么是牙醫(yī),為什么要去看牙。到了診所,也幾乎看不到各種器械,所有的器械都是暗藏式的,安裝在漂亮的櫥柜里面。孩子躺在治療椅上,抬頭可以看到天花板上電視機播放的電視節(jié)目,而不是恐怖的鉆頭。
如果牙齒確實需要治療,五花八門的器具就搬出來了。但是美國牙醫(yī)有個堅定的信念,那就是治療中必須要讓孩子沒有痛感。所以在美國哪怕是補個牙,也一定是要麻醉的。這種麻醉是分兩步的,先是笑氣麻醉,讓孩子迷迷糊糊,接著打麻醉劑,這樣就連一丁點痛苦也體會不到了。等孩子一覺醒來,所有的牙齒問題都解決了。不需要一趟趟地來回跑醫(yī)院,也沒有任何痛苦。
不過,做個美國牙醫(yī)眼中的好孩子不那么容易。牙齒小修小補自不必說,加上那些日常美白、矯正、洗牙、保養(yǎng)的費用,每次收賬單的時候就會明白,他們?yōu)槭裁磻B(tài)度那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