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 710021)
安塞縣所屬陜西省延安市,自1252年南宋立縣以來,距今已有764余年歷史。作為目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地區(qū)之一,安塞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蘊。2006年,國務院將安塞沿門子、民間繪畫、陜北說書以及轉九曲等民間文化正式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其后在2007年至2009年間,國家政府又先后公布了安塞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安塞成為我國重要的民俗文化保護地區(qū)。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民俗文化有著重要的地位。因此,人們應不斷加強自身民俗文化保護意識,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工作。
民俗文化是人類在長期發(fā)展中所積累的一種獨特的精神文化,是人類歷史發(fā)展的重要憑證。隨著人類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經濟進入高速發(fā)展時期,工業(yè)經濟已成為時代的主流。傳統(tǒng)的文化逐漸埋沒在工業(yè)經濟發(fā)展的步伐中,這都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另外,受外來文化的沖擊,我國傳統(tǒng)民俗文化傳承受到很大影響。特別是一些心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去了生存繁衍的環(huán)境,致使我國許多歷史、科學以及特有的民間文化遭到破壞。有的民俗文化隨著傳承人的去世,面臨著消亡的境地。甚至有的人利益熏心,將我國大量的歷史文化資料和歷史文物販賣到國外,導致我國文物流失境外。
由以上現(xiàn)象可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危機,許多民間音樂、民俗文化生存形式不容樂觀、如祈雨歌、打夯號子、打鐵工藝、耕地歌、石匠工藝、毯毯匠工藝以及木匠工藝等民間音樂、民間工藝已逐漸趨向消亡。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人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及和自然和諧相處的歷程中沉淀出來的精神文化。因此,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顯得尤為珍貴。我們應不斷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深刻認識到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積極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工作。
近幾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備受各界關注。我國政府也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列為我國政府重點扶持工程。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是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重要的精神動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更是一個國家對民間文化的態(tài)度,是衡量一個國家對民族文化的重視程度以及民族文明的程度。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也是衡量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標尺。
為更好地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各地政府必須以“三個代表”為思想指導,堅持以走科學發(fā)展觀道路,以構建和諧社會為目標,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并將其放在首要地位。認真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工作,及時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費問題,因地制宜,將現(xiàn)代先進技術與其發(fā)展規(guī)律相結合,制定相應的保護規(guī)劃,并按照其規(guī)劃進行貫徹落實,分步實施。另外,當地政府應積極配合,分配出相關人員,成立專業(yè)的保護小組,積極、主動的發(fā)揮其職能作用??茖W合理的開展非物資文化遺產挖掘、分配、整理、管理以及保護工作。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其本身具有涉及廣、跨度大、任務重等特征。因此,政府部門應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力量,使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其中,形成合力,從而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效。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許多的民俗文化主要通過口傳心授一代一代的進行傳承。例如,安塞民俗文化中的剪紙藝術就是通過代代相傳的方式進行延續(xù)。在傳承過程中,傳承人僅能將固定的技術進行傳承,而對于個人的創(chuàng)作構思、文化空間以及人文環(huán)境等則隨著傳承人的逝世而消失。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tài)”保護主要以保護傳承人為主。安塞的剪紙藝術通過母親傳授給女兒,女兒在傳授給自己的下一代。其歷史悠久,常被文化保護著稱之為“活化石”,所以對傳承人的保護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好的保護。
要做好非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必須要政府進行積極的配合,首先,政府需將以往管理型轉念轉變?yōu)榉招陀^念,為傳承者提供更好的傳承服務。隨時關心他們的生活條件,對于生活困難者應提供一定的生活資助。其次,要為他們保留良好的文化空間,保留他們原有的文化土壤。再次,要幫傳承人樹立起堅定的信念,使其能充分展示民俗文化的風采。最后,政府應多為傳承人提供培訓學習的機會,以老帶新,從而培養(yǎng)更多優(yōu)秀的傳承人。
近年來,我國尤為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2006年我國政府將每年六月的第二星期六定為“文化遺產日”。為了能更好加強人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政府應抓緊時機。向人們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性。例如多舉辦講足,免費開放博物館,發(fā)放宣傳資料等都是切實可行的方法。
任何完美的事業(yè),都離不開不斷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一樣,我們不能只局限于保護的狀態(tài),必須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發(fā)展創(chuàng)新。使其能更好的服務于人類。如何在發(fā)展的同時,保留原有的民俗文化,是當前人們應思考的首要問題。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也是一項極具挑戰(zhàn)的工作。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應不斷提升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遵循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因地制宜。摸清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情況,統(tǒng)籌規(guī)劃。結合當前先進的技術以及現(xiàn)代化保護管理理念,制定符合當地經濟發(fā)展的保護方案。另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著應積極與政府部門配合,科學合理的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參考文獻:
[1]譚志國.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f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1.
[2]梁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下嘉興摜牛的傳承與保護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2.
[3]陳煒,陳能幸.近十年來中國西部民族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述評[J].百色學院學報,2011(01).
[4]彭冬梅,潘魯生,孫守遷.數字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新手段[J].美術研究,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