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旭 安大勇
【摘 要】在建筑物地基基礎設計中,必須根據(jù)地質勘測資料,因地制宜,綜合考慮結構類型、材料情況與施工條件的因素,精心設計。但在建筑工程的地基內有地下水存在時,諸如地下水位變化、流沙、潛蝕、突涌和凍漲等不良地質作用,對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設后的正常使用和建筑物的穩(wěn)定性都有很大影響,必須給予高度重視。
【關鍵詞】地下水;建筑物地基;防治措施
存在于地表面土和巖石的孔隙、裂縫和溶洞中的水叫地下水。地下水的基本成因可分成:
1)滲透作用下形成的地下水:部分地下水是雨、雪、水大氣降水和江河、水庫或工業(yè)廢水等地表水經(jīng)巖石的孔隙、裂縫等滲入地下聚集而成。降水量越多、巖石透水性越強,地下水的補給來源就越豐富。當?shù)乇硭乃桓哂诘叵滤粫r,經(jīng)巖石滲透的地下水就成為地下水的主要來源。
2)凝結作用形成的地下水:有些地下水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進入巖石的孔隙后凝結成水滴,水滴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動,聚結而成。
按照地下水的埋藏條件可分為上層滯水、潛水合成壓水三類。上層滯水是指埋藏在地表淺處,且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它的分布范圍有限,其來源主要是由大氣降水補給,因此只能被作為季節(jié)性的或臨時的水源;潛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底一個穩(wěn)定隔水層以上的具有自由水水面的地下水,潛水一般埋藏在第四季松軟沉積層及巖石的風化層中,潛水直接受雨水滲透或河流深入土中而得到補給,同時也直接由于蒸發(fā)或流入河流而排泄。
在建筑物地區(qū),地下水位的變化常與抽水、排水有關,因為局部的抽水和排水,能使地下水位發(fā)生變化。有時也可能因地質、水文、氣候、人為地生產活動等因素也能影響地下水位的變化,因此必須測定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二者之差為水位變化幅度。
地下水位變化對建構筑物可能引起各種不良后果:
1)當?shù)叵滤坏纳当3衷诨A底面以上時,對地基及基礎的影響不大,水位下降,只是稍稍增加基礎的自重,這種情況會給施工帶來不便。
2)當?shù)叵滤辉诨A底面下壓縮層范圍內變化時,地下水在壓縮層范圍內上升,則水會浸濕和軟化巖土,從而使地基土的強度降低,壓縮性增大,建筑物會產生較大的沉降,導致嚴重變形,引起上部結構的破壞,特別是遇到結構不穩(wěn)定的土,如濕陷性黃土、膨脹土等,這種現(xiàn)象更為嚴重。當?shù)叵滤趬嚎s層范圍內下降,則能增加巖土的自重壓力,引起基礎的附加沉降。如果地基土質不均勻,或水位不是在整個建筑物下面均勻而緩慢的下降時,基礎就會產生不均勻沉降,使建筑物變形或傾斜,甚至于破壞。這樣的地區(qū)可通過采用換土法(即將地基土換成摻有石灰的粘土)及灌漿法來改善其地基條件,或者采用樁基礎。
3)設有地下室或地下箱型建筑工程的地基內,若有地下水位上升,將增加水浮力,對工程的防潮、防濕、穩(wěn)定性能均產生不利影響。這種情況可在混凝土達到初凝后,向箱體內注水,以達到增大自重的目的,防止其浮起。
4)當?shù)叵滤簧邥r,在河谷階地、岸坡或斜坡地帶,巖土被水浸泡軟化而降低抗剪強度,直接影響巖土層的穩(wěn)定,當?shù)叵滤幌陆禃r,水沿斜坡巖土層滲入,能產生潛蝕或溶蝕作用,破壞巖土的結構,從而形成巖土的不穩(wěn)定條件,這些條件繼續(xù)發(fā)展,河谷階地、岸坡或斜坡的巖土就會滑動,形成滑坡現(xiàn)象。建構筑物場地若選在上述滑坡地帶,建構筑物會遭受破壞,這種事故在山區(qū)和河岸地區(qū)曾多次出現(xiàn)。通常我們要采取妥善措施,例如加設擋土墻及護坡,特別注意要有良好的排水措施。因此,在河谷階地、岸坡或斜坡地帶,應事先了解地下水位變化的影響。最好避免選擇這種地方建筑房屋。
5)當?shù)叵滤膭铀畨毫Υ笥谕亮5母∪葜鼗虻叵滤乃ζ露却笥谂R界水力坡度時,就會產生流砂。流砂的工程地質現(xiàn)象:流砂常是由于在地下水位以下開挖基坑、埋設地下管道、打井等工程活動而引起的,在細砂、粉砂和輕亞粘土等土中容易產生。在工程施工中,流砂能造成大量土體流動,致使地表塌陷或建構筑物的地基破壞,也能給基礎施工帶來很大困難,還會直接影響附近建筑物的穩(wěn)定。
針對流砂的危害性,可采取以下防制措施:
(1)在可能產生流砂的地區(qū),應盡量利用上面有一定厚度的土層作為持力層,盡可能避免開挖。
(2)人工降低地下水位,使水位降至可能產生流砂的地層以下,然后開挖。
(3)在土中打入板樁,既可加固坑壁,又增長了地下水的滲流路程以減小水力坡度。
(4)在水力挖掘過程中,如局部地段出現(xiàn)流砂時,可立即拋入大塊石,也能克服流砂的活動。
在地基層內如具有地下水的潛蝕作用時,將會破壞地基土的強度,形成空洞,產生地表塌陷,影響建筑工程的穩(wěn)定。一般來說,在我國黃土層及巖溶地區(qū)的土層中,常有潛蝕現(xiàn)象產生,所以修建建筑物時應予注意。當建筑物基坑下有承壓水存在,開挖基坑減少了底部隔水層的厚度,在隔水層較薄時,承壓水的水頭壓力會沖破基坑薄層,形成突涌現(xiàn)象,突涌產生后,基坑沖毀,地基被破壞。
6)在嚴寒地區(qū),當建筑物地基內埋藏有地下水時,水份常常因凍結作用遷移和重新分布,形成冰夾層或冰椎等。促使地基凍脹、融沉,建筑物則產生變形,輕者出現(xiàn)裂縫,重者危及使用,這種情況,在凍結地區(qū)必須慎重對待。
在有凍脹土的地區(qū),宜采用下列防凍害措施:
(1)應盡量選擇地勢高、地下水位低、地表排水良好和土凍脹性小的建筑場地。對低洼場地,宜在沿建筑物四周向外一倍凍深距離范圍內,使室外地坪至少高出自然地面300—500mm。
(2)為了防止施工和使用期間的雨水、地表水、生產廢水和生活污水浸入地基,應做好排水設施。在山區(qū)必須做好截水溝或在建筑物下設置暗溝,以排走地表水和潛水流,避免因基礎堵水而造成凍害。
(3)在凍深和土凍脹性均較大的地基上,宜采用獨立基礎、樁基礎、自錨式基礎(凍層下有擴大板或擴底短樁)。當采用條基時,宜設置非凍脹性墊層,其底面深度應滿足基礎最小埋深的要求。
(4)對標準凍深大于2米、基底以上為強凍脹土的采暖建筑及標準凍深大于1.5米、基底以上為凍脹土和強凍脹土的非采暖建筑,為防止凍切力對基礎側面的作用,可在基礎側面回填粗砂、中砂、爐渣等非凍脹性散粒材料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
(5)在凍脹和強凍脹性地基上,宜設置鋼筋混凝土圈梁和基礎聯(lián)系梁,并控制建筑物的長高比,增強房屋的整體剛度。
(6)當基礎聯(lián)系梁下有凍脹性土時,應在梁下回填以爐渣等松散材料,根據(jù)土的凍脹性大小可預留50—150mm空隙,以防止因土凍脹將基礎聯(lián)系梁拱裂。
(7)外門斗、室外臺階和散水坡等宜與主體結構斷開。散水坡分段不宜過長,坡度不宜過小,其下宜填以非凍脹性材料。
(8)按采暖設計的建構筑物,如凍前不能交付使用,或使用中因故冬季不能采暖時,應對地基采取相應的過冬保濕措施,對非采暖建筑的跨年度工程,入冬前基坑應及時回填。
所以,我們在進行建構物基礎設計時,要認真分析研究其地質勘測材料,充分考慮由于地下水的存在可能引起的各種不良地質作用,避免發(fā)生因地基變形破壞引起的質量事故,基礎是建構物的關鍵所在,我們必須要引起高度重視。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