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洲雁
江南可采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一旦提起長江中下游一帶“魚米之鄉(xiāng)”的美名,“接天蓮葉無窮碧”堪稱標志性的風景之一。廣袤的平原上,河汊縱橫交錯、湖蕩星羅棋布,著名的洞庭湖、鄱陽湖、太湖、高郵湖、巢湖、洪澤湖等大淡水湖散落于此,造就了“水鄉(xiāng)澤國”之名。只看漢樂府中這一首民歌,仿佛仍能看到千百年前江南兒女泛舟采蓮的美麗畫卷。
古人很早就發(fā)現(xiàn)蓮藕全身是寶。膨大的根狀莖既可當水果,又可作佳肴,生啖熟食兩相宜。蓮子可做羹,蓮葉能熬粥,就連用蓮葉包裹蒸食的雞、魚、糯米飯也格外清香怡人,別具風味。至于蓮藕各個部位的藥用價值,更加不用多說。
在蓮藕可食用的部分中,“藕帶”是相當特別的一種。說它特別,一是因為它以生鮮食用為佳,往往只在盛產(chǎn)蓮藕的湖區(qū)才能吃到;二是因為它的采食期較短,是名副其實的時令菜,只在初夏時短短的一段時間上市,時間一過就難覓蹤跡。
“藕帶”到底是什么?從植物學角度講,“藕帶”是蓮這種作物的幼嫩根狀莖,即幼嫩蓮鞭。在不同的地區(qū),又有藕尖、藕鞭、藕簪、藕腸、藕梢子、藕心菜等不同的俗稱,采摘上市的藕帶頂芽看上去很像毛筆,所以還有人形象地稱其為“筆頭簪”。
采食藕帶的習慣自古有之,如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果部·蓮藕》篇記載,“藕蔤名藕絲菜”,“五六月嫩時,采為蔬茹,老則為藕梢,味不堪食”。這里的“藕蔤”和“藕絲菜”就是藕帶。食用藕帶的習慣主要在湖北省,湖南、江蘇、江西等地也有采收藕帶食用的習慣,但采食量遠遠不及湖北。
在多植蓮藕的湖區(qū),一到五六月間,待小荷出水、幼蓮初綻時,農(nóng)戶便駕著船只下湖采藕帶了。若采收過早,則藕帶太短,產(chǎn)量很低;若采收過晚,藕帶纖維化程度高了,就會顯得老、口感差。因此采藕帶的時機是很有講究的,要在荷葉尚未展開,即“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時候采收。
常種藕的農(nóng)家,對于采收藕帶可謂駕輕就熟—順著未展開的荷葉柄垂直向下,摸到基部,一般約30厘米深。藕帶生長的方向是沿卷葉的開口方向向前,從葉柄基部掐斷它,抽出來就是。所以,采藕帶也叫“抽藕帶”。有的地方,習慣將卷葉期的葉柄與藕帶一并采收,這樣可以避免泥漿灌入藕帶的通氣孔中。
對于在湖區(qū)長大的孩子們來說,采摘藕帶幾乎成為一種游戲。只要看到水面上毛筆狀的小荷,基本就可斷定水下必有藕帶。水淺的地方用腳順著小荷的莖往下滑,觸到泥層后,腳尖往泥下一挖,然后腳趾利落地夾住藕帶向上一勾,一支嫩嫩的“筆頭簪”就已出水;但在深水區(qū)光用腳就靠不住了,得鉆到水底用手才行。深吸一口氣,屏住呼吸,一個猛子扎到水底,摸到藕帶之后再用手指掐斷,三下五除二,一根藕帶新鮮出爐了!
采摘的藕帶漸漸多起來,孩子們會摘上一片大大的荷葉平放于水面,然后讓藕帶錯落有致地躺在荷葉上。往往不過半小時工夫,整個荷葉上就已鋪滿一根根白綠相間的藕帶,沾著晶瑩的水滴,美麗極了。
初出水的藕帶鮮嫩潤滑,彌漫著水草的清香,最適合生吃。細細一咀嚼,唇齒留香,絲絲的甘洌與清甜沁入心脾,令人一嘗難忘。而如果進入廚房,則須先將藕帶斜切,然后用水泡一刻鐘。這樣炒出的藕帶會是原色,依然雪白微紅,如美人的纖纖玉手。湖北人喜歡在清炒藕帶中加一些青椒,清香脆嫩又不太辣。而若佐以少許剁紅椒和醋,大火爆炒,就是唇齒留香的“酸辣藕帶”。洪湖一帶的農(nóng)家餐館更有名菜“蒸藕帶”,口味相當獨特,是游客不容錯過的一道風味菜肴。
藕帶雖味美,但對于藕農(nóng)們來說,藕帶與藕不可兼得。怕影響當年蓮藕的收成,藕農(nóng)們不可能把大量的藕帶都掐出來賣。也因為這個原因,藕帶的市價可達蓮藕的兩倍,最金貴難得的時候甚至比豬肉的價格還高。
目前,市場上銷售食用的藕帶主要有兩個品種,即子蓮和藕蓮,以子蓮為主。湖北、安徽等地栽培子蓮時,一般一次定植,連續(xù)種植三年。從第二年開始,由于田間植株過密,采收藕帶,實際上起到疏苗的作用。所以,子蓮藕帶是子蓮栽培中的副產(chǎn)品。另外,也有部分農(nóng)戶利用藕蓮采收藕帶。藕蓮的藕帶與子蓮的藕帶相比較,更加粗壯、脆嫩。
由于藕帶食用的季節(jié)短暫,物以稀為貴。只要短短的十幾天時間,藕帶就長成蓮藕了,那風味可是完全不一樣的!因此一定要抓緊時機,才能在最好的時光享用這一道大自然給予的珍貴饋贈—清甜水嫩的藕中珍品:藕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