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娜
[摘要]中國地大物博,礦產資源豐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各種自然資源的不斷開發(fā)利用,我國工業(yè)的不斷的發(fā)展,整個國民經(jīng)濟有了顯著的提高。但是國民經(jīng)濟持續(xù)快速發(fā)展,生產、生活領域對礦產品的需求日益增長,中國礦產資源的消耗量增長逐漸加快,礦產資源的利用與開采出現(xiàn)了供不應求的局面,要怎樣才能更合理更高效的開采出礦產資源,成了當今社會迫在眉睫的問題。本文通過舉例對一些礦區(qū)的銅礦成因和找礦方法與地址進行了簡要探索分析,為礦產探索人員和開采人員提供了銅礦開發(fā)展的理論依據(jù)與實地指導,現(xiàn)實指導意義重大。
[關鍵詞]銅礦床 成因 找礦 地質
[中圖分類號] P611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4)-7-67-1
1銅礦床的成因
(1)巖型斑巖類型的銅礦床成因,巖型斑巖銅礦是銅礦中最重要的礦床類型。銅礦體產于中酸性的淺成侵入巖體(花崗閃長斑巖—石英二長斑巖—石英閃長斑巖)中或巖體的邊部; 也有的銅礦體產在巖體邊緣內外側或礦體延伸到圍巖中,甚至以在圍巖中成礦為主。
(2)爬立山銅礦床的成因,爬立山銅礦床的礦石類型豐富,為多種地質作用因素控制成礦。按照礦床類型劃分,爬立山地區(qū)的銅礦類型主要有矽卡巖型銅礦床、火山噴發(fā)(溢)沉積型銅礦床和風化淋濾型銅礦床。對于矽卡巖型礦床,礦體位于以花崗閃長巖體為主的中酸性巖體與灰?guī)r接觸帶附近的矽卡巖化蝕變帶中。通過對與矽卡巖有關的花崗閃長巖進行巖石地球化學分析,爬立山礦區(qū)的花崗巖、花崗閃長巖平均化學成分的特征指示了礦區(qū)中酸性巖體為成礦作用提供了礦源物質?;◢忛W長巖的微量元素分析顯示,研究區(qū)中酸性巖體具有分異重熔作用,其物質組成既有幔源物質,又混入有地殼物質。在板塊俯沖碰撞的火山島弧環(huán)境中,中酸性巖體沿裂隙侵位,并發(fā)生分異重熔作用,含成礦物質的流體沿斷層、層間裂隙等構造薄弱部位貫入,并與灰?guī)r等圍巖發(fā)生熱液蝕變作用,地殼物質混入成礦熱液。含礦熱液在有利才儲礦空間中富集成礦,形成矽卡巖型銅礦。
(3)鉀層礫巖和鉀層砂巖是大銅礦的兩大主要類型,銅礦床Ⅰ礦層底板、Ⅱ礦層底板和Ⅲ礦層、Ⅳ礦層頂板及底板圍巖分別為 K2x1(五上)礫巖和 K2x1(七)層礫巖,Ⅰ礦層部分頂板和Ⅱ礦層部分底板圍巖為 K2x1(六)層砂巖。礫巖成分以細礫巖或中細礫巖為主,中細礫結構,礫石含量在 55%~92.5%,一般在 65%~70%,礫徑多在 0.20~10cm,少量在 1~5cm 之間,最大可達 20cm,一般巖漿巖礫石較粗,分選性和滾圓度均較差;砂屑在礫石中的含量一般 10%~20%。以粗砂為主,多為次棱角狀。
2銅礦床的找礦方法研究
(1)第一階段為“區(qū)域研究選區(qū)”
這一階段主要問題是收集資料,對礦區(qū)地層和巖體含礦性、區(qū)域性構造格架控礦和成礦模式進行調查分析研究工作,為找礦指明方向,還要分析出對探礦產生影響作用的地質、物性和地形控制條件,針對當?shù)氐沫h(huán)境和各種限制因素制定出科學可靠的勘察路線和工作內容。
(2)第二階段為“重磁掃面定靶”
其主要內家是依據(jù)第一階段的研究結果 ,利用1∶50000~1∶10000中大比例尺高精度重磁測量等物探方法對選定好的勘察區(qū)域進行探測。
(3)“綜合勘查定位”為第三階段
這一階段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主要目的是靶區(qū)異常查證。
除此之外,還另兩方面的工作要做,即開展精細物探測量工作和開展靶區(qū)成礦模式研究工作,做完之后,對比研究物探解釋的模型與地質推斷的成礦模型,當前后兩者一致的時候,則礦址出現(xiàn)異常,還需要進行鉆探驗證工作。
(4)第四階段是“鉆探測井定性”
這是最后的結尾工作也是整個過程中定性的一個步驟,主要有鉆探、測井和異常再解釋,異常性質的確定要根據(jù)鉆探測井所得的結果而定。如果最后結論和以前的解釋存在分歧時,我們就還需要進行對物探的再解釋,并對成礦預測內容進行修改。
3銅礦床礦址的主要地質標志分析
(1)銅礦床一般都位于古老時期的中新元沉降帶,包括裂陷槽、裂谷區(qū)等顯著特征的地質構造。
(2)銅礦含礦地層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一般為濱海和淺海區(qū),海水經(jīng)過多次交替轉換或滯留形成的的海盆地區(qū)。
(3)當含礦地層周圍出現(xiàn)隱爆角礫巖或者次火山巖,此地就可能有銅礦層。若周圍出現(xiàn)含銅量百分比較高的海相火山巖類,那么此地就一定有銅礦層。
(4)銅礦形狀一般層次分明,每層的厚薄不同,也有透鏡體形態(tài),有時出現(xiàn)無礦層后間隔一段距離后會再次出現(xiàn)銅礦層。
(5)層狀銅礦大都出現(xiàn)在10億前的中元古代,也就是經(jīng)歷19億年的成礦期——元古宙時期,具有鮮明的時限性。這與古生代和中生代時期形成的沉積巖型銅礦有著顯著型差異。
4結語
我國的現(xiàn)代建設步伐在不斷加快,為了滿足這種快速的發(fā)展現(xiàn)狀,就需要越來越大的礦產資源,但是很明顯僅僅依靠出露區(qū)和少量覆蓋區(qū)提供的礦產資源已滿足不了需求。而對于現(xiàn)下礦區(qū)開發(fā)出現(xiàn)的難度也越來越大,如大部分礦區(qū)都有覆蓋層的遮檔,地面地質填圖方法對于直接觀測覆蓋層下部的地層、構造、圍巖蝕變等情況的有效性已不高,覆蓋層的屏蔽嚴重影響了各種儀器的電磁信號,使得工作人員不能很好的運用儀器進行探測研究,有時甚至會使得電磁信號產生偏移,出現(xiàn)錯誤的信號,大大干擾了工作程序。但是不管銅礦探索出現(xiàn)的工作難度有多大,我都不會知難而退,為了國家的經(jīng)濟發(fā)展建設,相關工作人員仍會努力按要求把這項工作開展的更好。
參考文獻
[1]寧墨奐.西藏多龍礦集區(qū)斑巖銅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預測[D].成都理工大學,2012.
[2]肖劍波.班怒西段多不雜銅礦床成因淺析[D].成都理工大學,2012.
[3]王奎峰,李文平,楊德平,孫斌,梅惠呈,賈三石.山東省銅礦床類型、時空分布、典型礦床特征及成礦遠景[J].地質學報,2013,04:565-576.
[4]房海波.安徽銅陵獅子山礦田銅礦床和金礦床的成礦流體特征及演化[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9.
[5]羅曉玲.國內外銅礦資源分析[J].世界有色金屬,2000,04: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