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平
優(yōu)秀的記敘文從寫作材料方面來說應(yīng)包括以下要素:敘事要完整,最好有波折;事情不僅有意思,更要有意義。敘事完整,才可以寫出開端、發(fā)展、高潮和結(jié)局;敘事有波折,才會曲折動人;事情有意思,才會讓人愛讀;事情有意義,才會耐讀,給人回味的余韻。這些可視為積累記敘文寫作材料的基本原則。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朱熹曾經(jīng)說過:“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鄙罹褪怯纱蟠笮⌒〉氖虑榻M合而成,生活中每時每刻都有一些“故事”發(fā)生,關(guān)鍵是我們要有一雙敏銳的眼,更要有一顆敏感的心,要善于發(fā)現(xiàn)那些可以寫進作文的材料,并有意識地將它們儲存到自己的材料倉庫中。離開了“生活”這個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能是空中樓閣,紙上談兵。生活是寫作的寶庫,生活中有喜怒哀樂,文章只有寫出了生活中的真情實感,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中學生的生活空間雖然比不上成年人那么豐富,但是也有屬于自己的“世界”,如果能真實地把發(fā)生在自己“世界”的故事寫出來,就可以吸引讀者的好奇心,使他們在閱讀中受到感染,領(lǐng)略到一個別樣的“世界”:不同的家庭成員,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不同的成長經(jīng)歷,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的審美觀和價值觀,對報紙、廣播、電視、網(wǎng)絡(luò)等各種媒體信息的不同思考……這些對于別人來說都是一個未知,往往能給人“眼睛一亮”的感覺。
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庇辛私?jīng)歷,有了積累,才會有靈感,才會下筆千言,倚馬可待。世界紛繁復雜,多姿多彩,它似一個“萬花筒”,里面有政治風云,自然風光,美好的情感,痛苦的經(jīng)歷,執(zhí)著的追求等等。我們從這“萬花筒”中尋覓材料,對這些材料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探求實質(zhì),進而用生動形象的文字表達出自己的主觀感受和心靈的呼喚。清人袁枚有首詩寫道:“但肯尋詩便有詩,靈犀一點是吾師。夕陽芳草尋常物,解用都為絕妙詞?!鄙钪锌此破匠5囊痪啊⒁晃?、一畫面,如果用獨特的目光去審視,就能讀出全新的意境,就會有超常的發(fā)現(xiàn),就能化腐朽為神奇。
我們首先應(yīng)關(guān)注那些偶然發(fā)生的事件,將它們作為寫作的素材積累起來。這些材料往往新穎鮮活,具有生活氣息,能夠吸引讀者的眼球。那些經(jīng)常發(fā)生、司空見慣的事情,只要我們能深入思考、寫出新意,同樣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所以對這類材料我們不能棄之不顧,也應(yīng)有針對性地進行積累。如有一篇作文寫的是她家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個奇怪的客人:邋遢、咳嗽,甚至吐濃痰,因此她很厭惡;但這位客人到來時,父母對他卻是特別客氣和尊重,總是讓他上坐,對此她很不解。矛盾最終在她生日宴會上爆發(fā):當日她請了幾個同學在家慶祝生日,但那個奇怪的客人又來了,并且又坐在了上位,她覺得很是煞風景;偏偏那個客人一陣咳嗽之后又吐出一口黃痰,她忍無可忍地怒喝一聲“滾”,可結(jié)果她卻被媽媽打了一巴掌。她委屈得不行,傷心而氣憤地哭個不停,奶奶揭開謎底:多年前的一個冬天她掉進了冰窟窿里,是那個客人救了她的命,而那個客人也從此落下了咳嗽的毛病。這篇作文的材料對她而言是熟識的常見的,但我們讀后卻覺得非常的新鮮,而且情節(jié)非常曲折。我們正應(yīng)該多積累一些這種極具個性化的材料:自己很熟悉,寫起來得心應(yīng)手;別人覺得很新鮮,讀起來興味盎然。
一般意義上說,閱讀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材料比較適合作為議論文中的論據(jù),而不大適合寫成記敘文,因為寫成記敘文很容易流于復述或被認為抄襲。但有兩種方法可以將我們閱讀書本或觀賞影視中獲得的材料巧妙地成為記敘文的寫作素材。
一個方法是轉(zhuǎn)移嫁接(或叫“仿寫”),即將閱讀或觀賞中獲得的材料以另外的形式出現(xiàn),從而避免抄襲的嫌疑。如有位同學曾讀過一篇微型小說,大意是一群作家到某名山游歷,其中有一位因心疼抬游客登山的轎夫而不忍心坐轎子,但轎夫?qū)λf您同情我不坐我的轎子我就賺不到錢,我就無法養(yǎng)家。該同學采用轉(zhuǎn)移嫁接的方法寫成了一篇作文《坐車》:一群作家變成了一個作家,登山變成了到外地辦事,坐轎子變成了坐三輪車,而且還增添了一個矛盾沖突——一個老頭三輪車夫和一個婦女三輪車夫為爭他這筆生意而發(fā)生爭吵,而他卻為無論是坐老頭的三輪車還是坐婦女的三輪車都會感到心中不安,最終干脆就不坐車。讀著這篇作文,我們感到的是文章取材于我們身邊生活,情節(jié)豐富生動,主題思想明確,誰會說是“抄襲”呢?
由此看來,對閱讀中曾經(jīng)觸動過自己心靈的而又適合所寫話題的那些故事,只要經(jīng)過一番精心的處理,完全可以用來作為自己文章的核心,構(gòu)思出屬于自己的佳作。那么,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首先,閱讀文章時要深入領(lǐng)會文章的主旨,并大致判斷一下文章適合那些話題,以此來豐富自己的素材儲備。其次,提煉原作情節(jié)的精髓,把握原作的華彩部分。這些地方正是我們要模仿、借鑒的地方。再次,設(shè)置新的環(huán)境,安排新的細節(jié),盡量淡化原作的痕跡,使之成為屬于自己的佳作。另外,除了借鑒原作的故事情節(jié),我們還可借鑒原作的立意和思路,對自己所掌握的材料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
比如,學生們都希望老師能夠一視同仁地對待我們,“不以成績論英雄”,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能夠做到這一點的老師實在是太少了。我們應(yīng)該怎樣表達這個主題呢?
大家現(xiàn)在來看下面一組素材。某一期《讀者》上有一篇題為“母親不是圣人”的文章,寫一位有點嫌貧愛富的母親,在過生日的時候,對送禮物多的大女兒特別親熱,對帶禮物少的小女兒則有些輕慢。小女兒因此感到困惑和委屈,以后母親再過生日的時候就不愿意再去祝賀了。后來哥哥的一番話改變了她的看法:“平凡的母親也會受到名利的影響……你希望媽對你和大姐一樣的親熱,可那要不受名利影響的圣人才能做得到……我們的媽媽不是圣人,但她確實是個好母親……”
讀完這個故事,同學們再來表現(xiàn)一下老師的公平與不公平這個題材,會不會有新思路、新立意呢?不難想象,絕大多數(shù)同學的作文都會對老師的不公平進行抨擊批判,在這種情況下,參考了這則素材寫出來的表達對老師理解的作文肯定能夠脫穎而出,得到閱卷老師的青睞。
有了以上的認識,同學們就可以在作文中充分利用自己在從閱讀中獲得的豐富材料,在選擇寫作材料這個步驟上既節(jié)省了時間,又充分保證了寫作材料的典范性、針對性、新穎性,有利于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構(gòu)思能力和表達能力,寫出讓閱卷老師贊賞的好文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