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海斌 李飛澤 陳 琳 浙江省舟山市中醫(yī)骨傷聯(lián)合醫(yī)院 舟山 316000
益氣振心湯治療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療效觀察
邵海斌 李飛澤 陳 琳 浙江省舟山市中醫(yī)骨傷聯(lián)合醫(yī)院 舟山 316000
老年人;慢性心功能不全;益氣振心湯
慢性心功能不全是各種心臟疾患病情逐漸由輕到重的漫長過程,包括了無心衰癥狀的心功能不全代償階段以及晚期心力衰竭階段。患者易忽視疾病的初期表現(xiàn),往往病重才前往就診,從而延誤病情。筆者采用李飛澤主任中醫(yī)師的經(jīng)驗方益氣振心湯治療老年性慢性心功能不全,并進行治療前后血漿BNP及彩超心功能比較,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自2009年05月—2012年05月在我院住院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73例,并符合2009年美國心臟學院/美國心臟病學會(ACC/AHA)成人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治療指南中關(guān)于心功能不全的診斷標準。心功能分級標準參照美國紐約心臟學會(NYHA)制定的心功能分級標準,心功能均在Ⅱ~Ⅲ級之間。隨機將患者分為治療組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齡62~78歲,平均(68.6±5.7)歲,平均病程(8.8±0.9)年;心功能分級:Ⅱ級15例,Ⅲ級23例;其中冠心病20例,風心病3例,高血壓性心臟病5例,甲亢性心臟病2例,擴張型心肌病3例,肺源性心臟病5例。對照組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齡61~76歲,平均(67.6±6.1)歲,平均病程(8.5±1.1)年;心功能分級:Ⅱ級13例,Ⅲ級22例;其中冠心病18例,風心病3例,高血壓性心臟病6例,甲亢性心臟病2例,擴張型心肌病3例,肺源性心臟病3例。兩組年齡、性別、病因和病程及心功能分級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入選病例均排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嚴重內(nèi)分泌疾病、自身免疫疾病、惡性腫瘤、低血壓或休克、嚴重心律失常、電解質(zhì)平衡紊亂、急性心肌梗死、左室流出道狹窄、嚴重感染者。
兩組均常規(guī)應用ACEI、β受體阻滯劑、血管擴張劑,有水鈉潴留患者加用利尿劑,并酌情應用正性肌力藥地高辛。治療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chǔ)上加用益氣振心湯:黃芪30g,黨參15g,麥冬10g,五味子5g,丹參15g,益母草30g,附子(先煎)、仙靈脾、葶藶子各10g,豬苓、茯苓各15g,車前子(包煎)30g;1天1劑,煎汁200mL,分早晚2次溫服。療程12周。
觀察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后檢查入選患者血BNP、心超,記錄左室射血分數(shù)(EF)、左室短軸縮短率(FS)、左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LVEDD)、左室收縮末期內(nèi)徑(LVESD)及二尖瓣血流頻譜E峰與A峰之比(E/A)。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10.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
3.1療效標準 采用心功能療效判定(NYHA分級方法)方法[1]。顯效:心衰基本控制或心功能提高2級以上;有效:心功能提高1級,但不及2級;無效:心功能提高不足1級;惡化:心功能惡化1級或1級以上。
3.2兩組療效比較 治療組38例中顯效21例(55.3%),有效14例(36.8%),無效3例(7.9%),總有效率92.1%。對照組35例中顯效14例(40.0%),有效15例(42.9%),無效6例(17.1%),總有效率82.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3兩組治療前后BNP、HCY、EF、FS、LVEDD、LVESD及E/A比較 兩組治療前后BNP、HCY、EF、FS、LVEDD、LVESD及E/A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治療后各項數(shù)據(jù)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2。
表1 兩組治療前后BNP及HCY水平比較()
表1 兩組治療前后BNP及HCY水平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
表2 兩組心臟超聲參數(shù)比較()
表2 兩組心臟超聲參數(shù)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治療組n/例38對照組35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EF/% 31.77±3.56 51.21±2.65*△32.16±3.98 46.86±2.75* FS/% 17.78±1.35 22.57±2.62*△18.98±1.27 21.37±2.68* LVEDD/mm 62.87±4.02 48.76±3.85*△63.16±4.28 55.38±2.98* LVESD/mm 53.65±4.88 36.52±3.71*△52.97±5.07 42.26±4.25* E/A 0.62±0.22 0.79±0.06*△0.56±0.17 0.70±0.09*
BNP作為CHF診斷的客觀依據(jù)之一,已于2005年由美國心臟病協(xié)會/美國心臟學會(ACC/AHA)寫入指南,是目前心功能不全診斷較好的臨床生化指標,與心臟功能呈負相關(guān)[2]。孫云鵬等[3]發(fā)現(xiàn)HCY水平能較好地反映心功能不全的嚴重程度和左心室的功能,其與心功能分級(NYHA)程度呈正相關(guān),與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呈負相關(guān)。
李飛澤認為[4],根據(jù)老年性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疾病發(fā)展過程,該病證屬“心悸”、“怔忡”、“胸痹”、“喘證”、“支飲”、“水腫”、“虛勞”等范疇。因患者年邁體弱,正氣虧虛,氣虛攝血乏力,而留滯成瘀,兼病久傷及心陽,陽虛溫化功能失責,則可見水濕泛濫而發(fā)病。該病病位在心,并涉及肺、肝、脾、腎、三焦等諸多臟腑,病機多為心陽氣虛、血瘀水停。治療當以補氣溫陽、化瘀、利水為治療大法。益氣振心湯正是依此而設(shè)。方中黃芪為補氣要藥,有補氣升陽、利水消腫之效,附子去臟腑沉寒、補助陽氣不足,《本草正義》謂其為“通行十二經(jīng)純陽之藥”,兩藥合用,共行補氣溫陽之功,是為君藥。黨參行補氣之功,與黃芪相伍,則益氣之力更宏;仙靈脾以補陽為要,助附子溫振心陽;豬苓、茯苓利水滲濕,車前子去水潤心而能甘補,葶藶子利水消腫,使瀉中有補,相得益彰,是為臣藥。丹參、益母草均能活血祛瘀,是為佐助之藥;麥冬與五味子養(yǎng)陰生津、清心安神,以制溫陽太過、利水過甚所致陰津暗耗,亦契合丹溪“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之意。諸藥合伍,共奏補氣溫陽、活血化瘀、利水養(yǎng)心之功。研究顯示,黃芪[5]能增強心肌收縮力,改善心臟功能,可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功能,提高左室射血分數(shù),縮小心室容積,改善左心室重構(gòu)。附子[6]能促進心肌收縮,提高心率,擴大心搏出量。
本組結(jié)果顯示,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chǔ)上應用益氣振心湯能有效改善老年性慢性心功能不全,療效優(yōu)于單用西藥治療。
[1]顏蕾,薛文海,尹立俊.益心湯對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影響的臨床研究[J].實用中醫(yī)內(nèi)科雜志,2012,26(9):1-2.
[2]周漢建,熊肇軍,謝旭晶,等.血漿BNP快速檢測對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臨床診斷價值探討[J].分子診斷與治療雜志,2012,4(5):326-328.
[3]孫云鵬,郭宏.心力衰竭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和基質(zhì)金屬蛋白-9的相關(guān)性研究[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1,32(14):2248-2249.
[4]李飛澤.益氣振心湯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療效觀察[J].浙江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04,14(9):553-554.
[5]牛琳琳,琚保軍.黃芪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藥理及臨床應用探究[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2,4(7):46-47.
[6]丁濤.附子的現(xiàn)代藥理研究與臨床新用[J].中醫(yī)學報,2012,12(12):1630-1631.
修回日期:2013-07-29
2013-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