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平 呂慧丹 劉長久
(桂林理工大學 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廣西 桂林541004)
物理化學是化工、材料、分析、環(huán)境工程、地質等專業(yè)的一門必修的專業(yè)基礎課程。 物理化學的目的是在已學過的先行課程基礎上,運用物理和數學的有關理論與方法,進一步研究物質化學運動的普遍規(guī)律,對化學運動的一般規(guī)律,從理論上給予更深刻、更本質的說明,又稱理論化學。 是化學各專業(yè)研究生入學的必考課程,在人才培養(yǎng)中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與作用。學好物理化學,才能從本質上理解化學運動,從理論上解釋化學現象,才能更系統(tǒng)、更深刻地掌握化學知識。因此物理化學對于提高學生化學水平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并能為以后從事化學教育和化學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物理化學課程具有以下特點[1]:(1)理論知識較深,課程內容比較枯燥,對于理論基礎薄弱的本科生來說,不易理解,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不夠, 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依然不夠高;(2) 課程內容與無機化學有重疊,且主要內容多為19 世紀的知識和定律,缺乏新知識新理論,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3)教學手段上,多媒體技術和網絡資源等現代教育技術利用不夠充分,需借助目前學校建設的網絡教學平臺完善和充實教學內容。 我校的物理化學課程從2008 獲得廣西區(qū)精品課程以來,物理化學課程在教學方法與教學研究、教材建設、多媒體課件開發(fā)、實踐教學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改革,有一定的教學改革基礎。 結合本人多年物理化學教學過程中所積累的經驗,通過對物理化學課程教學的不斷認真思考、嘗試和總結,談談對物理化學教學改革的一些思路和體會。
多年來,大學本科教學在教學內容改革方面始終未見突破性的進展,基礎課的教學更是在“基礎課教學內容是基礎的、基本的,沒有必要不斷更新”的思維定式下,課堂教學內容數年來一成不變或變化甚小[2]。 物理化學基礎課來說,熱力學第一、第二定律建立于1850 年左右,距今已有150 多年。經典熱力學固然重要,但應該增加最新的前沿的教學內容。所以教學中大膽地對熱力學三大定律內容的講授動大手術。 講授時要更加簡明,牢牢抓住如何使用熱力學三大定律判別化學變化的方向和限度,以及能量轉換的問題。 對先行課程中學生已學習過的知識簡單的復習,在其基礎上再講授物理化學課程內容,不要反復炒冷飯; 將節(jié)省出來的學時用于講授新的內容。
我們在講授物理化學的各章節(jié)時,可從基本原理出發(fā),適當介紹學科前沿領域的新知識,融匯基礎與前沿。 使學生不僅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而且能了解學科前沿的基本點,為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起到入門作用。如,在講授緒論的時候,從空間單位(納米)和時間單位(飛秒)引發(fā)出納米科學與飛秒化學,介紹物理學的發(fā)展和研究前沿。 介紹電化學章節(jié)的時候,可以介紹最新的電化學在化學電源、表面處理與防護、電解工程、電分析化學、生物電化學等方面的應用,擴寬學生的知識,同時也提高了學習的興趣。
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主要是教師“一言堂”,以教師講授,學生聽講為主.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單調呆板,枯燥無味,課堂上教師講得沒勁,學生聽得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3]。所以嘗試對傳統(tǒng)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進行改革。
轉變以教師傳授知識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首先,要改變學生對這門課程的認識態(tài)度,就讓學生明白物理化學課程的重要性,讓學生感覺到學習物理化學是他們自身的需求,學生將來要考研究生或者將來從事相關的專業(yè)技術工作,以及大家參加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挑戰(zhàn)杯等科研中也需要有扎實的物理化學理論基礎,而不是僅僅為了期末考試。 其次,以學生為主體,首先要改變自上而下填鴨式的教學模式。 教師不僅要完成知識的傳授,而且要教會學生學習,討論問題能深入而淺出,能舉一反三,能溫故知新;即從“教”達到“不教”而使學生能自覺主動地學習。 再次,教學既有統(tǒng)一要求又要實行多樣化。 以統(tǒng)一要求滿足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實現多樣化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啟發(fā)式+探究式組合教學法:首先提出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應用實例,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再提出問題,講解理論知識,再回歸到解釋應用實例,采用這種啟發(fā)——思考——講解——討論的方法能讓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興趣更大,印象更深刻。如:講解相平衡理論的時候提出了愛斯基摩人根據季節(jié)的變換從海水中取不含鹽的冰的故事,引出學生對這件事情原理的思考,然后介紹水—氯化鈉二元相圖來解釋通過控制溫度從海水中去淡水的原理,再將此相圖擴展的別的二元相圖上,讓學生進行深入的討論。
任務驅動+案例教學組合教學法:如講解界面現象這一章之前,讓同學去閱讀江雷課題組2013 年4 月發(fā)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的一篇與界面現象相關的Structured cone arrays for continuous and effective collection of micron-sized oil droplets from water[4]論文.這篇論文是從基于仙人掌的刺能從空氣中抓住小水滴的能力,研究人員制成了人造尖刺,它們能抓住水中的小油滴,和表面現象的原理關系密切。 下一次上課時講完理論內容后再拿出來討論,評價學生學習的效果。 這種方式既能介紹物理化學學科前沿領域的新知識,也能提高閱讀英文文獻的能力。
歸納總結+例題練習組合教學法: 尋找物理化學公式中的聯(lián)系和規(guī)律,幫助同學記憶課程中難于記憶的公式。如克拉佩龍方程、范特霍夫方程、阿倫尼烏斯方程,形式上是一樣的,找出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和不同,有助于學生記住物理化學中復雜的公式。然后通過具體的例題,通過舉一反三的練習,鞏固所學公式在具體實例中的應用。
總結歸納出課程中的重點難點內容, 結合課程內容和多媒體技術,開發(fā)一些物理化學優(yōu)質教學資源。①對難理解的概念和知識點,制作一些直觀、形象生動的動畫;如:氣體的可逆膨脹壓縮動畫,原電池的原理動畫,滲透壓動畫等。②運用網絡編程,將物理化學中常用的一些函數關系通過二維和三維的動態(tài)圖表方式表示,并能改變相應的參數自動繪制曲線,形成動態(tài)圖表生動,并能對實驗數據處理進行處理簡便、科學。理想氣體狀態(tài)方程的三位動態(tài)圖。③通過動畫制作模擬實驗,具有可操作性,能供學生網上預習和課后復習實驗的操作步驟,為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提供方便。④實驗教學改革中采用物理化學電子版實驗報告,電子版的實驗報告提高了學生處理數據的精確度,降低數據處理中帶來的誤差。
總之,以興趣為導向,教學內容新而精,配合恰當的教學方法,才能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實踐表明進行物理化學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改革,能發(fā)揮教師與學生的協(xié)同作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但物理化學教學的改革是一個長期的持續(xù)的過程,需要教師不斷跟蹤物理化學的研究前沿,持續(xù)開發(fā)新的多媒體教學資源,同時也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多學習、多積累、多總結,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物理化學的教學效果。
[1]李延偉,姚金環(huán),劉長久,姜吉瓊,鐘勝奎.《物理化學》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J].廣東化工,2009,36.
[2]朱志昂.物理化學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J].大學化學,2012, 27.
[3]黃玉代,劉瑞泉.“物理化學”教學方法改革探索[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2011.
[4]Li, K.; Ju, J.; Xue, Z.; Ma, J.; Feng, L.; Gao, S.; Jiang, L.Structured cone arrays for continuous and effective collection of micron-sized oil droplets from water[J].Nat Commun 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