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玲玲
自實施高中化學新課程改革以來,廣大教師對課改的熱情日趨高漲,他們努力工作、積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實效。不容忽視的是有些教師對課改還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qū)。下面談談化學新課程教學改革中的認識誤區(qū)及走出這些誤區(qū)的方法。
一、化學課堂要以學生自學代替講授,教師盡量少講或不講。
新課程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作為課改的一項重要目標提出來,特別是強調要以學生為主體,克服硬性灌輸、包辦代替等現(xiàn)象,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有些教師對這一精神產生了誤解,“謹小慎微”,唯恐講多了落個包辦代替的“罪名”。主要表現(xiàn)有:一是講不透,如教學“濃硝酸可使鐵、鋁鈍化”時,對氧化膜受熱時會被破壞,以及能與稀硝酸反應等一字不提,致使一些學生誤認為任何情況下都能發(fā)生“鈍化”;二是該講的不講,盲目讓學生自學,有些教師將“物質的量”、“鹽類的水解”等概念留給學生自學,結果學生花費大量時間,收效甚微;三是把“精講多練”理解為少講多做題。我們反對“滿堂灌”,并不是淡化教師的講,倡導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絕不是削弱教師的主導作用,而是對教師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熟練把握教材和學情,對重點、難點、疑點不但要講,而且要多講,講深講透,使學生達到融會貫通。不同學科及同一學科的不同教學內容之間具有不同的特點,其教學時間的分配不盡相同。每節(jié)課內教師的授課時間應根據(jù)不同學科、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教學階段確定,不能一概而論作硬性規(guī)定。
二、每堂課都要有自主探究性學習。
新課程把“自主探究性學習”作為改革的突破口,主要是為了從根本上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然而,不少教師對此產生了誤解,一哄而上,大有課堂教學必探究之勢,但教學效果卻事與愿違。主要表現(xiàn)為:一是追求活動形式,使探究學習表面化;二是探究學習的選題不當;三是把探究學習庸俗化,認為課堂上先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學就是探究學習;四是采取了“放羊式”的探究,或能“放”不會“收”。新課程倡導自主探究性學習,絕不是要求一哄而上,不管什么內容都讓學生探究,也不是“放羊式”地失去控制、放任自流,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并不意味著教師的作用和意義有所削弱,相反,教師的責任更重大,對教師的教學要求更高。
三、教法改就是多提問、多活動、多討論。
有些教師急于求成,改革中出現(xiàn)了問題:一是把“滿堂灌”變?yōu)椤皾M堂問”。二是搞“小組討論”秀。有的教師認為多讓學生分組討論,就是體現(xiàn)課標要求。如,①為了顯示課堂活動形式多樣性,隨意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②討論問題不恰當,如討論Al(OH)■、Fe(OH)■能否分解?三是課堂上演“滿漢全席”,如“硫酸的氧化性”教學,該課內容不多,應能輕松完成。然而,有的教師隨意增加一些不必要的內容,顯示讓學生多活動。如:讓學生討論酸有哪些通性?怎樣稀釋濃硫酸?提問是聯(lián)系師生思維活動的重要紐帶,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恰當?shù)恼n堂提問,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興趣,啟發(fā)學生思維,并及時反饋教學信息,提高教學質量。課堂提問重在把握好“度”,要選擇好提問角度,把握好提問難度,處理好提問廣度,控制好提問速度。課堂提問過多會占用較多時間,使教學任務難以完成;使學生忙于應付,精神過度緊張,不能有效思考;使教師獨處課堂表演舞臺中心,增強學生的學習依賴性。新課程課堂教學要的不是活動形式的多樣性,而是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我們應告別“華而不實”,追求“活”而“實”。
四、新教材中化學實驗沒分類,學生分組實驗不做了。
化學實驗對于提高化學教學質量,全面落實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的目標,具有其他化學課程內容和形式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有些教師對此認識不足,對新課程中化學實驗不分類產生了誤解,認為新教材中不再分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所以從此不必再做學生實驗。其實,新課程教材中不再分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目的在于:一是根據(jù)實驗內容和各學校的不同條件,盡量為學生自主探究、親自動手做實驗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二是減少演示實驗,盡可能多做學生分組實驗,或變演示實驗為邊講邊實驗,或學生探究實驗。
五、課件演示喧賓奪主。
目前電化教具的使用,變靜態(tài)的灌輸為圖文聲像并茂的動態(tài)傳播,使教學內容視聽化、形聲化,課堂氣氛異?;钴S。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確實能夠創(chuàng)設情境,豐富課堂教學,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能將抽象難懂的知識直觀化、形象化,創(chuàng)建生動的表象,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能增大信息量,強化教學效果。但是,一些老師使用不當,表現(xiàn)為:一是多媒體課件由“輔助”變?yōu)椤爸髟住保惶谜n從頭到尾,幾乎沒有板書,只顧自己按課件順序播放;二是用課件取代化學實驗,把氯水、SO■的漂白性實驗等搬上屏幕,學生沒有接觸實物,沒有通過實際操作,沒有感知,實驗能力提高不大。多媒體應始終處于從屬地位,使用時務必注意:不能喧賓奪主,不能代替學生分組實驗和教師演示實驗,要合理選擇課件內容,提高針對性和實效性。
有些老師常說:“你回答得很好,請同學們掌聲鼓勵!”隨后教室內響起陣陣掌聲。這些經(jīng)教師“翻譯”后獲得的廉價掌聲,不僅不能促進學習,反而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除此之外,化學新課程教學改革中的認識誤區(qū)還有很多。然而改革需要探究,出現(xiàn)一些失誤在所難免,只要把握好尺度,不一味追求創(chuàng)新而忽視學科與學科,學生與學生等的差異,多媒體教具、課容量的大小更要根據(jù)授課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及時糾正誤區(qū),新課改就必將得以推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