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劉媧路
摘要 美國非裔文學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經(jīng)典作品《所羅門之歌》中運用了大量的意象喻指修辭,表達了深刻的社會內(nèi)涵及對于種族權(quán)利的強烈訴求。本文基于蓋茨的喻指理論,深入分析了作品中的意象喻指特征,探討作者如何對非裔傳統(tǒng)文化進行繼承和現(xiàn)代性的改寫,同時進一步探究喻指理論在莫里森作品中的應用與拓展,從而為喻指理論的研究提供更加深入的佐證。
關鍵詞:蓋茨非裔文學理論 托尼·莫里森 意象喻指
托尼·莫里森1993年因“富于洞察力和詩情畫意的小說把美國現(xiàn)實的重要方面寫活了”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非裔美國女性。她的經(jīng)典作品《所羅門之歌》運用大量的非洲傳統(tǒng)神話,展示了非裔民族獨特的傳統(tǒng)文化及對于爭取自身權(quán)利的訴求。小亨利·路易·蓋茨的喻指理論是非裔文學批評理論的代表之一,他認為喻指是黑人英語在標準英語意義表達的過程中由于增添轉(zhuǎn)義而產(chǎn)生的具有族裔特點的表意方式,是構(gòu)成美國非裔文學特殊性的重要因素。他的理論使莫里森的小說創(chuàng)作脈絡清晰地浮現(xiàn)出來,為更好地理解和欣賞莫里森筆下的世界打開思路。本文基于此理論,深入研究托尼·莫里森小說中的意象喻指特征,為莫里森作品全面細致的研究提供借鑒。
一 《所羅門之歌》中的意象喻指
按照蓋茨專門針對非裔美國文學提出的喻指理論,意象的喻指是指非裔美國作家針對需要表現(xiàn)的描寫對象,對本族裔文學傳統(tǒng)中的一些基本意象的修訂或者改寫,從而含蓄地表達作者對描寫對象的態(tài)度。蓋茨將美國傳統(tǒng)文化與語言學的分析方法相結(jié)合,強調(diào)文學的想象性、隱喻性和神話性,在文學批評領域是一種創(chuàng)新,并在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當代非裔美國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
1 神話故事的意象喻指
托尼·莫里森由于成長于非裔民族傳統(tǒng)深厚的黑人家庭,從小對于黑人神話故事和典故傳說耳濡目染,因此黑人民間文化在她的作品中有深刻體現(xiàn)?!端_門之歌》這部小說中也處處充滿了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包括黑人會飛神話、非洲男孩成人禮等。
神話是一個民族原始信念和價值觀的體現(xiàn)。小說植根于這些黑人熟知的神話土壤中,展示了黑人的意識形態(tài)和行為方式,高歌了黑人的聰明智慧和民族精神,從內(nèi)容上構(gòu)建了小說的文化氛圍。莫里森的小說以“北卡羅來納州互惠人壽保險公司的代理人承諾于三點鐘從慈善醫(yī)院飛往蘇必利爾湖對岸”開篇,這其中便帶有濃烈的意象喻指色彩?!氨笨_來納州”與“蘇必利爾湖”,地理坐標暗示著一段由南向北的旅程,對于黑人移民和文學,這是一個普遍的方向,但在本書中卻被顛倒過來,因為主人公必須前往南方尋“根”以獲得對于黑人傳統(tǒng)文化的追溯與回歸。故事中,奶娃前往南方去“淘金”,雖未找到金子,卻在南方完成了文化尋根的過程,了解到自己的祖先所羅門為了擺脫白人奴役的命運,通過飛翔,回到了自己的家鄉(xiāng),獲得了自由。對于自己身份的重新定位使得奶娃選擇最后追隨祖先縱身一躍,從而完成自我的救贖與重塑。奶娃的南方之旅可以說是黑人文化的一次返璞歸真,在追尋家族足跡的同時,他也找到了家族的“根”,找到了黑人文化傳統(tǒng)的真諦。
2 飛翔的意象喻指
莫里森曾說,“黑人通過對飛翔的向往獲取自由的夢想,是我一生中所繼承的傳統(tǒng)的非洲民俗的一部分?!痹凇端_門之歌》中,莫里森以“飛翔”為隱喻特征,揭示出不同的深刻社會涵義。
(1)羅伯特·史密斯的飛翔
小說的開始,“北卡羅來納州互惠人壽保險公司的代理人羅伯特·史密斯承諾于三點鐘從慈善醫(yī)院飛往蘇必利爾湖對岸”。羅伯特·史密斯像帶著神圣使命的圣徒一樣飛起,他的“飛翔”意味著黑人渴望的自由比生命更寶貴,象征著黑人民族意識的覺醒。然而,作為暴力組織“七日”(the Seven Days)的成員,借助種族暴力行為來維持白人與黑人數(shù)量上的一定比例并不能幫助史密斯先生找到黑人民族通向自由的道路,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飛翔”。
(2)奶娃的飛翔
小說中有一個情節(jié)充滿著象征意義,那就是在羅伯特·史密斯飛翔后的第二天,在慈善醫(yī)院里邊誕生了第一個黑種嬰兒——奶娃。奶娃身上被作者賦予了黑人擺脫白人束縛、追求飛翔、追求自由和權(quán)利的使命。在成長的過程中,奶娃受到父親麥肯·戴德的影響,認為只有金錢才能讓自身獲得自由,豪華體面的生活是他所追求的人生目標。
但當奶娃看到一只體大艷麗的孔雀從大廈的頂端飛落,他對于孔雀不能象小鳥一樣輕盈地飛翔感到困惑不解。這時吉他告訴他,“因為孔雀的屁股太大,尾巴被像虛榮心的東西層層壓住。你想要飛嗎?那你得先把壓在你身上的東西丟棄掉”。因此,奶娃逐漸意識到,“只有丟棄財產(chǎn)、恐懼和虛榮才能找到自我”,這使得他逐漸領悟到了黑人身份的精髓與內(nèi)涵,從而為自己種族的傳統(tǒng)文化感到驕傲,真正實現(xiàn)了自我身份的重建。最終,奶娃摒棄了白人文明束縛下的物質(zhì)誘惑,確定了自己的人生軌跡便是加入到祖先飛翔的行列,象征著他繼承了黑人祖先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同時也象征著黑人民族只有擺脫白人統(tǒng)治的桎梏,才能真正獲得騰飛。
3 姓氏名稱的意象喻指
莫里森在小說中通過奶娃探尋自己祖先的姓氏過程,而賦予了姓氏深刻的意象喻指。如小說中提到,“多年來的法定名稱卻用一層灰塵掩蓋了人所不見的真正的名稱:人名、地名和物名。你得知自己的名字之后,你就應系之于心,除非這名字載于青史并為人們永世傳頌,否則它將隨著你的死去而消逝。”在南北戰(zhàn)爭以前,美國的黑人絕大多數(shù)是南方種植園主的奴隸,他們被人們視為“會說話的工具”,根本無名無姓,一般呼其小名,如百利子,小妮兒,大老三,吉姆等等。南北戰(zhàn)爭之后,黑人名義上獲得解放,允許有自己的姓名,有的將主人的名字作為姓,有的將主人的姓當作自己的名。奶娃對于姓氏的深刻感悟讓他體會到自己種族背后的歷史文化積淀,姓氏代表著一種歸屬感,代表著黑人文化的源頭和精神歸屬,奶娃的這種認知讓其對自己的民族文化產(chǎn)生了深深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從而幫助其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1)派拉特·戴德的意象喻指
派拉特·戴德是主人公奶娃的姑姑,也是小說中刻畫鮮明、極具重要作用的一位人物。派拉特(Pilate)本是《圣經(jīng)》中殺害基督的羅馬總督的名字,但在小說里,作者影射“pilot”一詞,在英語中指飛機領航員的意思,象征著這個人物起著引領奶娃去追尋祖先珍貴遺產(chǎn)的重要作用。派拉特·戴德被塑造為黑人民族精神的引領者,她的腹部光滑,沒有肚臍,象征著其像大地母親一樣庇護著自己的民族,并堅守著自己的民族文化。在她指引奶娃完成尋找祖先文化源頭之旅后,她死在了自己的祖先所羅門跳臺處。小說結(jié)尾處,一只小鳥扎進新墳,叼走了派拉特·戴德刻著名字的耳墜,飛向了遠方,象征著黑人種族實現(xiàn)了自己靈魂的自由放飛,飛向民族之根。對于這一形象的塑造,作者試圖解構(gòu)白人主流文化來解除其對黑人文化的壓抑,這實質(zhì)上象征了黑人女權(quán)主義者對白人男性中心主義的文學傳統(tǒng)和種族主義社會傳統(tǒng)的一種挑戰(zhàn)。
(2)麥肯·戴德的意象喻指
《所羅門之歌》中通過名稱反映出黑人內(nèi)部的階層矛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奶娃的父親——麥肯·戴德名字的意象喻指。戴德諧音是“dead”,表示“死亡”。作為一個黑人,他通過自己的艱苦奮斗,擺脫了黑人貧苦的生活和底層的社會地位,成為一個有錢的中產(chǎn)階級。但為了達到目標,他不擇手段,拼命斂財,并且對自己的族人也毫無憐憫之心。小說中有一個情節(jié)提到麥肯的一個房客波特想要自殺,麥肯知道后,拿著一把手槍去找波特,并說道:“我不想收拾他。我要收拾我的錢。要是他愿意,他可以在那地方待到死??墒牵撬豢细督o我房租,我就要把他從那窗口里一槍打下來?!丙溈稀ご鞯聦Σㄌ氐纳篮敛辉谝?,只關心能否按時收到房租,由此可看出他的冷血和麻木。同樣,當另一位房客貝恩斯太太由于丈夫去世,與孩子們艱難度日,因而希望寬限幾日房租時,麥肯說道:“他們不能到街上去搞點吃的嗎?給你的期限是這個星期六,不是星期天,也不是下星期一,是這個星期六。”從這段話,作者清楚地傳遞出麥肯·戴德唯利是圖、被白人價值觀念同化的嘴臉,他的名字代表著“黑人祖先文化在他身上的消失與死亡”。
4 地名的意象喻指
莫里森在小說中反復使用地名來表達非裔民族對于政治權(quán)利、民主權(quán)利的訴求。比較典型的如小說開頭提到的“干線大道”,因為是城里唯一的一位黑人醫(yī)生曾在這條街上居住過,本來被稱為“醫(yī)生街”,但城市立法機構(gòu)不認可,發(fā)公告稱此街非醫(yī)生街,從而導致“非醫(yī)生街”的沿用。同時,該街北端的慈善醫(yī)院被稱為“非慈善醫(yī)院”,因為在1931年以前,沒有一位黑人產(chǎn)婦被允許在這家醫(yī)院分娩。莫里森通過這些地名,表達了非裔民族對于白人享有特殊權(quán)利的憤慨與諷刺,對于種族平等的強烈訴求。
二 意象喻指的修辭功能
1 啟示性
莫里森運用美國非裔文學傳統(tǒng)中的喻指手法,比如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和典故等等的意象,表達了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將黑人傳統(tǒng)文化中的神圣性和莊重性傳遞給讀者,從而令讀者產(chǎn)生由此及彼的聯(lián)想,領悟到作者所要表達的含義。同時,美國非裔文學傳統(tǒng)的精髓、非裔美國人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思維方式、價值準則乃至社會結(jié)構(gòu)也可引發(fā)世界各國讀者的尊重,并給世界文學界以啟示。
2 雙聲語
非裔美國文學不可能脫離歐美英語文化的影響以及黑人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影響,因此它表現(xiàn)出兩個種族文化的雙聲語特點。黑人話語并不是完全脫離了白人的標準話語,它們之間的語義撥用(appropnation)現(xiàn)象就是雙聲語,即根據(jù)黑人的意圖,給某一話語注入了新的語義傾向。美國非裔文學的雙聲性實際上也是非裔美國人雙重文化、雙重種族、雙重意識在文學中的具體體現(xiàn)。
三 結(jié)語
蓋茨作為美國非裔美籍研究知名學者,通過文學理論研究幫助非裔美國人民了解他們的歷史文化,促進其歷史的重建。莫里森采用細膩的筆調(diào)、幽默詼諧的語言,將源自非洲大陸的喻指理論融于作品中,用諷刺的手法描述白人對黑人種族的奴役,以意象喻指的手法表達強烈的政治訴求,反映出回歸非洲傳統(tǒng)對當代非裔美國人尋找精神出路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 朱小琳:《回歸與超越——托妮·莫里森小說的喻指性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
[2] 李曉潔:《托尼·莫里森〈所羅門之歌〉中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文學評論》,2010年第15期。
[3] [美]托尼·莫里森,胡允桓譯:《所羅門之歌》,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版。
[4] 林意新:《一個民族“飛”的向往——〈所羅門之歌〉中飛翔的象征意蘊》,《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年第6期。
[5] 伍喆:《探尋〈所羅門之歌〉中的人名意蘊》,《文學教育》,2011年第3期。
[6] 習傳進:《表意的猴子:論蓋茨的修辭性批評理論》,《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
(李海燕,防災科技學院外語系講師;劉媧路,防災科技學院外語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