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魯濱遜漂流記》作為笛福的一部成功的冒險題材小說,曲折的情節(jié)安排堪稱經(jīng)典,至今仍被人們廣泛閱讀。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小說中帶有極強的殖民主義色彩和特點,作者通過塑造魯濱遜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殖民主義心理。本文主要就《魯濱遜漂流記》中的殖民主義特點進行分析和研究,嘗試探索魯濱遜這一人物形象身上被賦予的殖民主義傾向。
關鍵詞:《魯濱遜漂流記》 殖民主義特點
《魯濱遜漂流記》作為丹尼爾·笛福(Daniel·Defoe)的一部成功的冒險題材小說,曲折的情節(jié)安排和真實的人物塑造堪稱經(jīng)典,至今仍被人們廣泛閱讀。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小說中也帶有極強的殖民主義色彩和特點,作者通過塑造魯濱遜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殖民主義心理。作者笛福對清教倫理極為看重,他在肯定辛勤勞動和通過自力更生能改變現(xiàn)狀的同時,積極支持通過殖民方式進行擴張。作品中,主人公魯濱遜因為乘船遇到危險漂流至孤島,在孤島上他并沒有絕望,反而通過自己擁有的各種技能讓自己活下來,憑借辛勤勞作及機智頭腦使自己的生活質(zhì)量得到提高。從某種意義上講,魯濱遜這一任務形象上也帶有作者笛福本身的影子。作品的結(jié)尾處,當將星期五營救出來之后,魯濱遜也露出真實面目,他將星期五訓練成自己的奴隸,最后甚至流落到荒島上的西班牙水手以及星期五父親等人也難逃厄運,相繼成為魯濱遜的奴隸??梢哉f,在這座孤島上,魯濱遜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奴隸主或是殖民主義者。本文主要就《魯濱遜漂流記》中的殖民主義特點進行分析和研究,嘗試探索魯濱遜這一人物形象身上被賦予的殖民主義傾向。
一 小說的歷史背景
殖民主義產(chǎn)生應基于兩方面,一方面,應具備雄厚的物質(zhì)基礎;另一方面,應具備適宜的現(xiàn)實狀況。先進技術造就了英國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憑借這些,英國開始進行奴隸買賣,從中獲取暴利,而在此經(jīng)濟支撐下,旅行及探險也紛紛興起。《魯濱遜漂流記》是對英國帝國主義及殖民主義的真實反映,體現(xiàn)的觀念意識是當時時期資產(chǎn)階級思想的映射。
小說在開頭就對魯濱遜做出了介紹,他是不安分的年輕人,不滿足已有的安定生活,追求刺激,想獨闖天下。他的這種理想代表了當時年代年輕人的心理狀態(tài),果敢朝氣;與此同時,他也代表著當時的時代精神,暗示著資本主義在迅速發(fā)展。笛福屬于中產(chǎn)階級,因此對于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發(fā)展極為關注,尤其是工商業(yè)貿(mào)易方面,但是他只是擁有少量資金的商販,顯然就他的野心來講,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因此他想從事冒險,這也就從側(cè)面反映了他的殖民貿(mào)易及擴張意識。他所處的時期是手工業(yè)向工業(yè)化轉(zhuǎn)型的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時期,此時資本主義發(fā)展突飛猛進。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使得英國政府不甘于現(xiàn)狀,想要向外擴張,憑借科技與資金,英國正在繪制殖民海內(nèi)外的規(guī)劃藍圖。笛福在此部小說中,將他的殖民觀念及意識很好地表達了出來,在荒蕪人煙的孤島之上,將魯濱遜化作自我,將孤島變?yōu)榱俗约旱乃接胸敭a(chǎn),甚至是孤島上的一草一木一樹、山川河流?!遏敒I遜漂流記》是對18世紀英國殖民行為的映射。
二 通過文化滲透進行殖民
魯濱遜在荒島上通過自力更生解決了生存問題,在生活安穩(wěn)之后,他在偶然的情況下,從食人族那里營救回一名野人,并把野人叫做星期五。自此,魯濱遜開始奴役星期五,首先,他用當時流落到孤島時的步槍作為武器,借助武力將星期五征服,并讓星期五沒有了自由,甘愿聽從他的調(diào)遣。步槍在18世紀還是比較先進的,星期五顯然沒有見過這種武器。小說中是這樣描述的:“當星期五見到魯濱遜后就急忙奔跑,跪趴于地,姿態(tài)盡顯謙卑,甚至將頭放于我的腳下,之后更用多種姿態(tài)表明愿意歸從于我”。星期五沒有了自己的人身自由,一切聽從魯濱遜安排,不僅如此,星期五在思想意識、文化生活等諸多方面都深深地被魯濱遜影響,最終連自己的身份及民族文化都忘記了。
其次,在對印第安人及黑人態(tài)度上,白種人因歐洲中心論而自感清高優(yōu)越,所以認為他們是極其野蠻的種族,思想文化落后,甚至和動物相差無異。相對于黑人抑或是尚未得到開化的自然人而言,歐洲的殖民者認為他們自己更加文明、更加先進,可以幫助野蠻人學到好多東西。魯濱遜具有一定的民主意識,因此相比而言會更加善待奴隸。星期五作為白人眼中的野蠻人,在被魯濱遜教化過程中大都是借助教育的方式進行的。不論是語言、生活方式還是各種宗教知識,讓星期五喝煮熟的羊奶、吃烤熟的羊肉,改變其食人特性。
最后,魯濱遜讓星期五學習他所運用的語言,向其灌輸他持有的宗教觀點。星期五是沒有被開化的野蠻人,因此魯濱遜通過教化的方式讓星期五學習英語和各種文明禮儀?!爸魅恕笔切瞧谖宓谝粋€會表達的英文單詞。小說里是這樣描寫的,“教他‘主人的發(fā)音,是為了方便以后,讓他知道如何稱呼,星期五的命名是為了讓他知道我救過他的命”。通過魯濱遜的這種命名方式不難看出其內(nèi)心對星期五的強烈占有及奴役心理。他曾一再表示,之前發(fā)生在星期五身上的所有事情已成往昔,告誡他第二次生命是誰給予他的。魯濱遜讓星期五放棄原先他頭腦中存在的其他信仰,讓其信仰基督教,接受基督教的思想,謊稱他之前的信仰存在欺詐,不值一信。對此,魯濱遜在教化中是這樣解析的,救世主耶穌,代表著來自上帝的圣靈及語音,允許并承諾指引信仰他的子民,凈化信仰他的子民,他是導師,能夠?qū)θ祟愳`魂進行救贖。與此同時,魯濱遜也表示,在宗教界發(fā)生的所有糾紛、斗爭或是辯論,包括在教義上的和教會內(nèi)部間的一切,這些陰謀或是爭權奪利行徑和我們沒有絲毫關系。
很明顯,魯濱遜對宗教極為信任,認為就奴役奴隸而言,可以將其作為思想奴役的工具。他用帶有現(xiàn)代化氣息的步槍武器及基督教理念實現(xiàn)了對星期五的完全奴役,這也從側(cè)面印證了以英國為首的各殖民地國家的殖民過程,他們利用科技作用下的新興產(chǎn)物,物質(zhì)文明及精神文明展開殖民活動。星期五在長期接受魯濱遜教化及奴役的過程中,逐漸忘掉并放棄自己的語言甚至信仰,甘愿做奴隸。在小說中有這樣一段描寫:“當魯濱遜讓星期五離開孤島,恢復他的自由身時,星期五甚至反對魯濱遜的決定,并問魯濱遜是不是因為自己做錯了什么?!币灾劣谂e起斧頭,要殺害魯濱遜。從此可以看出星期五作為被教化的奴隸對于主人是有多么的忠心耿耿。在文中可看到,星期五曾經(jīng)說,要是讓他回到原先部落,他將用魯濱遜的這套方法對他的族人進行徹底改造。由此可以看出,星期五連自己的民族文化都徹底忘記了。被星期五的忠誠打動,魯濱遜將他帶回英國,而他們之間的這種主人、奴隸的身份從側(cè)面映射了笛福的殖民觀念。
三 通過宗教信仰進行殖民
在整部小說中,笛福的宗教主義及對上帝的無比虔誠的信仰隨處可感。盡管對于當時政府實行的宗教政策存在很多意見,但笛福從內(nèi)心深處絕對是忠實的基督教徒。小說在對基督教的描述方面著筆頗多,宗教信仰作為殖民者的精神支撐,在整部小說中被重點描寫。魯濱遜在每次遇到困難或是遭遇危險的時候,都會打開圣經(jīng)進行誦讀,圣經(jīng)教義成為他的精神食糧和支柱。當打開圣經(jīng)時,映入眼簾的總是那么幾句警醒的話,但即便如此,魯濱遜也能從中感受到上帝的力量,從中獲得啟示,以得到心靈上的安慰。誦讀圣經(jīng),進行祈禱是魯濱遜每天必須要做的功課,已經(jīng)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每當疾病纏身抑或死亡來臨時,他便開始反省之前的生活,找出自己存在的錯誤,并進行反思。在他的思想意識里,所有的事情都是上帝安排的,就連他疾病纏身、流落荒島也是上帝的旨意,因為自己曾經(jīng)犯了錯誤,才遭到此種懲罰。有一次他在島上生病了,在第三天的時候,他開始做祈禱,反思自己的錯誤行為,同時大聲哭喊,求上帝救他一命,而這次祈禱是魯濱遜流落到孤島后做的第一次。也就是這次以后,他更加確信上帝是萬物之神,并規(guī)定自己每天都要誦讀圣經(jīng),儼然已成為忠誠的基督教徒。從《魯濱遜漂流記》中可以看出,作者想要讀者認識到,只要你對上帝真心誠意,無比忠誠,從內(nèi)心深處敬仰服從上帝,那么在碰到任何事情或遭遇所有困難時,上帝都會出現(xiàn),將你拯救。在魯濱遜看來,宗教信仰是征服野蠻人的工具,文中是這樣描述的,通過向上帝禱告,我獲得了拯救野蠻人的權利和資格,我將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去開化他們,給他們帶去上帝的旨意和精神。魯濱遜認為星期五是尚未被開化了的野蠻人,他要對星期五進行開化,從而不斷地向星期五灌輸基督教義和基督思想,讓星期五每天都誦讀教義,并從內(nèi)心深處對上帝敬仰服從,讓他放棄原來所信仰的宗教,不斷的教化及思想灌輸使星期五在思想上真正成為了一名基督教徒。就我們的角度而言,身為讀者,不能忘記星期五有著屬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及宗教信仰。魯濱遜對星期五在思想上所作的一切,就其本質(zhì)而言,是思想的滲透和殖民。在他看來,世界各地尤其是殖民地,在那里不應該存在其他的宗教信仰,只有基督教才是真正的宗教。而他的這些思想觀念從側(cè)面解讀了殖民者的殖民過程,經(jīng)濟、政治殖民完成后,通過文化滲透的方式,完成文化殖民。
四 通過經(jīng)濟手段與土地占有進行殖民
小說開頭介紹魯濱遜漂流至巴西并定居,經(jīng)營種植業(yè),后來因勞動力短缺,他開始考慮進行奴隸買賣,這一切在小說中都看起來順理成章,作者描寫這一切時,在潛意識中反映出笛福對這種殖民主義貿(mào)易形式是贊成的。接著寫到魯濱遜漂流到荒島上,雖然是一座孤島,但魯濱遜卻很高興,他看到眼前的一切都極為興奮,因為這個島上他是唯一的主人,島上的一切都只屬于他個人,他在這里可以像一個君主那樣,并且自己可以決定把這個島留給子孫。但是由于島上僅他一人,他勢單力孤,這使他重新想起了買賣奴隸這件事。所以當那次偶然發(fā)現(xiàn)食人族時,他就決定冒險營救土著人,這就是星期五,而星期五的出現(xiàn)讓他的統(tǒng)治欲望更加強烈,他教化星期五,教他稱自己為“主人”,更劃清了他們間的從屬關系,可以說,他救星期五并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善念,而是受自身殖民主義傾向的影響讓他鋌而走險。隨后西班牙人和另外一位土著人的相繼出現(xiàn),更加膨脹了魯濱遜想要作為統(tǒng)治者的欲望,終于,他成為了這個孤島之上唯一可以發(fā)號施令的統(tǒng)治者,對孤島的所有土地擁有毋庸置疑的使用權、所有權及占有權,孤島已經(jīng)成為僅屬于他自己的王國,而他的這種行為就其本質(zhì)來講可以說是資本主義土地殖民的典型方式,而他儼然也成為了地地道道的殖民者。
五 結(jié)語
總而言之,《魯濱遜漂流記》這部作品中的殖民主義特點非常明顯,魯濱遜這一主人公身上也留有作者笛福自己的影子,可以說,笛福通過塑造魯濱遜這一形象,抒發(fā)了自己的殖民主義主張和傾向,也給作品上打上了重重的殖民主義烙印。深入研究和分析《魯濱遜漂流記》中的殖民主義特點,我們不難看出,這與笛福生活的時代和社會大背景是密不可分的,深入地研究和分析這部小說中的殖民主義特點,對于更好地分析和研究當時的社會歷史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價值。
參考文獻:
[1] 陳文慧:《方原〈魯賓遜漂流記〉譯本評析——文學翻譯中美的傳遞》,《昆明學院學報》,2009年第5期。
[2] 查新舟:《〈魯賓遜漂流記〉之人性問題分析》,《文學界》(理論版),2010年第4期。
[3] 程小玲:《論〈魯賓遜漂流記〉中反文學生態(tài)中心主義思想》,《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
(李鳳,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