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兆盛
兩個人同行,誰走前誰走后,如果是白天,根本不值一提,如果是夜晚,那就有點問題了。當然,在這里,我指的是走鄉(xiāng)間小路,通常只能容一人單行的山野小道,而不是可以幾個人并排行走的通衢大道。這種山野小道,很多是牛羊踩踏出來的。
這些不起眼的、蜿蜒于荒野、山林、田地、溝坎之間的小路,連系著一個個村莊、一座座山嶺、一塊塊田峒。打個時髦點的比方,這些窄窄的起伏的彎彎曲曲的鄉(xiāng)路,可以說就是鄉(xiāng)村跳動著的脈搏。
我活到50歲,走了很多夜路,但一個人走的次數(shù)還是比較少,尤其是鄉(xiāng)間小路。記憶中,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那一次。那年,我才上初中一年級,還不滿13歲吧。那應(yīng)該是初冬的一天黃昏,生產(chǎn)隊從水庫撈了魚。我剛放學(xué)回來,父親要我和他一起去給十多里外的一個親戚家送魚。我高興極了,二話不說,蹦蹦跳跳的,恨不得馬上就要走。
父親背著魚簍,拿著電筒,帶著我出發(fā)了。冬天,山里本來就黑得早,還沒到6點,夜幕就降下來了。開始,我是走在父親身后的,走了一陣,天色更加暗了,想起平時小伙伴們講的那些妖魔鬼怪故事,本就膽小的我突然感到了某種不可言說的恐怖,總覺得后面有怪物或幽靈跟著我,似乎要拉住我的后領(lǐng)了。我立馬快走兩步,趕到父親前面。父親好像也明白了我的心思,說,不要怕,走前面吧。
十多里山路,要經(jīng)過十多座山丘、幾處亂墳崗,還要經(jīng)過一段民國期間處死幾個盜賊的峽谷,中途沒有一個村莊。還沒走到一半,我便感覺到全身雞皮疙瘩驟起,頭發(fā)也一根根豎了起來。山風(fēng)呼呼地吹,路邊的茅草、灌木叢迎風(fēng)發(fā)出刷刷的聲音,貓頭鷹凄厲瘆人的叫聲不時響起。深邃的夜空,影影綽綽的,有幾顆寒星在閃爍,給冷清的曠野平添了幾分神秘。父親緊跟在我身后,給我講故事,講他和我這般年紀時一個人到很遠的地方住廟養(yǎng)鴨的經(jīng)歷,我的膽子稍微壯了一點。一個多小時后,我們終于聽到了遠方石臼舂米的空空聲,再走一段路,就隱隱約約看到幾點燈火,一個村莊就在濃墨重彩的夜色里漸漸顯出了依稀的輪廓。
晚飯后,盡管親戚一再留宿,但父親還是執(zhí)意要趕回去。回時,我自然還是走在父親的前面。其實不用選擇,父親也會讓我走在前面的。夜越來越深了,寒意也越來越濃了。抬頭看看夜空,好像星星比來時所見的多了許多。父親不斷地給我鼓勁壯膽。父親告訴我,晚上外出,電筒盡量不要照前面,而是要照路邊,其實就是斜著照,如果只照前面,萬一遇上壞人偷襲,特別是槍彈襲擊,那就慘了。因為光亮的指引,很容易暴露目標。父親當時還兼任著大隊民兵營長,自然比一般農(nóng)人更通曉這些道理。父親還告訴我,如果一個人走夜路,最好是放開喉嚨唱歌,走一段吼幾聲,這樣就不會膽怯了。
若干年后,我時不時想起這段走夜路的經(jīng)歷,似乎還感到有一點點后怕。設(shè)身處地想,假如我不是跟父親一同去,或者說不是跟一個成年男子去,而是和一個年紀相仿的男孩去,那我肯定會當場拒絕或者走了一截路就會打退堂鼓;如果硬是要去,我和他一定會為誰走前面誰走后面而爭個臉紅耳赤甚至為此鬧翻。事實上,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都面臨著類似的選擇,前面與后面,進與退,爭取與放棄,等等,都需要認真思考和仔細掂量。如果可以選擇,那當然要盡量選擇;如果別無選擇,那就不要瞻前顧后,優(yōu)柔寡斷,而是下定決心,義無反顧,勇往直前……
摘自《遵義日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