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剛 朱利東(等)
【摘 要】通過詳細測制西藏改則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日干配錯組(T3r)剖面,取得認識有:在沉積學方面,通過對實測剖面的巖性、沉積構造分析,將日干配錯組第一段劃分為半深海陸棚相到碳酸鹽臺地相,日干配錯組第二段劃分為濱淺海碳酸鹽臺地相,并從中劃分出淺灘亞相和淺水緩坡亞相,通過地層對比和化石資料,提出日干配錯組時代屬晚三疊世;控盆機制方面,在晚三疊世,研究區(qū)的應力背景與班公湖-怒江洋盆的打開同步,盆地以張扭性為主。
【關鍵詞】西藏;改則;上三疊統(tǒng);日干配錯組(T3r);班公湖-怒江;沉積相;控盆機制
Sedimentary facies analysis and discussions on the basin-controlling mechanism of the Upper Triassic Riganpeicuo Formation in Northern Gaize,Tibet
TAO Gang ZHU Li-dong YANG Wen-guang DONG Yu ZENG Jiang JI Guo-zhong YU Hao LIU Jing-wen
(Institute of Sedimentary Geology,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059, China)
【Abstract】By measuring profiles of the Upper Triassic Riganpeicuo Formation in Gaize,Tibet ,the main conclusions and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ing:On the sedimentological aspects:with the lithology,sedimentary structure analysis,the first member of the Rigain Peicuo Formation is divided into bathyal shelf facies to carbonate platform facies; the second member of the Rigain Peicuo Formation is divided into infraneritic carbonate platform facies, which is divided intoshoal subfacies and shallow gentle slope subfacies.By contrasting with stratum and fossils,the period of Rigain Peicuo Formation is Later Triassic.On the basin-controlling mechanism aspects:Later Triassic, the stress of the study aera has synchronous to the opening of the Bangong Co-Nujiang ocean basin and the basin mainly is tenso-shear structural.
【Key words】Tibet;Gaize;Upper triassic;Rigan peicuo formation(T3r);Bangong Co-Nujiang;Sedimentary facies;Basin-controlling mechanism
日干配錯組源于西藏地礦局1993年在西藏改則縣森多以東日干配錯剖面命名的“日干配錯群”,代表改則色哇一帶上三疊統(tǒng),《西藏自治區(qū)巖石地層》賦予含義為碳酸鹽巖為主夾少量碎屑巖的地層,并指出“層型外”其底部含中基性火山巖,具復理石韻律沉積特征,淺變質[1-2];1:25萬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中,對日干配錯群重新定義,共劃分為三段;李曉勇等在1:25萬羌多幅區(qū)域地質調查工作中在日土縣雞窮一帶填繪出晚三疊世日干配錯組,并發(fā)現(xiàn)底部復成分礫巖角度不整合超覆于二疊世龍格組之上[3];陳文西等證實南羌塘盆地凹陷日干配錯組為晚三疊世諾利期—瑞替期[4]。
研究改則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日干配錯組地層,對其沉積構造演化及控盆機制進行評述,以期對一些基礎地質難題的解決及礦產(chǎn)資源尋找等實際工作提供一定的幫助。
1 區(qū)域構造背景
研究區(qū)位于西藏自治區(qū)西部腹地,行政區(qū)劃隸屬阿里地區(qū)改則縣管轄(圖1)。改則地區(qū)構造復雜,表層所見的構造形跡以東西或近東西向的緯向構造為主,反映了特提斯構造域從古特提斯到新特提斯的演變。據(jù)潘桂棠等2011年最新劃分方案,將研究區(qū)歸入班公湖-怒江-昌寧-孟連對接帶內(圖2):
2 地層劃分對比和特征
2.1 地層劃分和對比
在1:25萬區(qū)域地質調查中對日干配錯群重新定義,1:25萬改則幅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中,對日干配錯群解體,認為日干配錯群應以灰?guī)r為主,將其上的碎屑巖劃分為早-中侏羅世色哇組,將群降組稱日干配錯組,時代為晚三疊世,另在圖幅西側與1:25萬物瑪幅連圖邊界上,從原日干配錯群中解體出早二疊世龍格組和晚石炭世展金組[5-10]。
據(jù)前人資料及研究區(qū)實地測量,本文所選改則地區(qū)日干配錯組地層可劃分為二段,分別對應前人所劃分的日干配錯組一段(T3r1)及日干配錯組二段(T3r2)。
在所搜集到的相關區(qū)域資料中,據(jù)西藏地調院(2004,1:25萬改則幅、日干配錯幅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貴州地調院(2004,1:25萬丁固幅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吉林大學(2004,1:25萬瑪依崗日幅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圖3),在研究區(qū)范圍內將日干配錯組共劃分為三段[5-10](圖4):
圖4 日干配錯組對比表
綜上所述,在研究區(qū)上三疊統(tǒng)日干配錯組地層可劃分為兩段,其中日干配錯組一段(T3r1)表現(xiàn)為絹云母板巖、含粉砂質絹云母板巖,向上逐漸可見少量砂巖。日干配錯組二段(T3r2)表現(xiàn)為鮞粒灰?guī)r、含生物碎屑鮞?;?guī)r、含生物碎屑砂屑礫屑灰?guī)r。研究區(qū)未見日干配錯組三段(T3r3),在相鄰區(qū)域內可見日干配錯組第三段(T3r3)。
2.2 實測地層特征
筆者在野外勘探的基礎上選擇了露頭較好連續(xù)的地層開展實測工作。上三疊統(tǒng)日干配錯組(T3r)地層主要出露于米巴藏布江、拉甲茹和根扎弄以北(圖5)。其上覆地層為新近紀康托組(Nk)紫紅色礫巖及新近紀嗩吶湖組(Ns)灰白色礫巖,局部地區(qū)被第四系沖積物覆蓋,下伏地層未見出露,僅見新近紀及第四系地層覆蓋。在野外工作中,實測了拉甲茹日干配錯組(T3r)剖面:P10和根扎弄日干配錯組(T3r)剖面:P14(圖5)。
圖5 實測剖面位置
P10總厚度大于387m,未見頂?shù)?。其中日干配錯組一段(T3r1)厚度大于166.8m,主要為一套為絹云母板巖、含粉砂質絹云母板巖含鮞?;?guī)r,向上逐漸可見少量砂巖,日干配錯組二段(T3r2)厚度大于220m,為一套鮞?;?guī)r、細晶灰?guī)r、砂屑灰?guī)r、微晶灰?guī)r偶夾砂巖(圖6)。
圖6 西藏改則縣拉甲茹日干配錯組(T3r)P10實測地層剖面圖
P14總厚度大于915.5m,其中覆蓋層新近紀嗩吶湖組(Ns)厚度大于50m,日干配錯組二段(T3r2)厚度大于865.5m,為一套鮞?;?guī)r、含生物碎屑鮞粒、砂屑、礫屑灰?guī)r,見少量灰質石英砂巖(圖7)。
圖7 西藏改則縣根扎弄日干配錯組(T3r)P14實測地層剖面圖
3 沉積相分析
沉積相的主要標志包括巖石學特征、沉積構造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等。其中巖石學特征又包括巖石顏色和巖石類型等[11]。
3.1 顏色特征
通常來說,沉積巖顏色變化由氧化色到還原色的變化規(guī)律是對沉積水體由開放到封閉、由動蕩到滯留、由淺變深的響應[11]。
日干配錯組一段碎屑巖和碳酸鹽巖主要為深灰色—褐黃色,反映一種還原—氧化過渡的環(huán)境;日干配錯組二段主要由灰褐色到紫紅色,代表氧化環(huán)境,主要發(fā)育于濱淺海環(huán)境。
3.2 沉積構造特征
在海相沉積中發(fā)育各類型的沉積構造,這些沉積構造的一些組合對于沉積相的劃分能有很大的輔助作用[11]。研究區(qū)見有的層理構造主要有:水平層理、平行層理和交錯層理。
水平層理:主要產(chǎn)于絹云母板巖中,其發(fā)育比較弱且較小。在日干配錯組二段的微晶灰?guī)r中也見少量。產(chǎn)于相對低能環(huán)境。
平行層理和交錯層理:發(fā)育于較強的水動力條件,多數(shù)與交錯層理共生主要發(fā)育在日干配錯組二段底部的石英砂巖中,可劃為淺灘相。產(chǎn)于相對高能環(huán)境。
研究區(qū)生物遺跡構造較少,見少許蟲跡。
3.4 古生物及地層年代
在測區(qū)相應層位采獲腕足: Aulacothyropsis pentagonulis,該化石常見于上三疊統(tǒng)諾利階期[12]。
在研究區(qū)實測剖面中所采集到的牙形石有:Prioniodella ctenoides,Neohindeodella sp.,Xianiognathus deflectens,Hadrodontina anceps。通過古生物資料對比[13],測區(qū)日干配錯組地層應屬于晚三疊世。
3.5 沉積相分析
結合實地觀測日干配錯組地層的性質及周邊區(qū)域的三疊世地層,可將改則地區(qū)的上三疊統(tǒng)日干配錯組地層沉積相具體劃分為(圖8,9):
半深海陸棚相:表現(xiàn)為絹云母板巖夾灰色、灰白色石英細砂巖及細晶灰?guī)r。
淺海碳酸鹽臺地相,可以劃分出淺水緩坡亞相和淺灘亞相。
淺水緩坡亞相:表現(xiàn)為淺灰色-灰白色粉(微)晶灰?guī)r及灰色微晶大理巖,見少量灰質中細粒石英石英。巖性較為單一,橫向分布穩(wěn)定。
淺灘亞相:表現(xiàn)為灰白色-淺灰色鮞?;?guī)r、含生物碎屑鮞?;?guī)r、灰色含生物碎屑砂屑礫屑灰?guī)r。大量以蟲屑、介屑為主的生物碎屑不均勻的分布于巖石中,灰?guī)r中方解石以泥-亮晶為主,珊瑚、腕足、刺毛類等化石豐富,且局部富集為藻丘或生物造礁,以此判斷,應為海水清澈,水動力較弱宜于生物生長的淺海低能灘相。
圖8 西藏改則縣拉甲茹日干配錯組(T3r)P10柱狀圖
圖9 西藏改則縣拉甲茹日干配錯組(T3r)P14柱狀圖
4 控盆機制與盆地屬性
沉積盆地的研究不僅可以揭示沉積盆地本身的演化過程,也是研究構造演化歷史的重要途徑[14]。在晚三疊世,改則地區(qū)構造應力發(fā)生了根本性轉換,改則地區(qū)的應力背景與班公湖-怒江洋盆的打開同步。晚三疊世末期改則地區(qū)構造應力發(fā)生了根本性轉換,改則地區(qū)的應力背景與班公湖-怒江洋盆的打開同步。晚三疊世末期,隨著羌塘地體和岡底斯地體的左行拉分伸展分離,導致了前陸盆地的撕裂破碎,形成北側日干配錯組從淺水到深水的臺地碳酸鹽相-雜礁相組合;南側則是物質來源復雜的前陸盆地巫嘎組的南遷與變形。改則地區(qū)盆地以張扭性為主,由局部斷陷向大范圍坳陷轉變。
5 結論與討論
在沉積學方面,通過對實測剖面的巖性、沉積構造分析,將日干配錯組第一段劃分為半深海陸棚相到碳酸鹽臺地相,日干配錯組第二段劃分為濱淺海碳酸鹽臺地相,并從中劃分出淺灘亞相和淺水緩坡亞相,通過地層對比和化石資料,提出日干配錯組時代屬晚三疊世;
控盆機制方面,研究區(qū)所屬班公湖-怒江結合帶與班公湖-怒江洋盆的形成、發(fā)展與消亡相關。在晚三疊世,研究區(qū)的應力背景與班公湖-怒江洋盆的打開同步,盆地以張扭性為主。
由于研究區(qū)未見日干配錯組三段,對日干配錯組整體尚待進一步系統(tǒng)研究。
【參考文獻】
[1]西藏自治區(qū)地質礦產(chǎn)局西藏自治區(qū)區(qū)域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3.
[2]西藏自治區(qū)地質礦產(chǎn)局西藏自治區(qū)巖石地層[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7.
[3]李曉勇,文豐.西藏日土東部晚三疊世日干配錯組及其與下伏地層不整合面的發(fā)現(xiàn)[J].地質通報,2007,26(8):1009-1013.
[4]陳文西,王劍.藏北羌塘盆地晚三疊世地層特征與對比[J].中國地質,2009,36(4):809-818.
[5]西藏自治區(qū)地質調查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改則縣幅[R].2006.
[6]西藏自治區(qū)地質調查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日干配錯幅[R].2006.
[7]四川省地質調查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物瑪幅[R].2006.
[8]貴州省地質調查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加措幅[R].2006.
[9]貴州省地質調查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丁固幅[R].2006.
[10]吉林大學地質調查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瑪依崗日幅[R].2006.
[11]黃輝.班公湖-怒江縫合帶改則段侏羅紀盆地沉積演化[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2.
[12]孫東立.西藏古生物(第三冊)[M].科學出版社:177-260.
[13]王成源,王志浩,1976.珠穆朗瑪峰地區(qū)三疊紀牙形刺[M]//珠穆朗瑪峰地區(qū)科學考察報告1966-1968,古生物(二).北京:科學出版社,387-416.
[14]朱利東,王成善,伊海生,等.青藏高原盆地系統(tǒng)演化與高原形成時間[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1(3).
[責任編輯:湯靜]
圖4 日干配錯組對比表
綜上所述,在研究區(qū)上三疊統(tǒng)日干配錯組地層可劃分為兩段,其中日干配錯組一段(T3r1)表現(xiàn)為絹云母板巖、含粉砂質絹云母板巖,向上逐漸可見少量砂巖。日干配錯組二段(T3r2)表現(xiàn)為鮞粒灰?guī)r、含生物碎屑鮞?;?guī)r、含生物碎屑砂屑礫屑灰?guī)r。研究區(qū)未見日干配錯組三段(T3r3),在相鄰區(qū)域內可見日干配錯組第三段(T3r3)。
2.2 實測地層特征
筆者在野外勘探的基礎上選擇了露頭較好連續(xù)的地層開展實測工作。上三疊統(tǒng)日干配錯組(T3r)地層主要出露于米巴藏布江、拉甲茹和根扎弄以北(圖5)。其上覆地層為新近紀康托組(Nk)紫紅色礫巖及新近紀嗩吶湖組(Ns)灰白色礫巖,局部地區(qū)被第四系沖積物覆蓋,下伏地層未見出露,僅見新近紀及第四系地層覆蓋。在野外工作中,實測了拉甲茹日干配錯組(T3r)剖面:P10和根扎弄日干配錯組(T3r)剖面:P14(圖5)。
圖5 實測剖面位置
P10總厚度大于387m,未見頂?shù)?。其中日干配錯組一段(T3r1)厚度大于166.8m,主要為一套為絹云母板巖、含粉砂質絹云母板巖含鮞?;?guī)r,向上逐漸可見少量砂巖,日干配錯組二段(T3r2)厚度大于220m,為一套鮞?;?guī)r、細晶灰?guī)r、砂屑灰?guī)r、微晶灰?guī)r偶夾砂巖(圖6)。
圖6 西藏改則縣拉甲茹日干配錯組(T3r)P10實測地層剖面圖
P14總厚度大于915.5m,其中覆蓋層新近紀嗩吶湖組(Ns)厚度大于50m,日干配錯組二段(T3r2)厚度大于865.5m,為一套鮞?;?guī)r、含生物碎屑鮞粒、砂屑、礫屑灰?guī)r,見少量灰質石英砂巖(圖7)。
圖7 西藏改則縣根扎弄日干配錯組(T3r)P14實測地層剖面圖
3 沉積相分析
沉積相的主要標志包括巖石學特征、沉積構造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等。其中巖石學特征又包括巖石顏色和巖石類型等[11]。
3.1 顏色特征
通常來說,沉積巖顏色變化由氧化色到還原色的變化規(guī)律是對沉積水體由開放到封閉、由動蕩到滯留、由淺變深的響應[11]。
日干配錯組一段碎屑巖和碳酸鹽巖主要為深灰色—褐黃色,反映一種還原—氧化過渡的環(huán)境;日干配錯組二段主要由灰褐色到紫紅色,代表氧化環(huán)境,主要發(fā)育于濱淺海環(huán)境。
3.2 沉積構造特征
在海相沉積中發(fā)育各類型的沉積構造,這些沉積構造的一些組合對于沉積相的劃分能有很大的輔助作用[11]。研究區(qū)見有的層理構造主要有:水平層理、平行層理和交錯層理。
水平層理:主要產(chǎn)于絹云母板巖中,其發(fā)育比較弱且較小。在日干配錯組二段的微晶灰?guī)r中也見少量。產(chǎn)于相對低能環(huán)境。
平行層理和交錯層理:發(fā)育于較強的水動力條件,多數(shù)與交錯層理共生主要發(fā)育在日干配錯組二段底部的石英砂巖中,可劃為淺灘相。產(chǎn)于相對高能環(huán)境。
研究區(qū)生物遺跡構造較少,見少許蟲跡。
3.4 古生物及地層年代
在測區(qū)相應層位采獲腕足: Aulacothyropsis pentagonulis,該化石常見于上三疊統(tǒng)諾利階期[12]。
在研究區(qū)實測剖面中所采集到的牙形石有:Prioniodella ctenoides,Neohindeodella sp.,Xianiognathus deflectens,Hadrodontina anceps。通過古生物資料對比[13],測區(qū)日干配錯組地層應屬于晚三疊世。
3.5 沉積相分析
結合實地觀測日干配錯組地層的性質及周邊區(qū)域的三疊世地層,可將改則地區(qū)的上三疊統(tǒng)日干配錯組地層沉積相具體劃分為(圖8,9):
半深海陸棚相:表現(xiàn)為絹云母板巖夾灰色、灰白色石英細砂巖及細晶灰?guī)r。
淺海碳酸鹽臺地相,可以劃分出淺水緩坡亞相和淺灘亞相。
淺水緩坡亞相:表現(xiàn)為淺灰色-灰白色粉(微)晶灰?guī)r及灰色微晶大理巖,見少量灰質中細粒石英石英。巖性較為單一,橫向分布穩(wěn)定。
淺灘亞相:表現(xiàn)為灰白色-淺灰色鮞?;?guī)r、含生物碎屑鮞?;?guī)r、灰色含生物碎屑砂屑礫屑灰?guī)r。大量以蟲屑、介屑為主的生物碎屑不均勻的分布于巖石中,灰?guī)r中方解石以泥-亮晶為主,珊瑚、腕足、刺毛類等化石豐富,且局部富集為藻丘或生物造礁,以此判斷,應為海水清澈,水動力較弱宜于生物生長的淺海低能灘相。
圖8 西藏改則縣拉甲茹日干配錯組(T3r)P10柱狀圖
圖9 西藏改則縣拉甲茹日干配錯組(T3r)P14柱狀圖
4 控盆機制與盆地屬性
沉積盆地的研究不僅可以揭示沉積盆地本身的演化過程,也是研究構造演化歷史的重要途徑[14]。在晚三疊世,改則地區(qū)構造應力發(fā)生了根本性轉換,改則地區(qū)的應力背景與班公湖-怒江洋盆的打開同步。晚三疊世末期改則地區(qū)構造應力發(fā)生了根本性轉換,改則地區(qū)的應力背景與班公湖-怒江洋盆的打開同步。晚三疊世末期,隨著羌塘地體和岡底斯地體的左行拉分伸展分離,導致了前陸盆地的撕裂破碎,形成北側日干配錯組從淺水到深水的臺地碳酸鹽相-雜礁相組合;南側則是物質來源復雜的前陸盆地巫嘎組的南遷與變形。改則地區(qū)盆地以張扭性為主,由局部斷陷向大范圍坳陷轉變。
5 結論與討論
在沉積學方面,通過對實測剖面的巖性、沉積構造分析,將日干配錯組第一段劃分為半深海陸棚相到碳酸鹽臺地相,日干配錯組第二段劃分為濱淺海碳酸鹽臺地相,并從中劃分出淺灘亞相和淺水緩坡亞相,通過地層對比和化石資料,提出日干配錯組時代屬晚三疊世;
控盆機制方面,研究區(qū)所屬班公湖-怒江結合帶與班公湖-怒江洋盆的形成、發(fā)展與消亡相關。在晚三疊世,研究區(qū)的應力背景與班公湖-怒江洋盆的打開同步,盆地以張扭性為主。
由于研究區(qū)未見日干配錯組三段,對日干配錯組整體尚待進一步系統(tǒng)研究。
【參考文獻】
[1]西藏自治區(qū)地質礦產(chǎn)局西藏自治區(qū)區(qū)域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3.
[2]西藏自治區(qū)地質礦產(chǎn)局西藏自治區(qū)巖石地層[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7.
[3]李曉勇,文豐.西藏日土東部晚三疊世日干配錯組及其與下伏地層不整合面的發(fā)現(xiàn)[J].地質通報,2007,26(8):1009-1013.
[4]陳文西,王劍.藏北羌塘盆地晚三疊世地層特征與對比[J].中國地質,2009,36(4):809-818.
[5]西藏自治區(qū)地質調查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改則縣幅[R].2006.
[6]西藏自治區(qū)地質調查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日干配錯幅[R].2006.
[7]四川省地質調查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物瑪幅[R].2006.
[8]貴州省地質調查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加措幅[R].2006.
[9]貴州省地質調查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丁固幅[R].2006.
[10]吉林大學地質調查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瑪依崗日幅[R].2006.
[11]黃輝.班公湖-怒江縫合帶改則段侏羅紀盆地沉積演化[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2.
[12]孫東立.西藏古生物(第三冊)[M].科學出版社:177-260.
[13]王成源,王志浩,1976.珠穆朗瑪峰地區(qū)三疊紀牙形刺[M]//珠穆朗瑪峰地區(qū)科學考察報告1966-1968,古生物(二).北京:科學出版社,387-416.
[14]朱利東,王成善,伊海生,等.青藏高原盆地系統(tǒng)演化與高原形成時間[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1(3).
[責任編輯:湯靜]
圖4 日干配錯組對比表
綜上所述,在研究區(qū)上三疊統(tǒng)日干配錯組地層可劃分為兩段,其中日干配錯組一段(T3r1)表現(xiàn)為絹云母板巖、含粉砂質絹云母板巖,向上逐漸可見少量砂巖。日干配錯組二段(T3r2)表現(xiàn)為鮞?;?guī)r、含生物碎屑鮞粒灰?guī)r、含生物碎屑砂屑礫屑灰?guī)r。研究區(qū)未見日干配錯組三段(T3r3),在相鄰區(qū)域內可見日干配錯組第三段(T3r3)。
2.2 實測地層特征
筆者在野外勘探的基礎上選擇了露頭較好連續(xù)的地層開展實測工作。上三疊統(tǒng)日干配錯組(T3r)地層主要出露于米巴藏布江、拉甲茹和根扎弄以北(圖5)。其上覆地層為新近紀康托組(Nk)紫紅色礫巖及新近紀嗩吶湖組(Ns)灰白色礫巖,局部地區(qū)被第四系沖積物覆蓋,下伏地層未見出露,僅見新近紀及第四系地層覆蓋。在野外工作中,實測了拉甲茹日干配錯組(T3r)剖面:P10和根扎弄日干配錯組(T3r)剖面:P14(圖5)。
圖5 實測剖面位置
P10總厚度大于387m,未見頂?shù)?。其中日干配錯組一段(T3r1)厚度大于166.8m,主要為一套為絹云母板巖、含粉砂質絹云母板巖含鮞?;?guī)r,向上逐漸可見少量砂巖,日干配錯組二段(T3r2)厚度大于220m,為一套鮞?;?guī)r、細晶灰?guī)r、砂屑灰?guī)r、微晶灰?guī)r偶夾砂巖(圖6)。
圖6 西藏改則縣拉甲茹日干配錯組(T3r)P10實測地層剖面圖
P14總厚度大于915.5m,其中覆蓋層新近紀嗩吶湖組(Ns)厚度大于50m,日干配錯組二段(T3r2)厚度大于865.5m,為一套鮞粒灰?guī)r、含生物碎屑鮞粒、砂屑、礫屑灰?guī)r,見少量灰質石英砂巖(圖7)。
圖7 西藏改則縣根扎弄日干配錯組(T3r)P14實測地層剖面圖
3 沉積相分析
沉積相的主要標志包括巖石學特征、沉積構造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等。其中巖石學特征又包括巖石顏色和巖石類型等[11]。
3.1 顏色特征
通常來說,沉積巖顏色變化由氧化色到還原色的變化規(guī)律是對沉積水體由開放到封閉、由動蕩到滯留、由淺變深的響應[11]。
日干配錯組一段碎屑巖和碳酸鹽巖主要為深灰色—褐黃色,反映一種還原—氧化過渡的環(huán)境;日干配錯組二段主要由灰褐色到紫紅色,代表氧化環(huán)境,主要發(fā)育于濱淺海環(huán)境。
3.2 沉積構造特征
在海相沉積中發(fā)育各類型的沉積構造,這些沉積構造的一些組合對于沉積相的劃分能有很大的輔助作用[11]。研究區(qū)見有的層理構造主要有:水平層理、平行層理和交錯層理。
水平層理:主要產(chǎn)于絹云母板巖中,其發(fā)育比較弱且較小。在日干配錯組二段的微晶灰?guī)r中也見少量。產(chǎn)于相對低能環(huán)境。
平行層理和交錯層理:發(fā)育于較強的水動力條件,多數(shù)與交錯層理共生主要發(fā)育在日干配錯組二段底部的石英砂巖中,可劃為淺灘相。產(chǎn)于相對高能環(huán)境。
研究區(qū)生物遺跡構造較少,見少許蟲跡。
3.4 古生物及地層年代
在測區(qū)相應層位采獲腕足: Aulacothyropsis pentagonulis,該化石常見于上三疊統(tǒng)諾利階期[12]。
在研究區(qū)實測剖面中所采集到的牙形石有:Prioniodella ctenoides,Neohindeodella sp.,Xianiognathus deflectens,Hadrodontina anceps。通過古生物資料對比[13],測區(qū)日干配錯組地層應屬于晚三疊世。
3.5 沉積相分析
結合實地觀測日干配錯組地層的性質及周邊區(qū)域的三疊世地層,可將改則地區(qū)的上三疊統(tǒng)日干配錯組地層沉積相具體劃分為(圖8,9):
半深海陸棚相:表現(xiàn)為絹云母板巖夾灰色、灰白色石英細砂巖及細晶灰?guī)r。
淺海碳酸鹽臺地相,可以劃分出淺水緩坡亞相和淺灘亞相。
淺水緩坡亞相:表現(xiàn)為淺灰色-灰白色粉(微)晶灰?guī)r及灰色微晶大理巖,見少量灰質中細粒石英石英。巖性較為單一,橫向分布穩(wěn)定。
淺灘亞相:表現(xiàn)為灰白色-淺灰色鮞粒灰?guī)r、含生物碎屑鮞粒灰?guī)r、灰色含生物碎屑砂屑礫屑灰?guī)r。大量以蟲屑、介屑為主的生物碎屑不均勻的分布于巖石中,灰?guī)r中方解石以泥-亮晶為主,珊瑚、腕足、刺毛類等化石豐富,且局部富集為藻丘或生物造礁,以此判斷,應為海水清澈,水動力較弱宜于生物生長的淺海低能灘相。
圖8 西藏改則縣拉甲茹日干配錯組(T3r)P10柱狀圖
圖9 西藏改則縣拉甲茹日干配錯組(T3r)P14柱狀圖
4 控盆機制與盆地屬性
沉積盆地的研究不僅可以揭示沉積盆地本身的演化過程,也是研究構造演化歷史的重要途徑[14]。在晚三疊世,改則地區(qū)構造應力發(fā)生了根本性轉換,改則地區(qū)的應力背景與班公湖-怒江洋盆的打開同步。晚三疊世末期改則地區(qū)構造應力發(fā)生了根本性轉換,改則地區(qū)的應力背景與班公湖-怒江洋盆的打開同步。晚三疊世末期,隨著羌塘地體和岡底斯地體的左行拉分伸展分離,導致了前陸盆地的撕裂破碎,形成北側日干配錯組從淺水到深水的臺地碳酸鹽相-雜礁相組合;南側則是物質來源復雜的前陸盆地巫嘎組的南遷與變形。改則地區(qū)盆地以張扭性為主,由局部斷陷向大范圍坳陷轉變。
5 結論與討論
在沉積學方面,通過對實測剖面的巖性、沉積構造分析,將日干配錯組第一段劃分為半深海陸棚相到碳酸鹽臺地相,日干配錯組第二段劃分為濱淺海碳酸鹽臺地相,并從中劃分出淺灘亞相和淺水緩坡亞相,通過地層對比和化石資料,提出日干配錯組時代屬晚三疊世;
控盆機制方面,研究區(qū)所屬班公湖-怒江結合帶與班公湖-怒江洋盆的形成、發(fā)展與消亡相關。在晚三疊世,研究區(qū)的應力背景與班公湖-怒江洋盆的打開同步,盆地以張扭性為主。
由于研究區(qū)未見日干配錯組三段,對日干配錯組整體尚待進一步系統(tǒng)研究。
【參考文獻】
[1]西藏自治區(qū)地質礦產(chǎn)局西藏自治區(qū)區(qū)域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3.
[2]西藏自治區(qū)地質礦產(chǎn)局西藏自治區(qū)巖石地層[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7.
[3]李曉勇,文豐.西藏日土東部晚三疊世日干配錯組及其與下伏地層不整合面的發(fā)現(xiàn)[J].地質通報,2007,26(8):1009-1013.
[4]陳文西,王劍.藏北羌塘盆地晚三疊世地層特征與對比[J].中國地質,2009,36(4):809-818.
[5]西藏自治區(qū)地質調查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改則縣幅[R].2006.
[6]西藏自治區(qū)地質調查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日干配錯幅[R].2006.
[7]四川省地質調查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物瑪幅[R].2006.
[8]貴州省地質調查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加措幅[R].2006.
[9]貴州省地質調查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丁固幅[R].2006.
[10]吉林大學地質調查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瑪依崗日幅[R].2006.
[11]黃輝.班公湖-怒江縫合帶改則段侏羅紀盆地沉積演化[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2.
[12]孫東立.西藏古生物(第三冊)[M].科學出版社:177-260.
[13]王成源,王志浩,1976.珠穆朗瑪峰地區(qū)三疊紀牙形刺[M]//珠穆朗瑪峰地區(qū)科學考察報告1966-1968,古生物(二).北京:科學出版社,387-416.
[14]朱利東,王成善,伊海生,等.青藏高原盆地系統(tǒng)演化與高原形成時間[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1(3).
[責任編輯: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