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亭
為何夏季要防中風
盛夏季節(jié)之所以中風高發(fā),是因為當外界的氣溫超過32℃時,我們體溫的調節(jié)便主要依靠汗液的蒸發(fā)來完成。正常情況下,在32℃以上的高溫環(huán)境下,我們成年人大約要出1000毫升以上的汗水,如果出汗較多,而水分補充不足時,便會因血容量不足或血液過于黏稠,引發(fā)缺血性腦中風;此外,我們人體的血流量為散熱所進行的重新分配,會導致原本定量的血液大量涌向皮膚,這樣便會造成大腦供血量的明顯減少。對原本就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因為供血不足,大腦缺血的程度加劇,勢必會誘發(fā)腦梗塞的發(fā)生。
六類藥物需警惕
在服用以下藥物時,要特別警惕中風的發(fā)生:
降壓類藥物:夏季人體血壓不太穩(wěn)定,有的高血壓患者求愈心切,大量服用降壓藥物,甚至成倍加量,從而導致血壓驟然大幅度下降,影響了大腦的血液供應,使腦的血流量減少,血流緩慢,促使腦血栓形成,導致缺血性腦中風。
利尿類藥物:速尿、雙氫克尿塞等利尿類藥物直接作用于腎臟,促進電解質和水的排出。患者大量長期應用利尿藥,如不及時補充水分,則造成體內失水過多,血液濃縮,黏稠度增高、血流變慢,易形成血栓,引起腦中風。
解熱鎮(zhèn)痛類藥物:人在感冒發(fā)熱時,常用此類藥物,特別是高熱病人往往用阿司匹林、撲熱息痛等退熱。這些藥均是通過使人大量出汗、大量散熱而使體溫下降。尤其是伴有嘔吐、腹瀉的中老年人,發(fā)汗后致使機體嚴重缺水,造成血液濃縮,黏滯性增加,促使血栓形成。因此,中老年人發(fā)熱時,最好不要服用此類藥物,而以物理降溫為好。非用不可時,應通過飲用糖鹽水或靜脈點滴補液等方法及時補充水分。
鎮(zhèn)靜藥:大多數(shù)鎮(zhèn)靜藥物都有抑制大腦皮層、擴張血管、松弛肌肉、抗抽搐作用。如安定、氯丙嗪等藥物用量過大,亦會引起患者缺血性腦中風。
抗凝藥物:心臟瓣膜病已施行機械瓣置換或有心房顫動的患者常需長期甚至終身服用抗凝藥如華法林等,若抗凝藥用量過大,容易引起腦溢血。在服用抗凝藥時,一定要加強凝血功能的檢測。
止血藥:在發(fā)生各種出血性疾病時,常常會使用止血藥,這類藥物往往通過促進血液凝固,來達到其止血的目的。在應用安絡血、止血敏、立止血、仙鶴草素等止血藥物時,會因血液凝固性增加而促使血栓形成,以致發(fā)生腦中風。所以血壓高的老人應用止血藥時,應掌握好劑量。
(摘自《大眾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