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苗
(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從美學視角淺析孟郊詩歌之“奇”
張雨苗
(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孟郊詩風尚“奇險高寒”,以苦吟著稱于世。從美學視角看,孟郊詩歌之“奇”有賴于陌生化效應(yīng)造成的審美心理距離。本文將聯(lián)系美學理論,對以上觀點做詳細論述,以深刻了解詩人創(chuàng)作的心靈與讀者鑒賞的心靈。
孟郊;奇;陌生化;審美心理距離
人類為什么會有美的感覺?1912年,在《英國心理學雜志》第五卷上,英國心理學家布洛發(fā)表了《作為藝術(shù)中的因素和一種美學原理的心理距離》。在這篇文章中,布洛詳盡地闡釋了“距離”概念,把它作為審美態(tài)度的基本原則和特征。從此以后,距離說作為一種美學理論一直很受重視。
距離,包括時間距離、空間距離、心理距離等?!皯雅f情結(jié)”就是時間距離形成美感的例證??臻g上拉開距離,也一樣可以幫助人形成美的感覺。例如旅游給我們帶來的愉快的感受。無論空間距離還是時間距離,其關(guān)鍵都在于心理的距離。只有拉開了心理距離,才可能會有美感的產(chǎn)生。一個普通事物之所以變得美,都是由于插入一段距離而使人的眼光發(fā)生了變化,使某一現(xiàn)象或事件得以超出我們的個人需求和目的的范圍,使我們能夠客觀而超然地看待它。與事物之間的恰當距離,使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間有一種微妙的“陌生感”,反過來,陌生感的制造同樣能拉開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的距離,從而使主體有美的感覺。時間距離、空間距離無疑都是在制造陌生感。這種陌生感,使審美主體與日常生活、功利計算拉開距離,人只有暫時拋開功利設(shè)想,才會有審美體驗。
布洛關(guān)于“心理距離”學說的論述,深刻揭示了審美體驗的規(guī)律,給藝術(shù)創(chuàng)作和欣賞很大的啟示。下面就運用這一理論分析孟郊的詩歌創(chuàng)作。
盂郊的詩歌創(chuàng)作獨開生面,成僻澀一體,以苦吟的作詩方式,達成了詩歌的陌生化效應(yīng)。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經(jīng)常運用的陌生化原則,從一定意義上說,都是藝術(shù)家為了使其藝術(shù)品獲得理想的審美心理距離所采取的藝術(shù)處理。陌生化,亦稱“間離效果”,是藝術(shù)家拉開對象與審美者之間的距離,使欣賞者感到陌生的方法。在文學批評領(lǐng)域,陌生化是俄國形式主義批評的一個重要概念,指文學通過破壞普通語言交流的方式,使每日耳聞目睹的事物變得離奇古怪,讀者失去的接受新鮮刺激的能力得到恢復。被突出的那些特征或者“藝術(shù)手法”使詩歌語言變得生疏奇怪,它們常被描繪為普通語言過程中的“偏離”。什克洛夫斯基認為,藝術(shù)能更新我們對生活和經(jīng)驗的感覺,使那些已變得慣常的或無意識的東西陌生化,如詩歌的作用是要使語言變得“歪斜”、“彎曲”,總之“陌生”了。
孟郊就是這樣一位善用陌生化效應(yīng)使詩歌獲得理想的審美距離,從而創(chuàng)作出“奇異”詩風的詩人。孟郊運用陌生化,著意于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用詞的陌生化,特別是動詞。這些狠語性動詞在前人詩作中是不太常見的,而孟郊詩中則大批量存在著。
譬如《峽哀十首》其六:石齒嚼百泉,石風號千琴。①百泉沖出石崖,本是尋常景色,詩人一個“嚼”字,讓我們感受到泉水與石崖的撞擊,感受到泉水是如何沖破阻礙奔流而出的?!敖馈弊至Φ罉O大,化無情之物為有情之物,新奇之外,讓人感受到一種力量在侵入,在破壞,在折磨,在撕心裂肺。
其次是句式的陌生化。他的詩歌常常上句與下句音節(jié)停頓不相同,如《謝李轉(zhuǎn)再到》:我不忍/出廳,血字/濕土墻。孟郊在句式上求新求異,追求一種詩歌的散文化,不受當時習慣的句法規(guī)范,產(chǎn)生理想的心理距離,給讀者帶來新奇的閱讀體驗,創(chuàng)造出“奇異美”的境界。
最后是意象的陌生化。藝術(shù)家與詩人的長處就在能夠把事物擺在某種“距離”以外去看,于不美處欣賞出詩與意境。在審美上,孟郊追求一種異乎尋常的、怪奇的不美之美。孟郊總是能把一些原本很普通一般的東西寫得千奇百怪,令人驚嘆。如《答盧仝》中描寫長江三峽,“閃怪千石形,異狀安可量”。孟郊還對“恐怖”與“貧病”有著特殊的審美趣味?!毒┥叫小贰氨婒稻鄄●R,流血不得行。后路起夜色,前山聞虎聲”,籠罩著緊張與恐怖?!肚飸选菲涠袄渎兜螇羝?,峭風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腸中轉(zhuǎn)愁盤”,貧病交加,本是不美的意象,詩人通過藝術(shù)化的處理,使之產(chǎn)生某種打動人的藝術(shù)力量。
孟郊在審美上力求“出俗”、“驚俗”,韓愈曾評價孟郊,“東野動驚俗,天葩吐奇芬?!逼湓姼璧钠娈惷朗侵档每隙ǖ?,正是他善用陌生化的創(chuàng)作技法,在用詞、句式、意象等方面,超出常規(guī),使讀者與審美對象間產(chǎn)生理想的距離,從而讓主體體驗到美。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藝術(shù)成功的意義在于距離的微妙調(diào)整。布洛說,在創(chuàng)作和鑒賞中最好的是最大限度地縮短距離,但又始終有距離。距離不足,往往使藝術(shù)品難以脫離其日常的實際聯(lián)想。距離過度,往往意味著難以理解和缺少興味。孟郊的詩有一部分“奇異”得過于生冷晦澀,難免顯出矯揉造作的人工痕跡,損害了作品平易自然的美感。所以,我們應(yīng)堅持全面的觀點,既要看到孟郊創(chuàng)作的成功之處,又要看到不足之處。
注釋:
①本文所引孟郊詩歌均出自華忱之校注《孟東野詩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
[1]朱光潛.悲劇心理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2:24,27,157. [2]朱光潛.文藝心理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5:15.
I222
A
1005-5312(2014)11-00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