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以中國為中心,以中國為方法

        2014-06-25 02:23:09陳娜
        新聞愛好者 2014年5期

        陳娜

        李彬在一篇文章中提及近代中國學術思潮的三種取向:“以中國為中心,以西方為方法”(中體西用)、“以西方為中心,以西方為方法”(全盤西化)、“以中國為中心,以中國為方法”(中國道路)。某種意義上,這個過程也暗合了他個人峰回路轉、漸入化境的治學進階。從30年前的1984年執(zhí)教于高校新聞院系以來,中西并重、史論結合,這位已逾天命之年的“七七級”大學生,不僅在學術上焚膏繼晷、苦心孤詣,而且在探索之路上日益明確地追尋中國氣派的學術擔承。

        “80年代為正(見山是山,見水是水)、90年代為反(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清華十年為合(重又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李彬如此評價自己的學術人生,可謂有反思超越而并不孤立割裂,有持之以恒而并不故步自封。他知道“不親歷,有些東西化不成自己的”,所以在他娓娓道來的文風中流淌的既是憂深思遠的學術洞見,更是他幾十載博觀約取的心路凝萃。他認為,“中國新聞傳播學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生命力,歸根結底有賴于對中國歷史實踐與思想理論的系統(tǒng)觀照與深切把握,并奠基于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而在他自己的學術人生從西土回歸中土、從借鑒走向開創(chuàng)的正反合三部曲之間,又何嘗不是完成了一段從“自發(fā)”邁向“自覺”,從“彷徨”抵達“自信”的跋涉路途……

        教書育人,亦師亦友

        今年春季學期某個周一的上午,在李彬的學院辦公室,我與幾位清華博士生一道同他進行了一番學術訪談,這也是他為博士生開設《新聞傳播與社會變遷》課程的時間。李彬不愿多談個人的閱歷,說自己一介書生,無非讀書、教學、寫書而已。但從他的《清潭雜俎——新聞與社會的交響》一書可知,他心中神往岳麓書院的“惟楚有材,于斯為盛”,欽佩左宗棠的“身無半畝,心憂天下”。在我們兩個小時的交談中,除了師友、學生、學問,他談得較多的個人經(jīng)歷就是“知青”。

        “回憶起來,對我一生影響最大的,還是在農(nóng)村的那段經(jīng)歷。我是‘文化大革命后期上山下鄉(xiāng)的,就在豫南的淮河邊上,加上縣鄉(xiāng)中學待過的一兩年,總共三四年的樣子。說起來也不長,但后來夢中最常浮現(xiàn)的就是那段時光,對我的影響現(xiàn)在好像越來越大,如本期專欄文章《立足中國土》(注:李彬于2013年4月起在《新聞愛好者》主持專欄《新聞與文化書譚》)所表達的。人文社會科學說到底離不開對社會人生的認識、了解和把握,即所謂知人論世,沒有感同身受的經(jīng)歷,沒有家國天下的情懷,學問也就難免蒼白貧血,少氣無力——氣是氣象,力是力度?!?/p>

        李彬是“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屆大學生,1982年大學畢業(yè)后,在新疆公安廳政治部工作了兩年,1984年調入新組建的鄭州大學新聞系任教,如今已經(jīng)整整30年了。提起30年的教研經(jīng)歷,他覺得鄭大一半,清華一半。“在鄭州大學期間更多的還是在積累,讀書、思索、練筆,當然還有備課、教書?!崩畋蚧貞浀溃暗谝淮伍_課是在1986年春季學期,課程是外國新聞事業(yè)史,而聽課的學生中就有現(xiàn)任《新聞愛好者》主編的郭玲玲,比她低一屆的王君超現(xiàn)在已是我的同事,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我那時候就很熱愛教學,喜歡學生,‘好為人師,將一點讀書心得與學生分享,而學生對我也比較認可。按照當年的授課要求,上課前首先得寫出講義,少則十多萬字,多則二三十萬字,為此給我一個學期的時間備課,這在現(xiàn)在看來不可思議,因為現(xiàn)在的年輕老師剛一工作就同時開幾門課,還沒有足夠的備課時間。外國新聞事業(yè)史的課程講義我是用鋼筆一字一字寫出來的,而且三易其稿,而這部講義就是20年后付梓的《全球新聞傳播史》。”

        “1995年,我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師從方漢奇先生攻讀中國新聞史的博士學位。這個轉向對我來說是非常大的,等于讓我從外國轉入中國,從理論轉入歷史,成為我人生與學問的一次重大轉機。沒有這個轉機,也就不會有我今天的學術自覺,所以現(xiàn)在想來覺得非常慶幸。1998年博士畢業(yè)后,我調任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新聞與傳播系任系主任。2001年又有幸調入清華大學,5月18日來人事處報道,辦完一應手續(xù)后,工作人員將校徽與工作證交到我手上,那一刻終生難忘。想起小時候玩無線電,裝收音機,自學清華大學自動化控制專業(yè)編寫的《集成電路》一書,還曾幻想將來就上這所大學,盡管那時根本不知道清華是什么地方。而如今,自己真的成為這里的一員,怎覺得人生如夢,而且美夢成真了?!?/p>

        30年來,世事滄桑,白云蒼狗,而李彬正如他自己在一部書稿的后記里所寫的:“不變的是書生本色,堅守的是人間正道?!弊鳛樗灾t的一介書生與中才之人,李彬不愿多談個人的閱歷,而更樂意談師長、談學生、談學問。談到各路學子,他總是壓抑不住欣悅之情,“清華的學生確實不一般,很不容易對付,他們給你擺下一盤盤高難度的思想棋局,要想贏過他們,讓他們心服口服可不是一件輕松的事兒。為此,清華十余年,我讀了上千種書吧,許多也是重溫,包括《資本論》《共產(chǎn)黨宣言》《魯迅全集》《資治通鑒》《史記》等經(jīng)典,同時開了十來門新課,還吭哧吭哧寫了幾本小書,可以說都是在回應各路學生的問題,也算是教學相長”。李彬聊起了一段令他記憶猶深的教學經(jīng)歷,“當年9班(99級)有位學生。我是他們的班主任,也給他們上中國新聞史,課程上完后,期末按照常規(guī)出卷子、考試,這個學生正經(jīng)的試卷沒怎么答,而洋洋灑灑地寫下了幾千字的一封信,說我們背這些報刊名稱、記這些新聞事件有什么用?字里行間不無激憤和尖銳,這對我刺激很大,也激發(fā)了我重新探索和思考新聞史的授課思路與體例,從而有了今天的這門國家精品課”。

        在新中國百花齊放各領風騷的新聞傳播學者中,李彬的著述無疑是別具一格的,其中最受讀者喜愛的便是他的文字從無佶屈聱牙的生澀之感,反而每每予人含英咀華的酣暢愉悅,其文深入淺出,其勢舉重若輕,往往將學問輕松點化于詩意之間。而這種讀起來猶如耳畔叮嚀抑或促膝談心的對話感,恰恰得益于他的著述多源于直面學子的傳道授業(yè)。30年教壇上下答疑釋惑,誨人不倦,竟聚沙成塔,蔚為大觀。不過對此他并不覺得有什么了不起,認為相較于人類精神文明的歷史長河,自己沒有什么能夠“藏之名山,傳之其人”的東西,如果說有什么值得一提的話,那就是一直青睞并力圖追尋一種有思想的學問和有學問的思想。endprint

        “三史”“三論”,更上層樓

        談及30年來的教學科研,李彬用“三史”“三論”概括了自己嘔心瀝血的治學所得?!叭贰笔侵杆摹短拼拿髋c新聞傳播》《全球新聞傳播史》《中國新聞社會史》,“三論”是《傳播學引論》《傳播符號論》《新中國新聞論》(即出)。

        李彬說道:“1993年,我出版了處女作《傳播學引論》,這得歸功于鄭州大學新聞系老主任項德生教授,因為他很早就意識到了傳播研究的學術意義,鼓勵我開設這門課,才有了一點研究及成果。引論的初稿有40萬字,也是用筆一字一句寫出來的,出版的時候壓縮了一半,基本上都是自己理解和消化的東西,而自己不甚理解、也未消化的東西就刪去了。十年后出了增補版,再過十年即2013年,又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第三版?!度蛐侣剛鞑ナ贰冯m然出版于2005年,2007年還榮膺國家精品教材,但基本框架、主要內容與核心思路還是源于20世紀80年代開設的外國新聞事業(yè)史課程講稿,初稿約有二三十萬字。每一輪講下來,我都又重寫一遍,出版之前還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修改和增刪。從80年代的著述看,我的學術興趣主要在傳播理論,由此兼及西方新聞傳播業(yè),這種為人作嫁的理論移植或經(jīng)驗照搬,后來無法滿足自己的探索興趣,于是90年代初,我的思想觸角開始從經(jīng)驗學派延伸到了更具歷史人文氣象的批判學派,《傳播符號論》一書就是這種思路的余波。”

        “90年代末的博士論文《唐代文明與新聞傳播》,是自己學術人生的一個翻轉。因為在方漢奇先生門下受業(yè)后,思想與學術發(fā)生了根本性轉向,一方面自西徂東轉向中國,開始關注安身立命的這方土地;另一方面聚焦社會歷史,思考文化政治。不過,當時還處于一種自為狀態(tài),后來才達到某種自覺狀態(tài)?!崩畋蛘f道。“如果說博士階段還只是初步理解靜態(tài)層面的歷史與邏輯的統(tǒng)一,那么動態(tài)層面的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是在清華大學才豁然洞明的?!吨袊侣勆鐣贰泛汀缎轮袊侣務摗穬杀緯?,就是以上認識的階段性成果。前者是基于在清華大學開設的中國新聞傳播史課程,更是一部授課內容的記錄整理稿,先后出了三個版本,反反復復修改了不下十幾二十遍?!崩畋蜓a充道。

        數(shù)易其稿,一版再版,一方面可見李彬的著述在讀者與學子心中的口碑,另一方面也足見其千錘百煉、精益求精的治學態(tài)度。他承認,自己的文稿一般都得經(jīng)過十來遍打磨才敢出手,有時二三十遍修改也不足為奇。他覺得自己這方面有點像貝多芬,莫扎特譜曲是一揮而就,而貝多芬則是改來改去,世人聽貝多芬好似行云流水、一瀉汪洋,殊不知他孜孜矻矻像個苦行僧。他繼續(xù)說道:“盡管‘三史‘三論是在不同情況下,由于種種因緣際會而自然形成的序列,但其中又存在一以貫之的共通之處:它們均屬新聞傳播的史論領域。如果說變化,主要是這些年日益關注中國的社會變遷與新聞傳播。作為中國學者,你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生命力,最終還得體現(xiàn)在對中國問題和中國實踐的把握與認識上。清華大學有‘行勝于言以及‘不唯上、不唯書、不唯洋,只唯實等傳統(tǒng),這些也帶給了自己境界的洞開與認識的飛躍?!?/p>

        作為出生于20世紀50年代末,起步于80年代的學者,他感受到的是不同于前一代學者和后一代學者的時代機遇?!霸跊]有前一代學者遭遇的政治運動和后一代學者面臨的學術壓力之下,我們這一代人更需要學術的純粹和學術的定力。像方漢奇先生、丁淦林先生這一代學者,一方面做學問有大家氣象,一方面他們的人格魅力、他們的人生境界更值得我們這代人去認真地學習、繼承和發(fā)揚?!?/p>

        吾愛吾師,心念舊恩

        提到老師,李彬難掩真情?!拔易呱闲侣剬W之路,有三位老師對我的影響最大。一位是我在鄭州大學讀書時的老師彭正普,一位是我在暨南大學進修時的導師梁洪浩,再一位就是我在中國人民大學讀博時的導師方漢奇。盡管新聞學的這條路自己并不是一開始就很明確、很堅定,其中各種各樣的磕磕碰碰、曲曲折折在所難免,但是回想起來,正是這三位老師對我的專業(yè)成長起到了關鍵作用?!?/p>

        “彭正普老師是復旦大學新聞系畢業(yè)的,‘文化大革命前被分配到洛陽的一所中學教書,1976年鄭州大學開辦新聞專業(yè)方向,調來了一批師資,彭老師就是其中一位。他是新聞科班出身,對我們這些當時有志于或無志于新聞專業(yè)的學生影響很大。比如,他經(jīng)常利用節(jié)假日帶我們去郊區(qū)拍照片、學攝影,我的一張照片還獲得學校首屆攝影大賽的一等獎。再如,彭老師特別喜歡和學生交流,我上學時還是毛孩子,懵懵懂懂,在班里算是小字輩,時不時被他邀請去家里做客。那時住房很緊張,彭老師的書房很小,他坐在椅子上,我坐在床邊,師生倆幾乎膝蓋挨著膝蓋,他開玩笑說,‘這就叫促膝談心,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崩畋蛐Φ?,“更重要的是,當時新聞學學術研究開始活躍起來,復旦大學新聞系編過一個內部刊物,叫做《外國新聞事業(yè)資料》,彭老師因為是復旦大學畢業(yè)的,有條件搞到這些資料,就很慷慨地借給我們看。如今有很多書刊看不過來,而那時候是沒什么東西可看,能參考的資料非常少。也許因為這些緣故,我最早對外國新聞事業(yè)產(chǎn)生了興趣,后來成為外國新聞事業(yè)史的主講老師?!?/p>

        “1984年,我作為鄭州大學新聞系的青年教師被派往廣州暨南大學新聞系進修,負責指導我的就是梁洪浩先生。梁先生今年九十高齡,春節(jié)前還給我寄來一封信和一張照片,字體依然剛健有力,其中附有一首詩,第一句是:‘少年流亡路,一生兩從戎。”李彬介紹道,“梁老師曾經(jīng)兩次攜筆從戎,一次是抗戰(zhàn)時期,給中國遠征軍的美國顧問當翻譯;一次是抗美援朝時期,作為新華社記者奔赴前線。這讓我想起清華學子、也曾是遠征軍將士的賴鐘聲在給友人信里的一番話:‘此生最大的慰藉,便是國難當頭,日寇猖獗之時,我能夠挺身而出,愿以血肉之軀,報效國家?!幕蟾锩陂g,梁先生參與翻譯的名作《光榮與夢想》,在新聞界和讀書界提起來都是膾炙人口的?!崩畋蛘f:“在暨南大學進修一年,梁老師給我最大的影響就是專業(yè)方面的系統(tǒng)訓練和嚴格要求。他當時專門為我制訂了一個非常詳細的進修計劃,有一二十頁之多,其中還包括百余種參考書目。他對我說,‘我是按照中國社科院新聞系研究生的標準來要求你的。我自來讀書最集中的有那么幾段時間,其中一段就是這一年。”除了專業(yè)方面的影響外,李彬還談到,“老一代知識分子那種強烈的愛國意識、家國情懷,對我的影響可能是更重要、更潛移默化的。這種鮮明的精神烙印不可避免地會對你產(chǎn)生輻射,所以我后來的研究也好,著述也好,關注的問題也好,都自然受到了這方面的影響?!眅ndprint

        “第三位老師就是方漢奇先生,我在其他地方和文字里多次談過。方先生和人大的校風、學風,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實事求是,關注真問題,研究真學問。此外還有一點對我也是潛移默化,那就是樸實自然的文風。你看看方先生的文字,很干凈、很樸實,既明白如話,又耐人尋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畢業(yè)已十多年了,方先生依然關注我的學業(yè),不時給以提點,就像日前發(fā)表在《新聞愛好者》上的拙文《邊疆,邊疆!》,方先生看到后不僅高度稱許,而且還提出很好的修改意見,如文中尚可提及茅盾的《白楊禮贊》和蒙古族報人薩空了的名作《從香港到新疆》等。”除了三位授業(yè)恩師,讓李彬感念的還有鄭州大學原新聞系頗具政治眼光的項德生主任和暨南大學對他關照有加的原主任吳文虎?!俺錾砣嗣翊髮W新聞系的項老師是那種大氣、樸實的氣象,而出身復旦大學新聞系的吳老師則是那種靈動、機敏的風格。他們頗能代表新聞學的京派與海派。我在專業(yè)上的成長,正是受惠于這樣一批師長前輩的教誨與提攜。”

        如果說彭正普帶給李彬的是專業(yè)視野的開拓與啟蒙,梁洪浩帶給李彬的是家國情懷與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方漢奇帶給李彬的是實事求是的治學精神與清通樸實的學術風格,那么李彬從三位恩師身上所汲取的營養(yǎng)也恰恰印證了他在學術人生之路的不同時期所完成的自我突破與拾階而上。他曾說過,“每一代有每一代的使命,每一代也有每一代的作為,而每一代人的學問人生都跟他的成長、經(jīng)歷和背景息息相關?!边@話中或許既包含了他對恩師們學術性情與治學風范習得養(yǎng)成的敬意和理解,也包含了他對自己學術成長路途中曾經(jīng)對他扶攜點化過的人事時空透徹的接納與感恩。

        學問化境,兩個“統(tǒng)一”

        當我讓他用一句話來概括30年的治學所得時,李彬提到了馬克思的解釋世界與改變世界:“解釋世界的化境在于歷史與邏輯的統(tǒng)一,改變世界的精髓在于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p>

        “在方先生門下讀書時,我逐漸體味出一個道理:學問不在于引經(jīng)據(jù)典、學富五車,也不在于構建渾然一體的自洽理論,而在于歷史與邏輯的高度統(tǒng)一。歷史是指人們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古往今來實際存在或發(fā)生的現(xiàn)象,均可歸入歷史;邏輯則是指林林總總的理論體系、思想認識、觀點主張等。換言之,歷史是事物或社會的演變過程,而邏輯是對這一過程的思想再現(xiàn)、理性把握和價值判斷。單純講述歷史與單純闡述理論已屬不易,而將兩者高度統(tǒng)一起來則更難?!?/p>

        確如李彬所言,恩格斯有段名言:“歷史從哪里開始,思維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fā)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后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這種反映是經(jīng)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xiàn)實的歷史進程本身的規(guī)律修正的,這時,每一個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且具有典型性的發(fā)展點上加以考察?!币痪湓挘瑲v史是特殊的經(jīng)驗,邏輯是普遍的抽象,有歷史而無邏輯是雞零狗碎,有邏輯而無歷史則是凌空蹈虛。李彬繼續(xù)說道:“追求歷史與邏輯的統(tǒng)一乃是天下學問的共性,有抱負、有建樹的學者無不孜孜于邏輯層面的事理與歷史層面的事實相互吻合,區(qū)別僅僅在于吻合的程度?!?/p>

        經(jīng)年累月的沉淀與思考,讓李彬后來又有了更進一步的領悟?!?001年調入清華,我的學術生涯漸入佳境。這十年既是收獲漸豐的十年,又是眼界洞開的十年。我逐漸認識到,除了歷史與邏輯的有機統(tǒng)一這一靜態(tài)層面的意義,學問還有另一方面的價值,就是動態(tài)層面的功能。如果說靜態(tài)層面的意義在于解釋世界的話,那么動態(tài)層面的功能則在于能動地改變世界,也就是說,好的學問還必須是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而談到這里,李彬幾度凝思,追憶起了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已故的首任院長范敬宜。

        “為什么我對老院長心有戚戚,惺惺相惜?就是因為他的那種情懷、那種情結。我們可謂忘年之交,相見恨晚……”李彬語調緩慢,若有所思?!爱斈贽r(nóng)村基層的那段經(jīng)歷使我對社會人生,對中國的國情、民情有一種感同身受。這種感情幾十年一直延續(xù),潛意識也好,無意識也好,成為治學研究的一個底色。而范院長寫過一首詩,里面有一句我很欣賞:‘念白云深處千萬家,情難抑,他心心念念的也是千家萬戶的普通百姓、尋常人家。正如清華大禮堂旁邊聞一多塑像上鐫刻的那句名言——‘詩人主要的天賦是愛,愛他的祖國,愛他的人民?!崩畋蛲nD一下繼續(xù)說道,“從2001年我邀請他為清華第一個新聞本科班做開學講座,到2002年他正式出任院長,再到2010年溘然長逝,我覺得上天留給他的時間太短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相信有朝一日文化自覺與學術自覺成為新聞傳播的普遍共識,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新聞傳播成為獨樹一幟、獨領風騷的鮮明事實,我們會對他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有更多真切的領會與認同。”

        李彬對范敬宜院長的情感不僅源于院長放眼天下的閎放情懷與沖淡平和的處世心境,更重要的還在于他為清華新聞學院留下的精神遺產(chǎn):如果有來生,還是做記者;離基層越近,離真理越近;放眼960萬平方公里,而不是天安門周邊巴掌大的地盤;多吃文化的五谷雜糧,少服精神的維生素……李彬說:“半生榮辱,歷盡磨難,可他從不將個人得失掛在嘴邊,而總以先祖范仲淹‘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自我砥礪?!?/p>

        “實事求是”,是謂歷史與邏輯的統(tǒng)一;“言行一致”,是謂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時至今日,兩個“統(tǒng)一”成為李彬治學處世念茲在茲的向往之境,并將其化作了一種更深遠的支撐與期許:“學問不是敲門磚,用它來圖個名、謀個利什么的,而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本。我一直記得清華新聞9班的一位學生在畢業(yè)典禮上說過的三句話:歷史使命感、社會責任感、職業(yè)榮譽感。我想,這也是身為學者的我們應該心無旁騖去信守的?!?/p>

        “十個關系”,正本清源

        除了認識論與方法論的統(tǒng)一這些普遍意義上的領悟之外,李彬對新聞傳播學的學術使命以及當下的研究前沿和學術環(huán)境還有著自己清醒的認識。“這個問題可以歸結于兩個關鍵詞——文化政治與文化自覺?!彼麖娬{道。endprint

        “什么是文化政治?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所長、社會學家黃平有個很生動的說法:新中國前三十年解決了挨打問題,后三十年解決了挨餓問題,未來三十年則應致力于解決挨罵問題。而挨罵問題涉及的正是文化政治以及相應的文化領導權問題。簡言之,文化政治是關乎人心的東西,是安身立命的根基。舉例來說,眼下網(wǎng)絡、微博、新媒體什么的貌似火爆異常,但也亂象叢生,上上下下普遍認為這是高科技、新技術問題,其實這只是問題的表象,紛紛擾擾的表象下面乃是文化政治與文化領導權問題。這一點看看美國就清楚了。新媒體、高科技本來最早緣起于美國,而且目前最發(fā)達的也是美國,可美國怎么沒有這些一驚一乍的事情呢?歸根結底就在于美國有強大的文化政治作支撐,有高度認同的核心價值觀,所謂眾志成城?!崩畋蛑v到,“如果說文化政治是現(xiàn)代國家的現(xiàn)實形態(tài)以及正當性根基,那么文化自覺就是謀求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現(xiàn)代政治共同體的精神狀態(tài)。這是費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的思想概念,他指出,文化自覺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具有的自知之明,對自身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保持清醒的定位與認同,從而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p>

        談及這一點,李彬對當下學術界的現(xiàn)狀不無憂慮。“中國經(jīng)過了近現(xiàn)代一百多年艱苦卓絕的奮斗,風風雨雨、曲曲折折走到現(xiàn)在,可以對自己有一個比較自覺的、清醒的理解和認識了。包括我們安身立命的價值體系、我們自己的道路、我們自己的發(fā)展模式等等,這里面包含了許多的話語體系。要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沒有一套自覺的意識,沒有相應的文化體系作為支撐,怎么可能呢?近代以來,我們先以中國為問題,以西方為方法,也就是所謂中體西用;后來又以西方為中心,以西方為方法,也就是胡適一路的全盤西化和當下的普世價值;隨著中國的和平發(fā)展以及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論自信的覺醒,如今我們應當并且也可以立足自己的歷史實踐走自己的路,包括經(jīng)濟的、政治的、社會的、文化的模式與經(jīng)驗等,也就是所謂以中國為中心、以中國為方法。”

        李彬舉例說道:“19世紀上半葉,美國立國還不到半個世紀,美國文化之父、思想家愛默生就以一篇里程碑式的《美國學者》(The American Scholar),揭橥了美國文化的‘獨立宣言,表示不再影隨歐洲,照搬照抄,由此拉開了文化自覺以及民族文化復興的序幕。相比之下,當代中國貌似學術的普世情懷其實更多映射著一種自我殖民的文化心態(tài)。讀書人本來應該最是一批先知先覺者,就像數(shù)千年來那些‘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精神先賢?!庇需b于此,李彬屢屢提到當代中國的“兩次思想解放”:一次是真理標準大討論,從而回歸實事求是的傳統(tǒng);一次是新世紀以來日漸涌動的文化自覺以及相應的學術自覺,用費孝通的話說,“自覺的目的在于自主”。毋庸諱言,無論自覺還是自主,新聞傳播研究還任重道遠,有些狀況與趨勢甚至南轅北轍。當年王明等“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的話語邏輯是,馬列主義如此如此,所以中國革命就該如此如此;而如今時興的話語邏輯是,西方或美國如此如此,所以中國實踐以及新聞傳播就該如此如此。今年,趙月枝在接受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社會學刊》訪談中論及的一些問題同李彬不謀而合,更是值得深思,令人警醒:“最可怕的是傳播研究中‘去政治化的政治和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下的‘集體政治無意識,即把西方反共意識形態(tài)內化為自己的意識形態(tài),把美國冷戰(zhàn)時期的傳播學當作‘客觀的社會科學,把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有關市場和國家的一系列假設及其政治目標——建立資產(chǎn)階級憲政理想國和與之匹配、但被隱去了其(資產(chǎn))階級性質的、事實上也只是個‘歷史范疇的‘公共領域——當作規(guī)范性研究前提?!保ā秱鞑ヅc社會學刊》2014年總第28期)

        正因如此,李彬開始了“以中國為中心,以中國為方法”的嘗試,致力于探究中國社會與新聞傳播問題,尤其關注新中國的新聞業(yè)與新聞學。在他看來,新中國不僅成為不可忽略、無所不在的歷史存在,而且由于承襲五千年文明史、一兩百年近現(xiàn)代史而實際上成為舉世矚目的中國現(xiàn)實。為此,他陸續(xù)發(fā)表了一些文章,包括為《新聞愛好者》開的專欄“新聞與文化書譚”,2014年又在《山西大學學報》發(fā)表了8萬言的《試談新中國新聞業(yè)的十個關系》,對60年來的新聞業(yè)做了一次正本清源的辨析與解讀,并在此基礎上完成了一部書稿《新中國新聞論》?!拔椰F(xiàn)在正在打磨《新中國新聞論》,想從總體格局與宏闊背景上厘清一些結構性命題,破解單一化或教條化的認識框架,特別是非黑即白、非左即右的思想桎梏。由此透視新中國縱橫交錯的新聞脈絡及其層巒疊嶂的社會動因,希望能夠更加全面、系統(tǒng)、深刻地揭示新聞業(yè)60年來的風雨歷程,為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新聞業(yè)與新聞學提供一點思考與思路?!崩畋蚪榻B到,在這部新著中,他以“正編十論:理論與實踐的十個關系”和“副編十論:歷史與現(xiàn)實的十個話題”為框架,并在“正編”中對“變革與延續(xù)”“新聞與社會”“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中國與世界”“政治與業(yè)務”“新聞與宣傳”“內宣與外宣”“中央與地方”“內地與邊疆”“史實與史觀”這十對既宏富又微妙的重大問題分別進行闡發(fā),以期厘清新聞傳播事業(yè)與中國社會歷史變遷之間相互勾連的復雜圖景。

        “這可以說是我在清華的一個思想結晶,也是30年來教學、研究、著述中不斷求索的核心問題。而這些問題既源于現(xiàn)實世界與新聞實踐的激發(fā),也來自各路學子與學者的砥礪。當然,歷史實踐還在深入,歷史反思也在延續(xù),我對新中國新聞業(yè)‘十個關系的探究,也只能說是‘以中國為中心,以中國為方法的一次嘗試?!睂Υ?,李彬顯得慎重,字斟句酌。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朱蘇力將20世紀70年代末進入高校讀書,80年代初進入學界的這批人稱為“80學人”。在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三十年》(三聯(lián)書店2009)一書寫的序言中,他對此做了這樣的描述:“在過去的30年間,這批人在人文社科的各個學科領域內,不僅是其中最生動的力量,起到了推動學科發(fā)展的主要角色,而且許多人已成為各自學科的中堅——甚至已達15年之久。因此,這批人無論如何都應當對過去30年人文社科的發(fā)展承擔主要責任。這批學人在下一個10-15年間仍可能繼續(xù)在中國人文社科學界占據(jù)支配地位,由于人文社科學術人才和影響力發(fā)生的相對滯后以及中國人迷信的‘姜還是老的辣,不論這批人還有無學術潛力,或有,又能有多大的實際表現(xiàn),其影響力都還可能繼續(xù)上升,并通過他們的學生對中國未來更長期的人文社科學術的研究產(chǎn)生影響?!?/p>

        不用說,20世紀50年代末出生,70年代末求學,80年代從教的李彬也是“80學人”中的一員。而他在過去30年間為中國新聞傳播學所做的努力,也暗合了朱蘇力對“這批人”的群體判斷,包括其光榮與夢想、局限與缺憾。如果說30年前的李彬還是站在新聞傳播領域左顧右盼,跑沙跑雪獨嘶,東望西望路迷,那么今天他已是登高望遠,站立中國社會巨流變遷的潮頭,俯瞰新聞傳播的潮起潮落,希圖洞悉其與天下大勢有機勾連的知名學者了。

        在學問之境中,有時毫厘之差,已然宵壤千里。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當代杰出新聞學者口述實錄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批準號:10CXW001)

        (作者為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講師,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國家行政學院博士后)

        編校:董方曉

        【李彬簡介】

        李彬,1959年生,新疆烏魯木齊市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兼中國新聞學研究會副會長、天津師范大學兼職教授、河南大學黃河學者等。1978年春考入鄭州大學中文系(新聞方向),1984年以來執(zhí)教于高校新聞院系。1998年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獲博士學位。同年調任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新聞與傳播系系主任。2001年執(zhí)教清華大學,曾任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主要著述有《唐代文明與新聞傳播》《全球新聞傳播史》《中國新聞社會史》《傳播學引論》《傳播符號論》《新中國新聞論》(即出)《關鍵概念:文化與傳播研究辭典》(譯著)等。endprint

        偷看农村妇女牲交| 亚洲一区二区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日本妇女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日韩中文久久| 老熟女重囗味hdxx70星空| 亚洲最大成av人网站| 日韩精品少妇专区人妻系列| 日韩三级一区二区不卡| 天堂中文最新版在线中文| 日本高清www午色夜高清视频| 天堂网av在线| 日本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人做人爱a全程免费| 亚洲自偷自偷偷色无码中文| 国产在线AⅤ精品性色| 五月开心六月开心婷婷网|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厂| 久久精品亚洲乱码伦伦中文| 亚洲va中文字幕欧美不卡 | 91色婷婷成人精品亚洲| 免费国产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v在线观看| 婷婷四房播播|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二区| 国产乱理伦在线观看美腿丝袜| 国产色无码精品视频国产|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五月丁香| 亚洲第一页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三上悠亚久久精品| 免费大学生国产在线观看p| 日本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人妻 色综合网站| 免费毛片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码专区| 亚洲精品国偷拍自产在线| 亚洲成人小说| 日本久久精品在线播放| 日本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 女性女同性aⅴ免费观女性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