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泓冰
楊玉良又一次被推向風口浪尖。
這位六十二歲的院士,在擔任復旦大學校長的這些年里,一直是媒體焦點,鮮少提及他的專業(yè)化學,聚焦的都和種種與現(xiàn)實相關的宏大敘事有關,那也是楊玉良校長傾心討論和關注的?,F(xiàn)在,有媒體聲稱他的卸任與中央巡視組有關,還輔之以彈眼落睛的“細節(jié)”,消息忽啦啦就轉得鋪天蓋地,直到復旦出來鄭重澄清。看來,哪怕是退了,惦記他的人也不少,這或從另一側面驗證了楊玉良遠超大學圍墻的社會影響力。
一直記得楊玉良校長四年前說過的一句話,恐怕也一直是他的自勉,“當社會出現(xiàn)失范的時候,大學校長和他的教授要出來發(fā)警示之言”。所以,楊校長身在象牙塔內,目光卻時時瞟向社會風云,對失范的抨擊也遠播塔外。
在眼下的中國大學,楊校長確實是一個令人尊敬的“異數(shù)”。他異常高調地張揚著他的理想主義旗幟,高調到有教授認為“有點過”。他在歷次開學及畢業(yè)典禮中采用富有人文思想、自省意識與濟世情懷的另類表達方式,雖不說那些網(wǎng)言網(wǎng)語討年輕人歡心,仍然會每每轟傳互聯(lián)網(wǎng);他不太顧忌慎議同行、慎評同業(yè)的“江湖規(guī)矩”,身為大學校長,卻屢屢劍指“中國大學精神虛脫”,痛斥某些“才子加流氓”的教授,直陳“中國高等教育體制,說到底還是辦學自主權不夠”……
這些年,一些中國大學也真的太不像話了。它們不甘寂寞,不幸的是,它們的名字頻頻出現(xiàn)在的不是學術版面,而是娛樂或社會新聞版。曾經(jīng)清高自許的高校,如今屢屢放下身段,俯就市場,利益誘惑當前,各種撈金手段層出不窮。而某些教授,光是涂抹些“觀點萬金油”算好的,被人從洋洋萬言中摘出“天雷滾滾”的只言片語也值得同情,最等而下之的,就恨不得用身體“授業(yè)”解惑了。
當浮躁而功利的財富至上、欲望至上的價值觀大行其道,大學也不是沒有委屈的,它不可能拔著頭發(fā)離開社會。倘若一個虔心投入教學的教授,一個全心供奉學術的校長,一個全心“追隨兼容并包,恪盡學術自由”精神的大學,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生存之虞,肯定會有聰明人繞道而行。
固然,一個健康的社會,不應該讓大學和學者清貧。但我們也有理由要求大學“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越是在現(xiàn)實誘惑甚至墮落此起彼伏的時候,公眾對大學越是期許殷殷。用愛因斯坦的話來說,“大學向來是把傳統(tǒng)的財富從一代傳到下一代的最重要的場所”,這當然是指精神財富,他還有一句話,“追求客觀真理和知識是人的最高和永恒的目標”。負有傳承文化神圣職責的大學教育,必須保持對客觀真理的永恒追求,必須擁有“鐵肩擔道義”的社會擔當,否則我們這個民族的精氣神或將無所歸依。
姑且不論治校功過,一個敢于發(fā)出不俗之聲的楊玉良校長,就不光為復旦長臉,也對中國的大學有激濁揚清之能。
希望更多的人,聽到楊玉良的聲音:“大學擔負著培養(yǎng)一代代精英的責任,像北大、清華、復旦這些學校培養(yǎng)的人以后的素養(yǎng)怎么樣,決定著國家的走向。對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講,這批人的素養(yǎng)甚至決定著世界的安寧?!?/p>
說白了,社會可以俗,大學不能俗;某些高校可以俗,復旦不能俗……
同意的請舉手吧!
【原載2014年11月8日《新民晚報·余燼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