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國
近幾年,一些教育“頒獎”活動驟然興起——由媒體發(fā)起,學校參與,經(jīng)過“評選”,“評”出諸多獲獎學校。之后,在金碧輝煌的大廳,擺上數(shù)十桌飯菜,領導依次在紅地毯閃亮登場,凡嘉賓均西服革履,胸前佩戴鮮花,所謂的名藝人助興演出,往往由電視臺主持人主持會議,無與倫比的溢美之詞不絕于耳,立體聲音樂渲染著主辦方的旨意,領導“精彩”、“高水平”的致辭,獲獎者“撼動人心”的“獲獎感言”,主持人慷慨自豪的連珠陳詞,把會議內涵提升到無以復加的高度。末了,碰杯、鼓掌、上臺領獎,互相“謙虛”,自我欣賞。會議在莊重、熱烈、輝煌、高檔的氣氛中“勝利”結束。
筆者幾乎每年都要應邀參加這種活動,便產(chǎn)生了一種感觸,一經(jīng)思考,既覺心痛,似又難得其解。
首先,我們看看獎項:最具影響力院校獎、推動教育改革發(fā)展突出貢獻獎、最具特色專業(yè)獎、金牌教育培訓獎、最佳誠信教育獎、明星學校獎、最佳素質教育示范獎……這里,至少有三個疑點:其一,獎項如何產(chǎn)生?有什么依據(jù)?每一獎項的具體標準是什么?橫看世界,縱觀歷史,獎項已達極致,何曾有過如此豐富、全面的獎項?其二,評選程序何在?如果有,拿出來曬曬,這種程序如何產(chǎn)生?又有什么根據(jù)?其三,評選的專家隊伍何在?誰是評選組長,評選人又根據(jù)什么決定誰上誰下?我敢斷言,這一切都子虛烏有!如果有,也只能是走走過程,擺擺架子,意思意思而已。說破了,這背后只有一個鏈條:錢。多少錢,怎么出,這和獲得的獎項恐怕是緊密相連的。
況且,獎項名目中,不是“最佳”,就是“最具”,不是“最突出”,就是“最誠信”,要不就是“金牌”,或者是“明星”。就是說,凡獲獎者,均無“次者”,均屬“頂尖”、“首級”、“極端”之學校和人物。其實,人也罷,校也罷,誰半斤,誰八兩,別人自有公議。就是自己,恐怕也心知肚明。
其次,我們再看學校。學校的“獎狀”本來已經(jīng)成為負擔,或擱置或懸掛,都頗有困難。有的學校無奈,拍“獎狀”為照片,裝進框內懸掛。有的掛室內,稱之為“榮譽室”,有的掛在校門外,大概是作為廣告用的?,F(xiàn)在的問題是,“獎狀”要講“與時俱進”,總是懸掛最近的、最新的;也要講“級別”,是縣的、市的,還是省的、全國的、帶“中”字的;還要講“分量”:“一般化的”,還是“最具”的、“最佳”的、“金牌”的。很難判斷這是為了什么,也許什么都不為,只是為了讓教育更好更快地走上邪路。
真正的教育,壓根不允許有功利思想。教育因人而存在,人因教育而成人。如此神圣的事業(yè),無須靠“獎狀”輸“血”。追逐“獎狀”,貪圖虛榮,恐怕是要扭曲教育靈魂的。而且,從根本上擺錯了教育方向。
最后,我們再看看管理。所謂“評獎”,本質上就是“評價”。而評價則是一門科學,這種科學是需要體系,需要政府干預、專家參與,需要科學的態(tài)度、嚴謹?shù)某绦蚝蛯徤鞯恼軐W思考的。而現(xiàn)在的問題是,這一切都沒有了:找?guī)讉€“靈光”人,拍拍腦袋出幾個“點子”,借著“喉舌”的魅力,靠著幾個糊涂領導的勢,在營銷理念支配下,“拉”一些好大喜功的校長,“你給我票子,我給你帽子,大家各得其所,最后都有面子”。這樣,科學評價就都成了狗屁!這實在是教育的一種悲哀!
【原載2014年1月8日《教師報·一吐為快》】
插圖/廣告獎狀/春 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