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玲
(三明學院 教育與音樂學院,福建 三明 365004)
我國古代哲學家莊子曾經說過:無聽之以耳,聽之以心。這句話給當前視唱練耳教學帶來的啟示在于:內心聽覺對于音樂聽辨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內心聽覺所具有的巨大藝術感知功能為中外藝術家所公認??扑_科夫曾經將內心聽覺概括成:不依賴樂器或者是嗓音,只在思想觀念里面想象出樂音與相關關系的能力,這種概括是較有見地的。
視唱練耳中培養(yǎng)內心聽覺的過程技巧性要求較強,而越是這樣的教育內容,對于基礎的要求就越嚴格,教師需要在下述幾方面加強基礎性作用,從而使學生更好地完成內心聽覺訓練。
背譜能力的強弱對于音樂能力的提升是非常關鍵的。背譜中有背寫與背唱等基本要求,也就是說要用記憶的辦法把頭腦里面已經形成印象的樂曲以書寫、聲音等表現形式予以呈現,用以鍛煉個體內心聽覺。在背譜的訓練指導過程中,訓練時間應當科學有度,訓練用時及復習用時均要求科學合理,視具體情況將復習用時控制在總訓練用時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注意積極調整學生的學習強度,提升學生訓練積極性。
對于某些樂曲來說,對于學生練習的聽音、辨音、視唱準確性與完整性要求較高,此時聽辨能力的培養(yǎng)顯得尤為關鍵,要注意重點培養(yǎng)記憶聽覺,使記憶得到多元化強化,避免讓教學活動出現暗夜行船的無目標狀態(tài),把針對學生內心聽覺的專業(yè)訓練同音樂學習的各個方面融合起來,借以增強音樂內心聽覺的層次與內涵,把內心聽覺同樂感訓練結合起來,并將之上升到審美意境的高度上來,在潛移默化的訓練過程中增強學生的聽辨能力。
將默唱與接唱綜合應用能夠起到提升練習者內心聽覺的作用,但是在內容的選取上則要通過換人接唱、中間隔斷等形式培養(yǎng)學生音樂思維能力,使學生有機會按照自身內心聽覺達到音準提高的效果,用以處理部分學生練習時跑調、走音等問題[1]。
若想培養(yǎng)音樂學習者的內心聽覺,使其取得良好的足夠層次的音高記憶水平是必要的,而如果想達到這個要求,就應當給予大量的聽音訓練,將音樂各要素的功能及相互關系充分利用起來,借以加深記憶。在進行實際訓練過程中,需要注意分辨音高能力的加強,同時介入音高記憶與音高想像能力培養(yǎng),讓學習者聽覺能力得到進一步升華,需要注意,在訓練時,并非只是孤立地聽某個音,而是要多聽、多記、多想,視音樂為一個整體。
內心聽覺在視唱練耳教學過程中可以表現為內在節(jié)奏感、內在旋律感、內在和聲感、內在音色感等,對這些內容進行訓練其宗旨在于積累經驗,當經驗豐富了之后,我們才能達到期待的音樂效果,如在欣賞交響樂的過程中會按照節(jié)奏特點分析作品性格,按照旋律特點分析作品主題等。
將外化感知環(huán)節(jié)做好,接下來的構建才能順理成章。也就是說,只有與音樂基本元素有關的知識掌握扎實,內心聽覺的形成才能夠實現[2]。內心聽覺主要包括隱于內在的和聲感、旋律感、節(jié)奏感、音色感等等特點,稱正確感知這些內容為視唱練耳系統(tǒng)學習的目標并不為過。所以我們應當將這些內容與視唱練耳相結合,使系統(tǒng)化的視唱練耳教學中包含大小調音階視唱、節(jié)奏訓練、和弦掌握、旋律聽寫等項內容。實際上我們在視唱練耳課堂中,一般進行的音階、音程、和弦背唱被當作熱身運動,給接下來的聽音與視唱做前期準備。而通常我們能夠發(fā)現,在教學過程中,這些前期準備工作往往得不到重視,例如背唱大小調音階內容,有的學習者只是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快唱,甚至不用手打拍。如果數名學習者同唱,還聽不出音準的問題,但是如果單獨抽出某名同學演唱,則會發(fā)現唱不清楚的問題,導音至主音傾向性把握得不夠好,也無法將五級屬功能音級全部表現出來,所以調性感不夠強。如果這種應付唱法訓練得不到糾正,必然會影響到正常內心聽覺的訓練與培養(yǎng)。因此教學時可以考慮采取一些改革方法,對音階訓練進行靈活處理。同樣,各種和弦及音程的練習亦極為重要,是外化感知環(huán)節(jié)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內心活動中,知覺要比感覺更加積極主動,是主體對客體的真正把握過程。當外化感知過程完成之后,外化模仿過程,即用視唱練耳練習將音樂與樂譜進行模仿再造,就是知覺活動的具體生發(fā)。此一環(huán)節(jié)依然是視唱練耳活動內心聽覺養(yǎng)成的初級階段,學習者在模仿演唱琴聲的過程中,可以不斷增加音樂語匯及相對應的音樂知識[3]。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給學生提供各類節(jié)奏、節(jié)拍的知識,為了達到良好的外化模仿效果,這時的節(jié)奏訓練首要有擊拍練習進行配合。比如:下面的四二拍子。
單位拍在節(jié)奏里面所起到的制衡功能非常重要,擊拍練習可以讓學習者得到穩(wěn)態(tài)的速度感,用以培養(yǎng)學生均勻的節(jié)奏感。具體要按如下操作:口中念出“噠”,手部隨之作出勻速擊拍動作,動作需要保持兩半拍的對稱。應當說明的是,擊拍練習時,節(jié)拍感特別重要,由于節(jié)拍本身即能表現出強弱規(guī)律。
從唱出聲音到唱而不出聲音,是音樂知識轉向內心聽覺的必要階段。在這一過渡環(huán)節(jié)我們需要做的同聽覺方面有關的工作便是對音程及和弦的構唱,這項工作非常重要。具體操作時,教師應當指定出基本的音級,或者是低音,或者是高音,并使所有學習者構唱特定的旋律音程。教師把學習者分為兩個部分,分別唱高低聲部,高聲部遲于低聲部兩個節(jié)拍,以便產生和聲音程的效果,然后兩個聲部輪換。這樣的全員參與辦法,使學習者能夠體會到音程的效果差異,同時兼具配合的趣味性。更為關鍵的是,學習者可以按照現在的音高思考出相鄰的下一音高,并將其演唱出來。經過多次這樣的強化訓練,學習者音高感會大為增強。針對內在節(jié)奏的訓練需要師生雙方的共同配合,教師給出兩個小節(jié)的彈奏,學習者模仿,這種律動性較強的節(jié)奏模唱訓練可以幫助學習者掌握節(jié)奏強弱感,與此同時,出于將節(jié)奏型名稱表達出來的目的,學習者會在心里把節(jié)奏與名稱快速匹配出來,會增強各種節(jié)奏型同擊拍把握能力,對于內在節(jié)奏感養(yǎng)成是極有幫助的。
同發(fā)聲階段不同的是,內心聽覺階段要求學生進行內心不發(fā)聲練習。在平素視唱練耳教學過程中,還可以用如下方法進行訓練:教師只彈奏出一個音,使學生根據聲音想象出音高。想象的過程中不必發(fā)出聲音。對于和弦訓練也可以采取與之類似的辦法。在進行節(jié)奏訓練與旋律訓練過程中,教師都可以要求學習者不必發(fā)出聲音,僅做出內心的模唱與想象即可。每天這樣堅持二十分鐘,兩個星期后,就會發(fā)現學習者音高認識能力有了顯著提升。在此過程中,他們可以用內心逐漸熟悉音高、和弦及節(jié)奏等,讓這些內容同思維能力達到共鳴。再者,過渡階段的練習要更多地關注訓練聽覺與分析陌生樂譜的內容。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習者的心智技能已經表現得相對成熟,即針對音樂的內心聽覺已經建立起來,心智技能在此環(huán)節(jié)中,已經具有一定的自動化特點,這就好比做數學的簡單加減題目,無需想太多就可以自然默算出結果一樣。所以當進行音樂鑒賞時,這種針對音樂曲目發(fā)展過程的自動化感知功能,能夠起到相當大的作用效果:當面對一個全新的樂譜時,學習者可以根據業(yè)已形成的內心聽覺技能,分析樂譜的和聲、節(jié)拍、旋律、調性、結構等,以便做到音樂內涵的完整把握、及演唱表達的順利進行[4]。記得大學時有一名同學,在視唱練耳老師教我們和弦連接聽辨內容時,他接受得特別快,并且基本不會出現錯誤。當我們向他詢問學習方法的時候,他的回答是:我只不過是注意到了和弦縱向與橫向特點而已,另外,我稍微聽一下老師的彈奏,心里就會有一種感覺,會明白老師當時彈的是什么、即將彈什么和弦。除此以外真的沒有什么特別的方法?,F在回想起來,這位同學所講的縱向與橫向兩個概念實際上就是和弦色彩及和聲功能。而他所說的感覺,實際上指的就是內心聽覺。這名同學或者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已經具備了良好的內心聽覺,因此能夠將和弦連接內容掌握得很好,這完全可以說明內心聽覺對于音樂基礎能力掌握的重要作用。只不過這種內心聽覺的訓練,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要借助大量的視唱練耳練習實踐才能得到,可能這名同學自己也沒有意識到已經掌握了一種科學的音樂學習方法。而當我們接觸一首完全陌生的視唱曲目之時,怎么樣通過內心聽覺訓練成果進行視唱呢?一般情況下,我們接觸樂譜之后,幾分鐘時間內就要視唱,可是在這僅有的幾分鐘時間里,我們依然可以做很多事情,包括通過調節(jié)內心聽覺的功能,對樂譜進行觀察與理性分析,注意樂譜給出的節(jié)奏、節(jié)拍、調式調性、和聲特點、曲式結構、表現力度等。
在上述內容中,筆者將內心聽覺培養(yǎng)整體分成四個過程階段,這四個過程階段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向前發(fā)展,前一過程是后一過程的基礎,后一過程是前一過程的深入。對于一名視唱練耳的教師而言,在進行練習訓練時,需要有一個宏觀上的把握,注意各個過程的統(tǒng)一性與交融性,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學得更加扎實,不斷提升內心聽覺水平。
參考文獻:
[1]吳渝林.音樂內心聽覺與美感訓練探析[J].音樂創(chuàng)作,2013,(7):172~174.
[2]萬力.《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改革研究[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4,(8):215.
[3]晏偉.高校視唱練耳教學中聽覺能力的訓練[J].音樂大觀,2013,(19):113.
[4]關玉銘.記憶與內心聽覺——視唱練耳課教學探索[J].小演奏家,2012,(4):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