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沖過去的。
一條浩浩蕩蕩的長江大河,有時流到很寬闊的境界,平原無際,一瀉萬里。有時流到很逼狹的境界,兩岸叢山疊嶺,絕壁斷崖,江河流于其間,回環(huán)曲折,極其險峻。民族生命的進程,其經(jīng)歷亦復如是。
人類在歷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樣。旅途上的征人所經(jīng)過的地方,有時是坦蕩平原,有時是崎嶇險路。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興興地向前走,走到崎嶇的境界,愈是奇趣橫生,覺得在此奇絕壯絕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種冒險的美趣。
中華民族現(xiàn)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嶇險阻的道路。在這一段道路上,實在亦有一種奇絕壯絕的景致,使我們經(jīng)過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種壯美的趣味。但這種壯美的趣味,沒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夠感覺到的。
我們的揚子江、黃河,可以代表我們的民族的精神,揚子江及黃河遇見沙漠、遇見山峽都是浩浩蕩蕩地往前流過去,以成其濁流滾滾、一瀉萬里的魄勢。目前艱難的境界,哪能阻抑我們民族生命的前進?我們應該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著進行的曲調,在這悲壯歌聲中,走過這崎嶇險阻的道路。要知在艱難的國運中建造國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選自《李大釗選集》,龍門書局,2008年12月版)
點讀
李大釗,河北樂亭人,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和早期的領導人。此文選自《李大釗選集》,原載于1923年12月20日《新民國》第一卷第二號。原文寫于“五四”運動之后。當時,部分一度覺醒的知識分子重新陷入迷惘之中。作者則是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上,預見中華民族正逢新的轉機,號召國民去開創(chuàng)歷史新紀元。
作者將民族的歷史進程比喻為長江大河,用“揚子江及黃河遇見沙漠、遇見山峽都是浩浩蕩蕩地往前流過,以成其濁流滾滾、一瀉萬里的魄勢”來比喻中華民族前進中雖是艱難坎坷,卻依舊勢不可當。以此呼吁國民發(fā)揚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以雄健之姿態(tài),享受冒險后的美趣。
最愛文中關于旅人的描述,“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興興地向前走,走到崎嶇的境界,愈是奇趣橫生,覺得在此奇絕壯絕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種冒險的美趣?!闭^絕美的風景多在崎險的山川,不勇敢迎向風雨,登上山頂?shù)娜?,是永遠不會明白也感受不到那種冒險后,沖破艱難險阻后所獲得的那份幸福與快樂。
勇敢地登上山頂,迎向風雨吧,沿途有意想不到的“奇絕壯絕”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