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豐
中國長江航運集團南京油運股份有限公司(*ST長油)近日被上交所終止上市。這是2012年新退市制度正式實施后,滬深兩市首家強制退市的上市公司,也是央企首只退市股票。
*ST長油退市對其投資者而言當然不是什么好事,但此事件對于中國股市,乃至對于中國經濟不無正向鏡鑒意義,因為此舉尖利地刺破了普遍存在、長期存在的央企迷信。那種唯心地以為央企既不能“死”、也不會“死”的主觀臆斷,終究敵不過市場經濟一體平等、優(yōu)勝劣汰規(guī)律支使。
近年來蔚為盛行的“央企兇猛”等觀感,一定程度上干擾到對于央企效率客觀性的判斷。事實上,就在央企整體賬面利潤節(jié)節(jié)攀高的表象背后,起碼有這樣兩重考量無論如何不應被忽略,具體來說就是:
其一,僅就事實呈現(xiàn)而論,央企高到驚人的利潤總額無法掩蓋其內部存在巨大差異。央企的高額利潤,集中來源于為數不多的自然壟斷型行業(yè)巨頭,一般情況下,利潤排名前十的央企,對利潤總額的貢獻率通常高達七成左右,而與此同時,那些雖然同屬央企,但又主要從事競爭性業(yè)務的企業(yè),其虧損總額同樣高到令人咋舌,因此所謂“央企兇猛”,實則最多是少部分央企表現(xiàn)“兇猛”。
其二,再就體制機制而論,央企先天帶有的一系列“國企病”,使得其本就處于效率提升不利境地(這一點,具體體現(xiàn)在競爭性國企普遍表現(xiàn)不佳),而央企的特殊性,更是導致其除了須面對國企一般性、內源性的治理難題外,還須額外面對市場失衡、市場失范等外源性軟約束暗含的效率損失,其中越是表現(xiàn)“兇猛”的央企,就越加嚴重地“受惠”又受害于這一點。
罔顧事實的央企迷信,說到底附著于對市場機制的不信任,而這種短期、局部理性,長期、整體非理性的認識偏差周而復始,很容易形成自我強化的怪圈,譬如說:因為迷信“央企不死”、“國企不死”,包括股市在內的金融體系資源配置與價格發(fā)現(xiàn)功能紊亂,各種所有制形式中相對效率最低的國有企業(yè)的融資成本反倒比平均水平低157個基點,比民營企業(yè)更是低出225個基點,而這反過來又會進一步固化“央企不死”、“國企不死”迷信,同時更不利于其效率提升。
而今*ST長油退市終于像一根楔子,揳入并開始部分阻斷上述怪圈,而下一步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改革,關鍵仍在于政府如何究處央企營利目標與公益性目標間的關系,因為只有徹底搞清楚了這一點,央企的定位才能準確,政府自身的定位也才能準確,而作為相對方的其他所有市場主體,也才能據此不偏不倚、自由無礙地依市場規(guī)律觀察、思考與決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