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4年沃爾夫?qū)け说蒙瓕а葜谱鞯摹短芈逡痢肥菍Α逗神R史詩》的《伊利亞特》的經(jīng)典詮釋。彼得森按照自己的理解對《伊利亞特》進行了“去神化”演繹,展現(xiàn)了阿基琉斯在親情、愛情、友情及強敵面前“人性”的一面。史詩中目不識丁的英雄在影片中被賦予了深刻的思想。影片主角阿基琉斯是彼得森對《伊利亞特》原型深入挖掘的結(jié)果。阿基琉斯從一個“單面”莽夫變?yōu)椤岸嗝妗焙澜?,展示了人在命運與選擇面前的無畏和自信以及導演彼得森深厚的古典功底。
[關(guān)鍵詞]《特洛伊》;沃爾夫?qū)け说蒙?;《荷馬史詩》;阿基琉斯;命運
基金項目:本文系新疆大學校院聯(lián)合項目“東方文化視野下《荷馬史詩》女性群像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07.02.0432.22)。
2004年,由好萊塢名導沃爾夫?qū)け说蒙╓olfgang Petersen)導演制作,布拉德·皮特(Brad Pitt)主演的《特洛伊》是對《荷馬史詩》的《伊利亞特》的經(jīng)典闡釋。影片中對皮特飾演的阿基琉斯①(Achilles)一角的詮釋可以看出導演彼得森深厚的古典功底及對古希臘文化及神話的獨到見解。阿基琉斯是希臘神話中最偉大的英雄之一,父親裴琉斯(Peleus),母親塞提斯(Thetis)。在電影中只出現(xiàn)了阿基琉斯的海仙母親。不否認這部影片首次上映時觀眾詬病女演員選角的眼光問題,一部成功的影片難免會有些瑕疵。彼得森對古希臘文化神性與人性的理解十分精準,這種精準使得主要演員的表現(xiàn)近乎完美。作為主角的阿基琉斯是這部電影中最復(fù)雜的人物,他的表現(xiàn)既貼合史詩,又自成一統(tǒng),可以稱之為彼得森的阿基琉斯。
一、史詩中的阿基琉斯
阿基琉斯,《伊利亞特》毋庸置疑的主角。《伊利亞特》以繆斯女神歌唱阿基琉斯的憤怒開篇。阿基琉斯因為女俘布里塞伊斯(Briseis)和阿伽門農(nóng)(Agamemnon)鬧翻退出戰(zhàn)斗,阿基琉斯的母親為了讓短命的兒子贏得榮耀上奧林波斯山求宙斯恩典,宙斯為報塞提斯救命之恩決定懲罰阿伽門農(nóng)領(lǐng)導下阿開亞人(即希臘人)。期間,阿基琉斯從戰(zhàn)場上消失,直到好友兼伙伴的帕特羅克洛斯(Patroklos)戰(zhàn)死,到第十九卷阿基琉斯重回戰(zhàn)場,殺死并凌辱赫克托耳(Hektor)的尸體。史詩雖然瑰麗但對人物性格的刻畫不夠完滿,包括主角阿基琉斯。史詩中的阿基琉斯是睿智的?!兑撂貋喬亍返谝徽掳㈤_亞人中發(fā)生可怕的瘟疫,無人知曉原因,唯有卜者卡爾卡斯(Kalchas)明了個中緣由,但懾于阿伽門農(nóng)的暴虐不敢多言,是阿基琉斯鼓舞并保證他的安全,他才說出實情是由于阿伽門農(nóng)不愿交還阿波羅祭祀克魯塞(Chruse)的女兒特洛伊方面的女俘克魯塞伊斯(Chruseis)導致了阿波羅的憤怒降災(zāi)于阿開亞人。阿基琉斯隱忍。阿伽門農(nóng)把獲得阿基琉斯的女俘布里塞伊斯為條件派使者送還克魯塞伊斯回到父親處。阿基琉斯被激怒但被老者奈斯托爾(Nestor)勸住,吃了啞巴虧。因為阿伽門農(nóng)是當世最有權(quán)勢的國王。阿基琉斯脆弱。母親塞提斯是阿基琉斯的依靠和保護神。塞提斯是天后赫拉的養(yǎng)女,曾一度險些與宙斯成婚,被海神波塞冬追求過,還救助過被赫拉從奧林波斯山上扔下的火神赫法伊斯托斯(Hephaistos),塞提斯自己雖然是個小海仙,地位卑微,但她在奧林波斯諸神中很有話語權(quán),除阿波羅外的眾主神都替她說話。他的兒子也子憑母貴成為最偉大的英雄。但這位英雄是個離不開母親的孩子。阿基琉斯感性。為了向赫克托耳報仇,他殺死赫克托耳之后凌辱赫克托耳的尸體,不愿將帕特羅克洛斯下葬。阿基琉斯自大。阿波羅為救助自己守護的特洛伊人幻取凡人的形象把阿基琉斯引開,阿基琉斯識破后說要是自己能力允許,一定報這個仇。(《伊》:XXII,20)在與河神后代阿斯忒羅派俄斯(Asteropaios)的對打中,阿基琉斯向其炫耀自己是宙斯的后裔(阿基琉斯之父裴琉斯是宙斯的孫子)。(《伊》:XXI,183-199)其實這層關(guān)系并不是阿基琉斯受眾主神關(guān)照的緣由,但在父系已代替母系的荷馬時代,提及母系而得關(guān)照并不是件多么光榮的事。阿基琉斯有缺點,有時候情緒波動得像個孩子,這主要是母親塞提斯的溺愛造成的,自己是神,丈夫和兒子卻是凡人,塞提斯不能忍受看他們一天天老去,最后死在自己面前。阿基琉斯選擇了自己的前途出征之后,塞提斯日夜都守在兒子身旁關(guān)注戰(zhàn)事,此時的阿基琉斯已是三十到四十歲之間的成年人,兒子尼俄普托勒摩斯(Neoptolemos)已長大成人,攻下特洛伊后,還分到了赫克托耳之妻安德羅瑪刻(Andromache)為女俘。所以,對母親過度依戀,也是阿基琉斯迥異于其他英雄的一面。阿基琉斯還是眾位主要角色中惟一一位戰(zhàn)前就預(yù)知自己要死在特洛伊的。[1]鑒于母親與宙斯的特殊關(guān)系,阿基琉斯曾來到大海邊向母親祈援:“母親,既然你生下兒郎,我的一生短暫,宙斯便應(yīng)該給我榮譽?!保ā兑痢罚篒,352-353)阿基琉斯可以通過母親向至高無上的大神理所當然地提要求,其他英雄是沒有這個待遇的。
二、彼得森的阿基琉斯
與荷馬的阿基琉斯不同,彼得森的阿基琉斯是像神一樣的人,更偏重人性。在電影中,阿基琉斯擺脫了母親、擺脫了神、擺脫了感性,獲得了愛情和創(chuàng)造性的重生?!兑晾麃喬亍分械陌⒒鹚故前肴税肷竦?,而影片中的阿基琉斯是完全“去神化的”。這要從阿基琉斯的母親塞提斯形象的塑造說起,淡化其母的作用是去除阿基琉斯神性的第一步。在影片中,阿基琉斯的母親只出現(xiàn)過一次,阿基琉斯出戰(zhàn)特洛伊前來到海邊找自己的母親塞提斯,值得注意的是,塞提斯這個形象,已是皺紋滿面兩鬢生白發(fā),在希臘神話中,神是永生不死的,當然也是青春永駐的,作為海仙,塞提斯在老去,彼得森把她轉(zhuǎn)化成了一位普通的凡人母親,那么他的兒子頭上所籠罩的“神佑”的光環(huán)也就退去了。第二部是剔除神的無形之手在影片中的作用。古希臘人是敬畏神的,對神出言不遜是要受到懲罰的,而在影片特洛伊中兩位男主角阿基琉斯和赫克托耳都曾質(zhì)疑神,他們沒有直接質(zhì)疑神的存在,而是通過質(zhì)疑神的庇佑來質(zhì)疑神的能力。與其信神不如信自己,信自己的智慧和判斷力。人是會死的,但是可以不朽,這種不朽不由神來賜予,是人舍生忘死奮斗而來的。就這樣,神的影像從彼得森的《特洛伊》中完全消失了。
《特洛伊》的經(jīng)典臺詞是展示阿基琉斯英雄性格的有效途徑,也是這部影片成功的重要原因。闡釋經(jīng)典的大片離不開那些富含哲理的雋語警句。很多臺詞在翻譯中失去了原有的韻味,影響了欣賞的美感。下面選取幾段精彩英文對白來感受彼得森對把握自己命運的英雄的深刻詮釋。
電影開始小男孩被派去找阿基琉斯接戰(zhàn)塞薩利勇士Boagrius,與阿基琉斯有一段對話:
Boy:“Are the stories about you true?They say your mother is an immortal goddess.The say you cant be killed.” (那些關(guān)于你的故事是真的嗎?他們說你媽媽是永生的女神,說你刀槍不入。)
Achilles:“I wouldnt be bothering with the shield then,would I?”(那我就不用費心穿鎧甲了,是嗎?)
Boy:“The Thessalonian youre fighting,hes the biggest man Ive ever seen.I wouldnt want to fight him.”(你要交戰(zhàn)的那個塞薩利勇士是我見過的人里塊頭最大的,我可不想和他對打。)
Achilles:“Thats why no one will remember your name.”(那就是沒有人會記住你名字的原因。)
彼得森通過阿基琉斯之口拋棄了神,否定了神的權(quán)威和力量。這也是《伊利亞特》中矛盾的地方,既然阿基琉斯是刀槍不入的,塞提斯何苦還要費心去赫法伊斯托斯處為兒子求得鎧甲和戰(zhàn)盾?在古希臘神話里,凡人無論再強也無法與神比擬半分,而阿伽門農(nóng)的弟弟墨奈勞斯(Menelaus)對阿基琉斯的評價是:“He would hurl a spear at Zeus himself,if the God insulted him.(要是宙斯對他無禮,他會直接把矛擲向宙斯。)”當然墨奈勞斯只是打個比方,由于其母塞提斯的緣故,阿基琉斯是包括宙斯在內(nèi)奧林波斯多位主神最關(guān)愛的凡人,只有阿波羅與阿基琉斯不睦。在《特洛伊》里,阿基琉斯終于報了《伊利亞特》的一箭之仇,到達特洛伊率先搶灘之后,阿基琉斯縱容手下?lián)尳偌漓氚⒉_的神廟,手下因怕觸怒神靈勸阻阿基琉斯,阿基琉斯反將廟前阿波羅金像的頭一劍砍下,這在古希臘絕對是瀆神的行為,必定受到神嚴厲的懲罰,但阿基琉斯對劫掠到的阿波羅的女祭司布里塞伊斯說:“I think your god is afraid of me.I knew more about the gods than your priests.Ive seen them.(你的神怕我。我比你們這些祭司更了解神。我見過他們。)”阿基琉斯對神的不敬受到了柏拉圖的批判,[2]而在《特洛伊》里,彼得森把人的信仰與神分離開了。阿基琉斯是自我的,他參戰(zhàn),不像阿伽門農(nóng)是為了權(quán)力、土地和財富,不像奧德修斯是懼怕阿伽門農(nóng)的勢力,也不像赫克托耳是為了國家和責任,他就是為了自己,為了榮譽,為了成為被歷史和后世傳頌的英雄。對阿伽門農(nóng)來說,阿基琉斯不是個聽話的手下,問題是聽話的關(guān)鍵時刻都不好使,所以有時阿伽門農(nóng)也不得不忍受阿基琉斯的“恃才傲物”。阿基琉斯“無欲則剛”,下意識地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不屑去向阿伽門農(nóng)諂媚,他所關(guān)切的是與自己密切有關(guān)的人,比如帕特羅克洛斯和布里塞伊斯。
阿基琉斯對布里塞伊斯說:“The Gods envy us.They envy us because were mortal.Because any moment might be our last.Everythings more beautiful because were doomed.You will never be lovelier than you are now.We will never be here again.(神嫉妒我們。因為我們必有一死,任何一刻都有可能是我們的最后一刻。事物因為我們難逃一死而變得更加美麗?,F(xiàn)在這一刻的你就是最美麗的。我們將不會再出現(xiàn)在這里。)”阿基琉斯在電影中的形象就是通過這段話確立起來的,之前的攻城拔寨、擊殺壯漢可以說是阿基琉斯的“武功”,這段話表達了阿基琉斯對生命意義的深刻認識,說明他不只是個殺人如麻的莽夫。同時他也對個人在歷史中的作用做了公允的評價,阿基琉斯對前來勸和的奧德修斯說:“Greece got along fine before I was born.Greece will be Greece long after Im dead.(我出生之前希臘就已經(jīng)很強大了,我死后她也將依然強大。)”阿基琉斯與布里塞伊斯的相識與愛戀使得他又記起自己還可以有另外一種結(jié)局——默默無聞的終老。阿基琉斯是性情中人,這種表達在《伊利亞特》中是沒有的,女性在男性的史詩中是隱去的,在阿開亞人的陣營里,沒有一位女性是“合法的妻子”[3],對女俘表達愛情是可笑的。阿基琉斯在思考放棄戰(zhàn)爭,過普通人的生活,像赫克托耳一樣有自己心愛的妻子和兒女。無情未必真豪杰,彼得森的阿基琉斯已經(jīng)由《伊利亞特》中的一個扁平的英雄人物變得栩栩如生?!兑晾麃喬亍分械陌⒒鹚怪皇侵獣院徒邮苊\,《特洛伊》中彼得森的阿基琉斯則開始思考命運。
三、彼得森與荷馬的交集
在關(guān)于命運的問題上,彼得森找到了與荷馬的交集。布里塞伊斯問阿基琉斯為什么選擇成為偉大的戰(zhàn)士,阿基琉斯的回答是:“I chose nothing.I was born,and that is what I am.(我沒有選擇任何東西。我生來如此,這就是我的命。)”在“去神化”之后,彼得森選擇了相信命運?!兑晾麃喬亍吠ㄟ^赫拉的勸誡、宙斯的行為肯定了命運的不可違背,宙斯眼見自己的凡人兒子死去卻沒有幫助。(《伊》:XVI,431-461)彼得森保留了“阿基琉斯之踵”的傳說,從影片中也可以看出,阿基琉斯身中數(shù)箭,而惟一致命的是腳后跟那一箭,像阿基琉斯這樣的曠世英雄,卻死在帕里斯(Paris)這樣一個花花公子兼懦夫的手里,不能不說是一個諷刺。而這懲罰在神話中正是阿波羅的報復(fù),阿波羅是不死的神明,又是年青一代主神中除雅典娜外地位最高的,在諸神中得到的關(guān)懷還不如一個凡人,這是讓阿波羅一直耿耿于懷的。雖然阿波羅也隨奧林波斯眾主神一起參加了阿基琉斯父母塞提斯和裴琉斯的婚禮,并在婚禮上預(yù)言塞提斯可以多子多福,而最后借助帕里斯之箭射殺阿基琉斯的卻是這位不曾謬誤的預(yù)言之神兼弓箭之神。神也是愛嫉妒的,睚眥必報的。相反,阿基琉斯最后把赫克托耳的尸身交還其父老王普里阿摩斯(Priamos)安葬,并休戰(zhàn)讓特洛伊方發(fā)喪祭奠,顯示出古希臘時代英雄的大度與對戰(zhàn)爭規(guī)則的尊重。單在性格上,神就輸給了人。
影片中還隱晦的表現(xiàn)了阿基琉斯與帕特羅克洛斯的同性之愛。同性之愛在蘇格拉底時代是很盛行的,包括蘇格拉底本人也有同性戀人。而《特洛伊》發(fā)生的年代早于蘇格拉底幾百年,荷馬對這個問題的表述并不清晰。國內(nèi)《荷馬史詩》專家陳中梅先生認為強調(diào)兩人的關(guān)系親密只是為阿基琉斯復(fù)出戰(zhàn)斗做合理的鋪墊。[4]事實上,無論是史詩中還是影片中,確實是在帕特羅克洛斯死后,阿基琉斯才有了必死的決心,決定復(fù)仇。影片中,已決定和布里塞伊斯過上普通人生活的阿基琉斯最終不再與命運抗爭,正如他的母親所說,他出征特洛伊是一條不歸路。帕特羅克洛斯還托夢阿基琉斯要與阿基琉斯的骨灰裝入同一只金甕,阿基琉斯隨后選址為自己和帕特羅克洛斯建了一座高大的墳冢。(《伊》:91-92,126-127)關(guān)于同性伴侶一說證據(jù)確鑿。古希臘悲劇的魅力與悲壯就在于神話中沒有輪回與來世的觀念,人死了就必須要進入哀地斯(Aides),不管你生前多么偉大風光,死后都只是哀地斯中的影像而已。所謂古希臘悲劇,并不是要表現(xiàn)所有人都失去生命的“悲”,而是要表達命運的嚴肅,生命只有一次,你選擇如何對待。
彼得森在《伊利亞特》之外演繹了木馬屠城和阿基琉斯之死,使得《伊利亞特》完整起來。主要角色的生命都在《特洛伊》結(jié)束了,阿伽門農(nóng)死了,墨奈勞斯死了,普里阿摩斯死了,“金蘋果”罪魁帕里斯卻還活著享受與海倫的愛情,奧德修斯在講述阿基琉斯與赫克托耳的故事,卻不知道自己就是下一個主角,而他歷盡艱辛要回歸的正是自己的家、妻子和兒子。彼得森似乎在向我們昭示,除了愛,其他所謂權(quán)利、顏面、責任、偉大都是虛空的。人都是會死的,哪怕命線再長。時隔十年,這部影片依然經(jīng)典。正如影片最后奧德修斯旁白所說的:“Men rise and fall like the winter wheat,but these names will never die.(人的盛衰榮辱像冬麥一樣無常,但是這些名字不朽。)”
注釋:
① 文中涉及的希臘神話中的人物譯名均按照陳中梅譯注2000版譯林出版社《伊利亞特》的譯法,以下注釋中簡稱《伊》。
[參考文獻]
[1] Burgess Jonathan S.The Death and Afterlife of Achilles[M].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9:43.
[2] [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M].郭斌和,張竹明,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2:91.
[3] [法]皮埃爾·維達爾-納杰.荷馬的世界[M].王瑩,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54.
[4] [古希臘]荷馬.伊利亞特[M].陳中梅,譯注.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431。
[作者簡介] 魏媛媛(1981—),女,山東淄博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外國文學系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2012級在讀博士研究生,新疆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西方古典文學、文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