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安東 胡海瑛
摘要:中外文互譯涉及社會文化、習俗等領域時,多見譯不達全意,甚或不可譯現(xiàn)象。而互譯之目的,不外乎在于將不可譯變通為盡可能最大限度地譯出原文,以實現(xiàn)原文作者力圖達到的語境效果。基于此,結(jié)合日語諺語翻譯實踐中的相關經(jīng)驗就其不可譯性進行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日語諺語;不可譯性;語境
中圖分類號:H36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4)04-0165-02
由于日漢兩種語言分屬不同的語系,存在著本質(zhì)特征差異,而日漢民族又有其各自獨特的文化。語言和文化的雙重障礙導致可譯性限度的存在。本文將結(jié)合日語諺語翻譯實踐中的相關經(jīng)驗,就其不可譯性進行初步的探討。筆者認為,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前提下,譯者可以盡量實現(xiàn)原文作者力圖實現(xiàn)的語境效果[1~2],可以逾越語言和文化的障礙,將不可譯變通為可譯,可以有效地提高譯文質(zhì)量,促進跨文化交流。
雖然中日兩國都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語言文字都屬于漢字圈,日漢翻譯可能看起來簡單。但是,正是日漢這兩種語言結(jié)構(gòu)的特殊性和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導致其可譯性限度是客觀存在的。以我們熟悉的諺語為例,諺語濃縮了社會、文化、理念等等諸多的人文要素,又具有因時間、場合、事因、使用者等的不同而各異的特征。但是由于中日兩國歷史背景、文化背景等存在差異,以及很多中日語言習慣和日文漢字的使用等原因,事實上中日兩國諺語之間既有相似性,又有較大差異,導致諺語的翻譯比其他文體更難。有時為了更好地復現(xiàn)原文的藝術內(nèi)容,經(jīng)常顧及不到作者的思想內(nèi)容和原作的語言環(huán)境,使翻譯工作者頗感困惑。另外,由于中日兩種語言的淵源關系,兩者間有著許多互補性和易互換性的語言現(xiàn)象的存在。這種過于親密的互借互補因素的存在,給它們之間的互譯工作帶來了不同于其他兩種語言互譯時會遇到的困難。
讓我們著重討論一下日語諺語中譯的不可譯性現(xiàn)象。
諺語的表象和內(nèi)涵的豐富性和成熟性,是任何一個完整語言都可見到的。這充分體現(xiàn)出該語言的文化以及社會的沉淀及其在人際交流中的存在意義。而通觀日語語言構(gòu)成,除去依其固有的語言表達方式形成的成語之外,更有大量的諺語是借自或譯自漢語成語的。一般出自古文獻,典(掌)故及傳說,尤以源自中國的古文獻者居多。觀其語言形態(tài),亦顯漢語詞匯這一特征。形成于市井性語言表述,源自本民族獨特的生活經(jīng)驗與觀察。日語諺語呈現(xiàn)日語構(gòu)成的這一特征,使得其中有一部分諺語在語言構(gòu)成上尤其呈現(xiàn)純民族性成分,其形態(tài)呈較強的獨特性及不易互通性。而這些諺語恰恰又是日本民族、日本語言中經(jīng)年而成的,又是其國人喜用的。因此,這些正是日漢互譯者在翻譯實踐中無以逃避,又恰恰是極多遇到的難點所在。
如:日文:団栗の背比べ[3]
譯成中文:半斤八兩
日文:猿も木から落ちる
譯成中文: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顯而易見,此等譯法,雖然達成了用A語言表述B語言的語意,也轉(zhuǎn)述出了原語的語義,但所謂語境及原語的本來意義,在此是無以表達出來的。
而另外一部分日語諺語中純民族性的成分,更是無法用中文譯出的。
如: 日文:朝飯にかけ汁は親不孝
這是無法譯成中文的。一碗白飯、一碗醬湯式的早飯,似乎不異于同以米飯為主食的部分中國人的生活習性,但這又怎與“不孝”相聯(lián)?原來,在日本人看來,這種吃法,是因為兒輩睡懶覺,沒有時間,就將湯倒入飯中吃下,實為不孝。反之,如在中國,是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為人子者須得傳宗接代方為孝。兩者相去甚遠。
又如:
日文:弘法にも筆の誤り
在日本,弘法是(書法的)“筆圣”。言筆圣出筆誤,自然是一個好警句,但弘法乃何許人也?國人難知,所以這個也屬于譯不成中文之類的。
再看:
日文:帯に短し襷に長し
一塊絲(布)料,用來做和服腰帶太短,用來做(勾起上衣袖的)扎帶又過長。意思就是“高不成低不就”。反觀中文,因為沒有這個“襻(たすき)”的可對譯詞,無可譯。
試著對以上例句做個分析,日文是從觀察橡子(團栗)大小出發(fā),言其無“比肩”之必要;漢語成語的“半斤八兩”,因舊制十六兩為一斤,八兩自為半斤。中文講智者有失時,日文稱猴子會從樹上失手掉下。凡此種種,先學們或有轉(zhuǎn)意譯之,或有加注解譯之,或干脆以表近義之中文成語譯之??梢钥闯?,譯文無充分再現(xiàn)原語之意境。此問題自遠未解決,也許今后仍無法解決,是典型的不可譯型的例句。從根本上講,就像以上例句中存在著的不可譯成分一樣,許多的日語諺語中有一個顯見的不可譯部分的存在。而且,因諺語自身豐富的內(nèi)涵,其不可譯性更顯強硬,是翻譯作業(yè)時難以逾越的一大障礙。純民族性的價值觀的形成、對事物的觀察與判斷及思維過程,是一個民族獨有、固有的和特有的。這在言語表述上,就造成了一個客觀事實:可以解釋,或以類似事物喻比,卻無以轉(zhuǎn)述或譯出。統(tǒng)而言之,我們認識到:作為一個民族智慧、經(jīng)驗并由此升華為文化和理念濃縮而成的語言形式——諺語,在中日文之間有可以進行許多簡單的可互譯部分的存在;也有極難然可互通的互譯部分的存在;更有無以互譯的部分的存在。
所以,我們看到,在這種情況下,一般需要借助翻譯的變通方法去完成。通過增補、添加才能使譯文更加準確流暢,符合本國語言習慣和人們的審美觀。進行日漢諺語互譯,重點應弄清它們在互譯過程中顯現(xiàn)出的難譯性和不可譯性的問題,并尋找出最理想和有效的原則和方法??梢钥隙ǖ卣f,從意境上看,此類諺語在兩種語言的表述上是大相徑庭的。然而只要熟知其原文的原意,也不是不可以譯出的。究其理由,不外乎是各自的生活形態(tài),各自的觀察事物的視點,在語言形式表達上產(chǎn)生了差異。但只要B語言譯出了A語言可再現(xiàn)的語義, A語言特有的內(nèi)涵也是可譯的。
還有一種解決的辦法,是否可以考慮用更直接表述的方式譯出(即:硬譯)。endprint
先看例子。如:
中文: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日文試譯:知恵者でも千に一つの考え損ないがあるのだろう
日文:猿も木から落ちる
中文試譯:猿子也會從樹上掉下來
可以認為,以上的互譯句式,雖有異于原語,但較直接地搬用過來,因其轉(zhuǎn)述的內(nèi)容,也是可以為閱讀者(聽者)接受的,只是失去了那份獨有的民族性。從翻譯目標的盡可能達成原意充分再現(xiàn)意義上講,此類翻譯方法,仍未能充分地表現(xiàn)原語的意境美和語形美,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傊?,與翻譯工作要遵循的諸原則一致,諺語的翻譯也以盡可能地貼近原文固有內(nèi)涵為好。此外,中國人和日本人因文化教養(yǎng)各異,翻譯時以直譯為好,還是以意譯為佳,這也是個技巧問題。只要不破壞翻譯須達意的大原則。意譯時,既接近原語表達,又忠實譯出原義,更可不失其語言表述的特有風格,且可溝通,應當是最理想的結(jié)果。
翻譯是一種跨語言和跨文化的交際活動[4],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導致可譯性限度的存在, 絕對的可譯是不存在的,百分之百忠實,只是一種夢想。因此,在原文內(nèi)容與形式不能兼顧的情況下,譯者應不拘泥于原文的表達形式,避免死譯、硬譯,而應進行靈活的變通,理解和把握語言深層所蘊涵的意義,并將其動態(tài)地移植到譯文之中,真正實現(xiàn)原文作者的交際意圖,滿足譯文讀者的期望。
參考文獻:
[1]Wilson D.,Sperber D. Inference and Implicature, Blackwell, Oxford,1986.
[2]Gutt E.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and Context[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臼田甚五郎(監(jiān)修).ことわざ辭典[K].東京:日東書院,1989.
[4]趙彥春.關聯(lián)理論與翻譯的本質(zhì)[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5):117-121.
Abstract:Chineseforeign texts concerned with social culture and customs are often translated improperly and sometimes are even untranslatable. The objective of translation is to alter the untranslatable texts to restore their original meaning and achieve the context effect the authors desire to present. Therefore,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relevant translation experience of Japanese proverbs, primarily discusses the untranslatability.
Key words:Japanese proverbs; untranslatability; context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