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阿梅 HUANG A-mei
(南京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南京 211188)
(Nanjing Communicatio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jing 211188,China)
1915年5月7日,袁世凱與日本國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國民激憤,顧炎武先生的“振興中華,匹夫有責”是當時無數青年的志向,一個“責”字讓無數青年為之奮斗流血,不惜犧牲生命;一個“責”字挽救了危難的中華民族。而在之后更漫長的道路上,無數革命先烈為救國興國,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不計較個人得失,以強烈的社會責任心挽救危難,使中國走上了繁榮昌盛的道路。
回頭看看先烈們無私的奉獻,再看看許多大學生為爭取留在大城市大單位絞盡腦汁、為上百元差距的實習工資無聲跳槽的時候,我們倍感慚愧,因為這不僅僅是一點自私,更是社會責任感的嚴重缺失。梁啟超先生在《少年中國說》中對青年的社會責任是這樣描述的: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因此青年一代,尤其大學生是任重而道遠的。
然而在當今校園,相關大學生就業(yè)的調查數據顯示,在個人價值取向追求方面:利己主義的占17.8%,為國家作貢獻的占6.6%,拜金主義的占21.6%,客觀為別人主觀為自己的占39.4%,不知道的14.6%;擇業(yè)方向方面,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占6.7%,有利于個人發(fā)展占59.4%,服從國家需要兼顧個人發(fā)展占33.9%。這組數據很好得詮釋了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現狀,也浮現了大學生就業(yè)難的一個本質因素:缺乏社會認同感,從近兩年學院的就業(yè)情況看,蘇北地區(qū)、省外單位提供了占總數近一半的崗位數,而最終在這些單位就業(yè)的學生占了僅僅20%左右;不難看出目前引導學生正確的擇業(yè)觀、喚起學生的社會責任心是當務之急。
1.1 家庭教育的忽視和偏差 許多人把教育的責任歸于學校,更有多數家長認為他們只要為孩子提供物質保障就是進到了父母的責任,殊不知,正是這種觀念讓學生缺失了起碼的對家庭、父母的應負的責任。
某學院12級某學生整日沉迷網絡,班主任輔導員輪流找其談話不下十幾次,期間一直與家長保持聯系希望共同教育,但該生曠課依舊;期間家長曾到校為退學處分求情,見班主任后,淚流滿面,甚至忍不住下跪,該學生也親眼目睹了這個心酸的場面,然而正常上課沒兩天又故態(tài)重萌,最后以勒令退學告終。在這樣一個并不富裕的家庭,省吃儉用供唯一的兒子上到大學卻以退學告終的結果無疑給了父母沉重的打擊,給這個日子緊巴巴的家庭雪上加霜。而在整個過程中甚至沒有看到這個學生對父母應有的歉疚。
12級另一學生在找實習單位過程中,一直是父親在與我們聯系,強調一定要在鎮(zhèn)江老家找單位,單位待遇要如何、工種要如何,后學校聯系到鎮(zhèn)江一家施工單位,該學生前往面試,單位問:是否愿意長期留下來?答:不一定。一句話葬送了一個難得的機會。繼續(xù)尋找,條件不變,直到班級同學都落實了單位,他還在尋覓中。責任教育的偏差在第二個案例中體現無遺,舍不得孩子遠離老家吃苦,希望為孩子就業(yè)鋪平道路是我們許多家長的心愿,但恰恰是這種心愿阻礙了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成。
1.2 學校德育教育的理念 學生走出校園,踏上工作崗位后,一旦碰到一點挫折,不是在自己身上尋找、分析原因,而是過分譴責社會,把問題歸結于社會不公平、不公正、機會不均等。形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除家庭影響外,學校的教育環(huán)境影響更是不容忽視,這里所提的教育環(huán)境,涵蓋較廣,不僅指德育課程、班主任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要的是一個利于培養(yǎng)學生責任心的氛圍和相應體制。
如學生繳納學費、日常曠課、夜不歸宿等行為,作為班主任和輔導員確實有提醒教育的義務,但如果這種提醒教育沒有限度,那在無形中已經削減了學生的責任心。因為他們覺得只要不是大錯,犯小錯總有老師提醒,再不行還有父母求情處理后果,而他們自己則不用擔心和承擔。
因此,出現學生對老師不尊重,絲毫不覺得遲到、課堂發(fā)短信接手機有什么不妥,他們已經習慣于從父母哪里索取生活費,從老師那里索取知識,遇到難題自有父母和老師代為解決,只享受權利而很少履行義務。
1.3 用人單位的負面影響 學生剛進入單位時,滿腔熱血,充滿了理想報負,大多數學生在工作崗位上有著吃苦耐勞的精神和謙虛好學的態(tài)度。許多單位根據學生的工作能力和態(tài)度給予相應報酬,鼓勵有能力、負責肯干的學生。但同時也存在為數不少的單位,或以人脈關系為重,或以年齡資歷排字論輩,無視學生的辛勤付出,一律以“年輕人干什么都是應該的”定論,當然上述事例我們可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告訴學生,但我們不能不說,這類現象嚴重打擊了剛畢業(yè)學生的工作積極性:他們原本在學校接收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觀念被無情地打破,干多干少沒有分別。于是又在無形中,學生剛進入社會時才建立的不穩(wěn)定的社會責任感被逐漸侵蝕。
1.4 其他方面的影響 ①大學生與社會直接溝通的機會少:隨著高校建設日趨國際化,軟硬件設施日臻完善,學生的日常生活、休閑娛樂在學校都能得到滿足,對校外社會的依賴程度大大降低。②“亞文化”在校園里大行其道:在外來文化和網絡文化在校園里日益盛行的形勢下,其中有一些宣揚極端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的文學、影視作品對學生影響甚深。
2.1 家庭給予健康的責任感引導 家庭對于孩子學生責任感的培養(yǎng)有著及其重要的潛移默化的作用,首先父母的言行舉止是孩子最初的榜樣;其次父母與子女良好的溝通也是必要的,這樣,諸如“舍己為人”、“助人為樂”、“尊敬師長”等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文化才能很好地被傳承;再次,父母應摒棄“包辦”的做法,讓孩子獨立完成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并承擔相應的結果;最后,在物欲橫流的社會,“金錢至上”的觀念不僅不能灌輸,更要教會孩子世界上有許多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
2.2 學校切實注重德育教育 黑格爾認為:道德就是關系、要求和應當,應當就是人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在一定意義上,道德就是自覺履行責任,每一個在道德上有價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擔。因此,責任感教育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就是道德教育。
2.2.1 共建德育網絡 在以衡量專業(yè)知識為主的傳統(tǒng)教育觀根深蒂固的影響下,很多家長和老師關心的是學生的成績,只要成績好,其他就被忽略了。事實上,不僅是德育課老師和學生工作老師承擔了學生的德育教育,任何一位在校工作老師都有這個義務。試想如果全體老師都能加入到學生德育教育的隊伍中來,每人都做一點,滴水成河。
我們經常聽已經工作的學生談論其學生生涯中影響最重要的老師,對這些老師的思念之情不在于教給他們哪些具體知識,而是教給了他們對人生的理解和追求,教給他們如何做人、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當然,我們不是要從完美的角度要求,而是學生實際出發(fā),針對各人特點,作出切實可行的目的教育,將德育日常化、生活化。
2.2.2 建立“學校責任感評價體系”如同發(fā)達社會建立的信用制度一樣,我們未嘗不可建立起一個“學校責任感評價體系”,從學生日常行為出發(fā),定制出可紀錄性條款:如遲到、曠課、夜不歸宿、未按時繳納學費等行為,紀錄在案,作為學生畢業(yè)時單位推薦、評價性材料的依據。讓學生深切體會作為年滿十八周歲的成年人,首先做到自己對自己負責,行為對應相應結果。
2.2.3 創(chuàng)造接觸社會的機會 學生只有在社會實踐中才能最好地承擔社會責任,只有在承擔責任的實踐中體驗到付出后的愉悅,才能形成社會責任感。因此,學校應通過各種渠道給學生多方面創(chuàng)造社會實踐、社會義工的活動,鼓勵學生通過正規(guī)渠道參加志愿者愛心活動,通過對社會的多方面接觸使學生了解社會、同時作為青年一代應負的社會責任。
2.2.4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媒體素養(yǎng) 教會學生正確認識電視媒介、網絡、書籍雜志等的性質和功能,提高對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學會有選擇性地吸收,有效地利用它們來為個人健康成長服務
2.3 用人單位堅持德才兼?zhèn)涞脑瓌t 用人單位能堅持德才兼?zhèn)涞挠萌嗽瓌t,摒棄一些社會不良之風,建立以責任和實際能力為準則的用人機制和人才選拔機制。同時,對新進單位學生給予應有的尊重的關懷,將大大激勵學生的工作積極性和社會責任感。
本系06屆某畢業(yè)生在南京某單位檢測部門工作,工作第一年過生日那天,辦公室工作人員給他打電話,祝他生日快樂并送來蛋糕,對于新參加工作不久的他不僅是感動更是體會到一種尊重,從此在自己的崗位上更加努力以回報單位。
社會科學的用人機制無疑對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具有強大的引導作用,也為大學生的責任教育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我們要通過多種渠道和采用各種方式,加強與用人單位的聯系溝通,努力推進全社會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良好風氣的深入,使學生在家庭、學校的德育教育之后,進入具有這樣氛圍的用人單位,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自己的貢獻。
[1]苗春霞.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淡化原因及對策分析[J].科技信息.
[2]黃學萍.淺談大學生就業(yè)過程中社會責任感的缺失與培養(yǎng)[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
[3]胡其利.大學生個人意識與社會責任的沖突及分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
[4]牙韓高.以責任教育提升大學生思想素質[J].廣西大學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