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
趙無極:自我認同的升華
出身總是對人的一生有著某種決定性的影響,趙無極名門世家的出身以及來自祖上傳統(tǒng)文化的積淀造就了他人生的隨和、開朗和自信。而這些因素注定左右著他人生的成長軌跡和他的畫作風格,并且將在長達90多年的歲月里一直環(huán)繞在他身邊。
作為同班同學,數十年后朱德群談起他與趙無極的區(qū)別時說:趙無極上課并不專心,而我則是老老實實地學習國畫。朱德群這句頗具調侃意味的話語實際上從一個側面道出了他們二人對待藝術的不同——一個是學藝術,一個是玩藝術。而這種不同也深深地浸潤進了他們的畫作,并最終造就了他們不同的風格。
對于任由興趣自由發(fā)展的銀行家公子來說,趙無極從14歲考進杭州藝專開始,就卯足了勁要去學習西畫。而對于傳統(tǒng)書畫,他早已耳濡目染,甚至有了些叛逆情緒。因此,當趙無極一開始踏上巴黎,他就完全將自己交給了這座浪漫的城市。
人在一個完全不同的環(huán)境中尋求自我認同的過程是痛苦的。趙無極帶著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去法國,卻又一變再變,不斷自我否定,試圖消解自己的出處。這種矛盾與痛苦更是可想而知的。正是克利那種拋開具象,描繪感受和營造空間的抽象表達方式暗合了趙無極迫切需要擺脫現(xiàn)狀,擺脫法則的束縛,去創(chuàng)造自我的需求。而他的無拘無束,開朗好動的性格又將其發(fā)揮到極致,因為這種風格事實上與中國傳統(tǒng)書畫的形而上的抽象精神幾無二致?!斑@是我繪畫一個階段的結束,或更正確的說,是一個不可逆轉的新階段的開始”,趙無極說。
《抽象》是趙無極創(chuàng)作于1958年的代表性力作,曾代表他參加了“巴黎畫派”的大展。在這幅透著墨黑、大地紅褐與藍紫的偌大畫布上,濃烈的黑色線條向外擴散,不知名的文字符碼互相衍生,跳躍、碰撞,空間膨脹又收縮,畫布中心,濃稠的紅色穿透黑暗的陰霾,與神秘的白色光線和黑墨激烈地交鋒……“畫家已經走通光線、色彩和物質之道,手執(zhí)其中的奧秘回來。這并不是簡單的回歸,畫家的眼界從此向我們展示從形相本身之內而來的形狀世界。”法國前總理多米尼克·德·維爾潘這樣稱贊趙無極的作品。
風格即人。與朱德群外靜而內動,矛盾激烈的個性不同,趙無極瀟灑不羈的性格讓他的作品如同他的名字一樣彰顯著神秘抽象的東方神韻。因此,就作品本身而言,或許中國人更容易接受趙無極的縹緲與虛幻。
市場:醞釀積淀 坐享其成
相較于朱德群來說,國內藏家對于趙無極本人及其畫作的認知顯然要早得多。解放后趙無極曾多次回到國內,探親和訪友,并且早在1983年,趙無極就在旅法35年后回國內在中國美術館和浙江美術學院(前身為其母校)分別舉辦了他的畫展。與朱德群一樣,趙無極的市場首先在港臺拍賣場中被確立,在他們的帶動下,1997年中國嘉德首次推出了趙無極畫作拍賣,也是這個時期,中國收藏界才開始接受“抽象藝術”。2006年至2008年之間,伴隨著中國藝術品交易的日漸升溫,趙無極的作品數量和市場價格也持續(xù)上揚。2006年,趙無極作品上拍68件,成交率為93%,連續(xù)三年成交率保持著90%以上的高水準;2007 年,趙無極作品的成交價格繼續(xù)上升,但幅度有所減緩。北京保利春拍中趙無極的一幅名為《19.05.59》的抽象畫拍出了176萬元,這也是趙無極的畫作成交價首次在內地越過100萬元大關。同年北京翰海春拍的一幅趙無極《16.4.1962》更是拍出了332萬元的高價。這些都標志著趙無極在內地拍場中漸入佳境。
2008年,受全球金融海嘯影響,全球藝術品市場驟然遇冷,趙無極也受到沖擊,但其成交價卻和2007年基本持平。2009年至2013年,經歷全球金融危機,中國藝術品市場卻一枝獨秀,短暫調整后再度暴漲。趙無極的作品在這一輪中表現(xiàn)仍然強勁。2011年,其作品總成交額達到1.196億美元,超過1000萬港元的作品有21件,作品成交均價接近100萬美元,比2010年增加了43.96%。作品上拍量也是歷年最高,達120件,成交率94%。在2011年北京保利秋拍中,趙無極的一幅《無題》拍出了1955萬元的天價;而在香港蘇富比秋拍中,《10.1.68》在以6898萬港元落槌。
2012年和2013年趙無極的作品價格持續(xù)上漲,特別是2013年趙無極辭世后,作品價格再度上漲,在蘇富比北京的拍賣中,其作于1958年的《抽象》以8968萬元創(chuàng)出新記錄。但是在拍場中一個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是,趙無極的作品似乎成為了多支機構投資資金炒作的一個目標。趙無極作為西方最杰出的華裔抽象畫大師,隨著人們對他的認可其作品依然還有升值空間。不過近一段時間,趙無極作品的價格應該會進入一個調整期。
朱德群:個性與追求的碰撞
2014年3月26日,享年93歲的一代藝術大師朱德群在巴黎去世。作為200年來法蘭西藝術院的第一個華人院士,朱德群在東西方美術史中都注定會留下光彩奪目的一筆。朱德群的偉大不僅在于其融匯中西,打通了抽象與具象的界限;更在于他畢生追求自由,以中國傳統(tǒng)書畫之精神表現(xiàn)西方抽象油畫之靈魂。
吳冠中曾說:“朱德群畫面的主要構成因素是‘動,每幅畫都是運動的和聲,作者將他運動的節(jié)奏之美統(tǒng)一在和諧的色調之中,讓人隔著水晶看狂舞而聽不到一點噪音,粗獷的力融于寧靜的美?!笔聦嵣希@種“動”源于畫家內心的激情,是一種與生俱來的不安于現(xiàn)狀、渴求自由的天性。朱德群也曾回憶少年時代:小時候,被家長要求要臨摹楷書,但自己偏偏就缺乏那股子耐性去端坐桌旁一筆一畫。后來偷偷在父親的書房內找到了王羲之的行草書帖子,由此才瘋狂地迷戀上了書法,并且伴隨終身。
朱德群的回憶向人們透露出了他尚在童年就已經顯露出的豪放不羈的天性,這種天性使得他在以后的繪畫歲月里,一次次地打破常規(guī),向自我、向世俗挑戰(zhàn),而這種天性也最終造就了他獨一無二的畫風。
然而人總是矛盾和復雜的,雖然朱德群的天性引導著他去一步步走向巴黎、走向印象派、走向斯塔爾,但是在他的靈魂深處對中國傳統(tǒng)筆墨點畫意趣的眷戀卻也與日俱增,于是人們看到他在完全摒棄具象繪畫的同時,也在有意無意地增加著中國書畫筆墨的顧盼。
2005年,朱德群創(chuàng)作于上世紀60年代的《奧瀛》油彩布畫在臺灣羅芙奧拍賣有限公司拍出了533.25萬港元的高價。該畫在其繪畫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1960年曾被巴黎夏邦提耶畫廊挑選出來,被作為遠東地區(qū)藝術家的代表,和其他100余位國際抽象畫家以“巴黎畫派”的主題在當年初秋共同展出。當時在巴黎引起巨大轟動,而朱德群本人也因《奧瀛》而成為“新巴黎畫派”的成員之一。在作品中,朱德群以藍色為主調,其上點綴鋪陳著大塊大塊相互疊加錯落交叉的黑色線條。遠遠看去就如同一幅被筆墨反復涂抹的藍色宣紙。而法國的藝評家皮耶·卡班在看到這幅畫作時卻又感受到了另一番景象:“深藍、赤紅、海綠、赭色,夜的鳴響隨翻騰的節(jié)奏穿透云霧……”
朱德群法國家中的擺設幾乎多為東方風格,屋中掛滿了書法和水墨畫。他的夫人董景昭說:“他生活很簡單,很嚴肅,也很單純,也不善于交際,不喜歡出去,喜歡安安靜靜地在家?!币粋€內心狂野和不安的人,卻將這一切隱藏在平靜如水的生活中,這就是朱德群。同樣,這也是他作品的風格。因此,朱德群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出某種刻意,這種刻意是一種天性與人性的糾結與爭斗的結果。朱德群曾表示,中國文化在滋潤著他,他一直追求將西方的色彩與抽象藝術中的自由形態(tài)結合成陰陽和合之體,尋找東西方藝術的一種最佳結合點。
市場:人畫俱老 已入佳境
在《2014雅昌·胡潤藝術榜》最貴藝術家榜單中,朱德群憑借2013年拍場中2.83億元的總成交額獲得亞軍。而這也是1997年朱德群的畫作開始進入內地拍賣場中以來最為出色的表現(xiàn)。
相對于港臺以及國際市場上對于朱德群抽象油畫的追捧與認同來說,內地市場對于朱德群的了解才剛剛開始。據統(tǒng)計,從1994年至今,朱德群的油畫在中國嘉德一共上拍了21件。相比中國嘉德,其他國內一線拍賣公司對于朱德群的認知與開發(fā)就更晚一步。一些拍賣勁旅在2004年后也相繼推出朱德群作品,不過它們的表現(xiàn)并不像近現(xiàn)代畫家那樣火爆。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印證了朱德群的藝術還需進一步推廣和認知。
2006年北京保利春秋兩季拍賣各推出了一幅朱德群力作,最終分別以110萬元和93.5萬元成交,這也創(chuàng)下了朱德群畫作的內地新記錄。然而從2007年起,似乎行情又急轉直下,從2007年至2010年間,朱德群的作品幾乎沒怎么在拍場中出現(xiàn)。
此后的朱德群市場雖然拍品數量大幅增加,而且不時有高價拍品現(xiàn)身,但總的來說不溫不火。事實上,縱觀拍場,朱德群在藝術探索上的三個時間段是比較重要的,也是藏家們對其作品最認可的年份。這三個階段分別是繪畫開始由具象向抽象風格轉變、加入東方書畫因素、建立了自身獨特的藝術語言和圖像風格階段。此外,那些拍出天價而且對整體市場價格具有帶動作用的作品,無一不屬于精品范疇。不過總的說來,朱德群在藝術風格上的創(chuàng)造已幾近完滿。經過長期的沉淀,市場上其作品數量早已呈現(xiàn)穩(wěn)定的狀態(tài),其作品的流通規(guī)模和換手速度上較之前均不會產生大的變化。
今年3月26日,朱德群仙逝,這或許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市場有所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也將助推人們對這位藝術大師藝術價值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