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旭
編者按
沉醉、感悟于中國古代玉雕精蘊,不免對當代玉雕產生了太多憧憬。從落寞到繁榮,從低調到張揚,中國當代玉雕用難以想像的速度走到了今天。當代玉雕有著怎樣獨特的審美意蘊?什么樣的作品才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需要的?當代玉雕的核心價值究竟在哪兒?那我們不妨來聽聽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yè)協(xié)會玉石分會秘書長奧巖是怎么解讀這些問題的。
當代玉雕行業(yè)在近十多年的時間里得到了快速發(fā)展,玉雕市場越來越興旺,可以說,這十多年是中國近百年來玉雕行業(yè)發(fā)展最好的階段。這種快速的成長是驚人的,感覺就像此前一百年玉雕行業(yè)應有的發(fā)展于這段時期被集中兌現(xiàn)了,同時,也讓人擔心是不是行業(yè)未來的成長也會在這段時期里被透支。不可否認的是,當代玉雕行業(yè)經過前十幾年的飛速發(fā)展已經進入到了一個調整期,無論是創(chuàng)作者還是收藏者,對當代玉雕的理解已經到了應該轉變和深入的階段。
與古相較 可知不足
常常會有人拿當代那些雕工精美的玉雕作品與乾隆時期的玉雕作品相比,然而,從某種程度而言,這種比較是不對等的。雖然當今治玉工具的改良、工藝的進步和生產效率的提高,讓當代玉雕在技術與工藝方面具有了超越前代的基礎,但是,與古相較并不僅僅是簡單的工藝問題,而應該是在一個時期中對玉文化的綜合比較。
宏觀來看,乾隆時期最為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對玉文化的全新領悟,以及由此帶來的對玉文化認知的推動和推廣作用。乾隆盛世基本上開拓了中國玉雕歷史新的篇章,在這個篇章里,玉雕作品已不只是為皇家服務的禮器、祭器,也不僅僅是民間的手工藝制品,而是逐步成為了藝術品。乾隆時期的治玉理念、工藝技法、賞玉文化等諸多方面的體系化建設,賦予了玉雕一個文化層面的、完整而健全的系統(tǒng)。
如今,我們也看到很多相關人士都在極力倡導、挖掘玉文化的內涵,這是一個好現(xiàn)象。但我們也要看到,我們還并沒有一個健全的玉文化體系,也沒有將玉文化在認知、審美等方面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甚至有時候,我們的認識還比較膚淺,仍然只是拿著商品時代的特征生硬地去靠近玉文化。從對玉文化的認知和理解這一角度來看,當代玉雕行業(yè)還沒有達到乾隆時期的盛況。
繼承主脈 提倡創(chuàng)新
經歷了高速的發(fā)展,目前全國玉雕市場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生產過剩的現(xiàn)象。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過剩的玉雕生產總量中,那些工藝差的、藝術價值不高的玉雕作品占了絕大部分。我們一邊在為當代玉雕中那些工精藝美的作品不斷問世而贊嘆叫好的同時,另一邊也會為當代玉雕中那些泛濫、草率之作而感到唏噓。
中國的玉雕工藝本就是一種傳統(tǒng)的工藝門類,現(xiàn)在運用的玉雕語言幾乎都來自于對傳統(tǒng)的繼承,這種繼承是當代玉雕的主脈。而在傳承的同時,那些具有時代特色的創(chuàng)新之作才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需要的。
近幾年,我看過一些純雕塑派的藝術家所作的玉雕作品,讓人耳目一新。但我認為那并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玉雕,雕塑技法雖然很好,但并沒能與玉的內涵特質融合,只不過是將雕塑中的泥土換成了玉的材質。玉雕工藝有一整套傳統(tǒng)的技法和嚴格的規(guī)定,在意韻上,玉雕是寫實與寫意的結合。比如一件作品中有竹子和云彩的形狀,但也通常是以寫意的方式體現(xiàn),帶有意境的渲染,不需要刻意解釋,這是玉雕的語言。
當代玉雕的創(chuàng)新可以體現(xiàn)在許多方面。比如我們常常會看到一類玉件,拿不準是叫玉牌好呢,還是叫把玩件好?因為傳統(tǒng)的玉牌是方的,有花頭、有邊框、有詩文。但我們現(xiàn)在的這類作品可以沒有固定的形式,甚至可以是隨形的,正反兩方面都是圖案,沒有詩文。與傳統(tǒng)的玉牌或是把玩件相比,這種變化就是一種突破。再比如玉雕山子,清代的玉山子多是一個畫面景致的立體再現(xiàn),山水、人物、亭臺、樓閣等等。而當代的玉雕山子作品,在題材選擇和工藝形式上又有了很大拓展,設計上或者更夸張了,或者更寫意了,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傳統(tǒng)的山水景致,而是給觀者帶來了更多層次的審美趣味。這也是一種創(chuàng)新。
在繼承的主脈中不斷融入符合時代需求的創(chuàng)新是必然的,當代玉雕一定要有一個時代的風格面貌,不能一味地去照搬老樣子。當然,從當代眾多玉雕精品力作中我們可以有一個明顯的感受,那就是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玉雕從業(yè)者開始認識并深刻體會到,思想意識的創(chuàng)新、工藝技法的創(chuàng)新和作品本身的創(chuàng)新是多么重要。
藝術價值 重于工料
賞析玉雕作品,如果是古代的玉件,我們通常要從四個方面去考量其價值——歷史、材料、工藝、藝術性;而若是當代作品,則主要考量后三個方面的因素。只注重材料而不注重工藝,或注重了工藝而忽視了作品整體的藝術性,都會讓一件作品的價值大打折扣。
隨著這么多年來的發(fā)展與提升,玉雕作品更應注重的是藝術價值的含量。
從最早單一地看重一塊原石,到后來一個階段,人們認為作品的工藝越繁復越好,再到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玉雕作品的藝術性要勝于原料和工藝。工藝技法是玉雕師必備的能力,這是評價一個玉雕師水平高低最基礎的標準,也是能更好地表現(xiàn)藝術家風格、個性的一種必要技能條件。如果這個功夫不過關,即使再好的料、再好的創(chuàng)意設計,也很難作出藝術性很高的作品。
當然,工藝只是評定作品價值的一個方面。有些作品可能僅需要一兩種簡單的工藝就能打造出很好的意境,反而有些工藝繁復甚至不惜滿篇做工的作品未必會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一味注重工藝,作品就會帶上“匠氣”,它可能會是一件很好的玉雕工藝品,但卻不是一件藝術品。
只有將工藝與藝術完美結合,才能帶來真正出色的作品。比如以古紋飾見長的吳金星的作品《尊》,工藝并不是很繁復,而更注重作品整體的表現(xiàn)力?;谶@件作品的石料里面基本是黑色的,只有外面厚厚的一層皮可以用來創(chuàng)作,因此他把這層皮通過非常合理的紋飾設計表現(xiàn)出來,藝術家通過合理的工藝更好地體現(xiàn)了其自身的創(chuàng)作風格。
可以肯定的是,當代玉雕在工藝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更為重要的地方——對于整個玉雕行業(yè)體系的建設、對于玉雕審美文化的提高,我們做得還不夠。只有這些方面健全了,當代玉雕的發(fā)展才能步入良性軌道,才能造就出更多可以載入史冊的精彩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