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鐵路管理局局長、臺灣軌道工程學會理事長_周永暉 鐵路改建工程局主任、臺灣軌道工程學會秘書長_溫代欣代科長_王雅南 技術員_何政道
臺灣鐵路車站建設運動
臺灣鐵路管理局局長、臺灣軌道工程學會理事長_周永暉 鐵路改建工程局主任、臺灣軌道工程學會秘書長_溫代欣代科長_王雅南 技術員_何政道
臺灣在近年來的車站建設規(guī)劃,著重在與當地文化特色與情感的連結,在規(guī)劃初期,即透過地區(qū)性的論壇與說明會,搜集民眾意見與各項信息。再經過更嚴謹的建筑師遴選與設計理念的溝通,建造人文、藝術與美學兼具的車站;同時導入TOD概念,一并提升車站周邊生活環(huán)境質量。
鐵路車站為旅客進出及貨物裝卸之場所,其位址不僅關系鐵路本身之營運,同時亦影響地方發(fā)展及周遭環(huán)境。車站本身因具備集散人員與貨物之樞紐地位,因此隨著時代演進,臺灣車站由早期交通功能為主,逐漸轉變?yōu)榕浜隙际邪l(fā)展與周遭環(huán)境,整體開發(fā)設計。直至目前,結合都市發(fā)展、觀光休閑、金融信息、地標地景等塑造多元文化價值,將車站功能發(fā)揮極致。
車站以服務旅客為主要目的,因此臺灣鐵路車站在規(guī)劃指標導引、無障礙空間時,皆引入通用設計理念,讓旅客容易行動、容易了解、容易使用。更進一步擴大規(guī)劃范圍,改善車站周邊人行與公共運輸動線,結合各種轉乘設施,例如都會捷運、國道客運、公交車車站及公共租賃自行車等,以各種可能的手段,降低小客車進入車站專用區(qū)的機率,提升公共運輸使用率,降低空氣污染,進而改善整體環(huán)境質量。
臺灣鐵路發(fā)展已近130年,車站銘刻在許多人的生活記憶中,因此在設計車站的過程中,必須尊重在地文化以及歷史的獨特性,設計者要能同時兼顧建筑主題、物料選擇、視覺影響、綠色內涵、文化保留等層面。
臺灣透過前述的設計理念,每經過一次重大鐵路車站改建案,皆能帶動城市空間重整,以及人口重新分布,雖然過程需要相當的時間,但其引發(fā)的生活質量提升與產業(yè)效應不容小覷。
車站常常是聚集最多人群的地方,人們到車站搭車、聚會,并使用車站及周邊提供之各項設施。因此,車站除了必須提供方便、安全、舒適的空間與設施外,包括動線、轉乘運具的規(guī)劃,都必須讓旅客覺得好用。也就是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以下提供臺灣目前車站設計有關TOD(大眾運輸為導向)的主要作法:
公共租賃自行車除了可以方便通勤旅客騎乘,進出車站,提升市民使用公共運輸的意愿,又可減少空氣污染,同時鍛練身體,一舉多得
通用設計
通用設計的主要意見,在于建構安全、友善及便利之環(huán)境,同時提供安心及舒適的需求,并從使用者觀點思考。
1.容易行動:空間及動線之規(guī)劃強調流暢便捷性,減少步行距離,并配合車站周邊之轉乘接駁及整體發(fā)展。
2.容易了解:空間及標志導引系統之規(guī)劃著重明確且容易辨識,色彩管理及提供多元化媒介和訊息。
3.容易使用:空間及設施之規(guī)劃強調易操作性,確認設施功能、配置及使用之彈性與方便性。
車站內動線設計的再好,如果連結車站的道路崎嶇難行,還是不易引導人們到車站外圍活動。為了連結特區(qū)內各項建物功能,建造人工地盤,車站、市政府或外圍主要旅次吸引點,以地下通廊連結。其他次要住宅、辦公大樓或商業(yè)空間,則另有空中走廊連通。
集中設置各式運具車站
鐵路是運輸主干,必須搭配其他轉乘運具,才能將旅客送至最終目的地。因此,鐵路車站必須要能設置便利的轉乘設施,將都會捷運、國道客運與公交車等車站,設置于外圍,并依據運輸需求,妥善規(guī)劃動線。
公共運輸優(yōu)先
車站要成為地區(qū)生活中心的先決條件,必須要提升環(huán)境質量??諝赓|量是市民關心的首要條件之一。中、大型鐵路車站在交通尖峰時段,私人運具之接送需求增加,導致車站外圍道路壅塞,空氣質量降低。提高公共運輸的密度及其優(yōu)先性與便利性,例如設置公交車專用道或將公交車站盡量接近火車站、限制私人運具??繀^(qū)段或時段,都是具體可行的作法。
無縫轉乘
隨著資通訊技術的進步,臺灣的公交車上都已安裝有GPS,公交車到站實時信息隨處可得。鐵路車站內即可提供外圍其他運具之到站信息,讓旅客更有時間留在車站內活動,俟其他運具(如公交車)即將進站時,再出去搭車即可。另外,如果各種不同運具已集中設置,站內轉乘動線仍應謹慎規(guī)劃,避免動線過長或過度交織,滿足空間無縫的要求。
而列車及公交車到站時刻表的協調安排,如果能一并考量,更能使旅客迅速轉乘,避免久候,影響搭車意愿,達成時間的無縫。
導入公共租賃自行車
公共租賃自行車除了可以方便通勤旅客騎乘,進出車站,提升市民使用公共運輸的意愿,又可減少空氣污染,同時鍛練身體,一舉多得。
減少旅次發(fā)生
要減少旅次發(fā)生,解決交通問題,最佳方法就是將旅次產生與吸引點合而為一。鐵路建設投資大,常須搭配車站外圍的土地開發(fā),才能提高自償率。在土地重新規(guī)劃的同時,將土地使用強度提高,納入該區(qū)域主要社經活動的主體,使民眾在到達車站之時,也同時到達了音樂廳、旅館、會議中心、戲劇院、體育場館、區(qū)域政治中心與辦公室、甚至住宅。
兼顧社會公平正義
低收入的家庭,對于運具的選擇較少,通常更需要住在公共運輸方便的區(qū)域。因車站外圍的高房價,反而不利該等家庭入住。新北市在新設的浮洲車站地區(qū),開發(fā)社會住宅(Affordable Housing),政府提供土地,建商投資興建社會住宅,租售予低收入之市民,符合公平正義的精神。這也是未來在規(guī)劃中、大型站區(qū)開發(fā)時,應一并納入考量的重點。
文藝復興運動起源于歐洲14世紀,內涵包括對古典文獻的重新學習。而鐵路在臺灣發(fā)展已近130年,其中有許多深具歷史文化內涵的建筑,都是鐵道文化的瑰寶。雖然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對車站設施、空間的要求提高,但對人類追求歷史文化根源的意識,卻是亙古不變的,也唯有植基歷史并從中汲取養(yǎng)分,才能借以開創(chuàng)更美好的未來。因此,車站建設猶如文藝復興運動,如何營造具有歷史、文化的空間氛圍,并結合先進交通功能設施的車站,以滿足人類探索文化與歷史的需求,更緊密車站與在地情感的連結,將車站轉變?yōu)榻煌üδ芤酝獾牡貐^(qū)文化與生活中心,則是車站現代化過程中的主要課題,亦即“車站不只是車站”。
車站是城鎮(zhèn)的門戶,除了擔負交通運輸的功能外,亦需將在地的生活、文化、自然元素等加以轉化融入,呈現在地的自然人文特色,進而成為當地居民重要的生活場域,亦即車站并非僅有交通運輸之功能。以下介紹五種臺灣車站建造的思考方向。
車站是故鄉(xiāng)
在地域上,車站通常是區(qū)域地標和歷史建物的指標;在情感上,車站牽絆著游子的鄉(xiāng)愁和人生的聚散無常。因此,車站更新改建之目的,不僅在賦予舊車站新的生命力,亦著重在深化當地的自然環(huán)境及人文特色,讓新車站成為領航地方多元價值中心的新地標,更進而扮演“美好生活連結者”的積極角色。
車站是瑰寶
車站建筑往往是歷久彌新的文史瑰寶,深具時代精神與歷史意義,若能在車站新建的過程中有效運用舊時代車站所留下來的文化資產,將重塑傳統文化并予以延續(xù)與發(fā)揚,使車站建筑新舊共榮,并以鐵道文化為主題與周邊產業(yè)結合或與相關景點串連,成為獨一無二的亮點,讓文化資產保存與都市再發(fā)展更相得益彰。
車站是地景
車站是地景、是城鎮(zhèn)的門戶,故車站建筑應融入當地城鄉(xiāng)風貌,呈現在地的自然人文特色,故車站除了擔負交通運輸的功能外,亦需將在地的生活、文化、自然元素等加以轉化融入建筑語匯,進而成為當地居民重要的生活場域。因此,在車站設計上應將地方文史、自然、人文、社經、交通等資料作為車站設計的養(yǎng)分,經由建筑師本身的設計修為進行理解與反芻,使車站設計融合地方自然景色與人文風情,形塑車站成為當地的門戶建筑。
車站是花園
車站肩負著運輸大量旅客的實質功能,尤以都會型車站每日進出人次動輒數以萬計,為有效解決旅客在候車時的空間擁擠及枯燥等車導致的情緒壓力問題,世界各國在主要機場、車站等交通建設的設計或改建過程中,往往將綠色元素引入候車空間,以更開闊視野及化繁為簡的設計理念,來營造宛如置身花園的氛圍,帶給旅客美質適意的候車空間,此一車站即花園的設計已是時勢所趨。
車站是藝廊
常有人形容建筑師是空間的雕刻家,因為,美好的建筑往往是都市空間的藝術品,花東新車站正是如此,在設計的過程中積極尋求車站建筑與藝術結合的可能,使每個車站都是因地而生的建筑,不僅反應自然人文風貌并積極與周邊環(huán)境對話,讓人易于親近、使用。
好的設計必須以使用者需求為依歸,車站設計亦是如此,以花東新車站運動為例,就是將車站建設視為公民參與運動的具體實踐。
論壇
就花東新車站運動發(fā)展歷程而言,一開始為有效達成計劃效益并廣納建言,特舉辦“車站改建效能提升、花東風貌再創(chuàng)新局”論壇。邀集地方民代及專家、學者參與,集思廣益將重點納入招標文件作為評選指標,并依論壇綜合意見訂定執(zhí)行本計劃之宣言及設計目標。此外,更下鄉(xiāng)傾聽地方民眾對車站更新改善工程之建議與期許,作為后續(xù)細設之參考。委托設計案招標
在透過前述論壇及地方說明會等公開方式,獲致專家學者及民眾對花東新車站的期許與愿景后,更將其綜整納入招標文件中,作為評選依據。另為征求更多有理想有熱誠的建筑師來參與投標,遂采1個標案分項復數決標方式來執(zhí)行,并于報章雜志及各建筑師公會廣布委托設計案招標訊息。此外,為求細設評選之超然立場,更邀請專業(yè)、公正之專家、學者共同組成評選委員會,并以公開評選委員名單方式,期提升參標者之作品水平。上述歷程與招標方式的突破,其目的除宣示政府“要辦好”花東車站改建的決心,更希望用好的設計手法創(chuàng)造空間效果,達到具有高水平的設計案,創(chuàng)造出為花東地區(qū)觀光加分的車站建筑,希冀透過與地方充分互動及參與的過程,完成一個大家都滿意的成果。
成立設計咨詢及成果審議委員會
為使車站能夠具有地方特色,更成立由地方文史工作者、地方學校(大學)建筑相關學者專家、觀光局、地方政府、臺灣鐵路管理局以及鐵路改建工程局代表組成之“設計元素提供及咨詢委員會”,就地方文史特色及緣由、觀光區(qū)位及功能、地區(qū)需求及農特產等提供設計元素,協助設計者將地方文史特色、地區(qū)需求及農特產種類等,納入車站整體設計構思之中。另為求設計成果的追蹤與落實,并由評選委員如:漢寶德、董萍、鄭晃二、喻肇青、蔡仁惠、徐秀菊及陳錦忠等權威學者專家共同組成“設計成果審議委員會”,為細設階段的設計成果嚴格把關,希冀本計劃各車站設計都能融入當地城鄉(xiāng)風貌,創(chuàng)造出為后山觀光加分的車站建筑,為花東地區(qū)老舊車站妝點嶄新的容顏。
設計成果巡回展
為使民眾了解花東地區(qū)鐵路車站實質改善內容及車站未來樣貌,特舉辦“設計成果巡回展”,突破以往政府部門多做少說的作法,藉此雙向溝通機會讓民眾對交通建設有感。展覽以臺東作為首展地點、依序至高雄、臺北和花蓮巡回展出,如圖4.2及圖4.3。共計吸引3萬人次參觀,參觀民眾多持正面看法,贊許政府施政之用心,對本計劃表示肯定與支持,成效卓著。
政府施政,民眾有感
為執(zhí)行“花東線鐵路整體服務效能提升計劃”而推動之新車站運動,雖因作業(yè)繁復耗費較長時間,然推動至今已具相當成效。尤以舉辦設計成果巡回展,更是突破以往政府部門多做少說的作法,藉此雙向溝通機會向民眾倡導交通建設,參觀民眾亦多持正面看法,贊許政府施政之用心,對本計劃表示肯定與支持,實可謂是“政府施政,民眾有感”的具體實踐,而透過巡回展,民眾所直接反應的相關具體意見,更可作為后續(xù)計劃推動之參考。
引領帶動三大未來趨勢
“引領未來-花東新車站設計成果巡回展”,其重點在呈現花東新車站運動所引領帶動之綠色運輸、綠色建筑、及綠色旅游三大未來趨勢,茲說明如下:
1.綠色運輸:花東新車站的整建完工再結合花東鐵路電氣化的雙重效益下,除了可以大幅縮短鐵路運輸時間,增加運輸的班次,亦可大幅提高客貨運輸能力,讓綠色運輸的推廣及區(qū)域經濟的發(fā)展上,皆大幅邁進一步。藉由“花東新車站運動”,更推動節(jié)能減碳及永續(xù)環(huán)境關懷,延伸鐵道所代表的意義,與未來綠色生活相連結。
2.綠色建筑:花東新車站在“綠建筑”設計上采因地制宜的手法做最佳化設計,也就是將基地及建筑本體的優(yōu)勢條件最大化,充分運用地理條件及物理環(huán)境,以設計手法創(chuàng)造出自然對流、通風、 采光、節(jié)能、減碳及低環(huán)境沖擊、高自然調和、美質適意的設計方案。
3.綠色旅游:花東新車站將將綠色運
具與觀光游憩結合,積極推動自行車活動與低碳生態(tài)觀光。除藉由花東鐵路電氣化提升了鐵路整體的運輸效能,更搭配臺鐵所推出的綠色環(huán)保車廂,以及與車站整合在一起的自行車補給站,讓花東地區(qū)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透過“捷運/火車、客運、自行車”的旅游結合,為當地社區(qū)及自然生態(tài)帶來長期的環(huán)境、社會及經濟利益。
花東新車站不僅是單體建筑,而是要有延伸性及擴散性,不要成為西部火車站的翻版,所以車站設計除與周圍環(huán)境互動并考慮各個面向與關系外,更透過開放式的討論及民眾參與等設計過程,使建筑師在考量使用現況的基礎上,將地方的文化特色轉化為深層的思維,并運用節(jié)能減碳等綠建筑手法,充分反映在車站的實質設計上。
車站功能提升效益
1.自行車補給站:提供自行車租賃、休憩補給服務。
2.餐旅及農特產品展示服務:帶動地方農業(yè)及經濟發(fā)展。
3.游客中心設置:于具觀光景點之車站內由觀光局配合設置游客中心,提供相關服務。
4.友善的車站環(huán)境:整體改善軟、硬件設施達成“無障礙環(huán)境”,并納入性平空間設計。
5.一鄉(xiāng)一特色:車站改建融合地方自然景色與人文風情,形塑車站成為當地的門戶建筑。
6.綠建筑車站:將車站設計導入綠建筑概念,依循綠建筑九大指標進行設計。
正面效益
1.旅行時間與事故成本節(jié)省效益。
2.永續(xù)發(fā)展建設效益:以永續(xù)發(fā)展為思維,呈現綠能環(huán)保及富深層文化內涵的車站設計。
3.落實節(jié)能減碳政策:使臺灣邁向“節(jié)能減碳”先進國家,并打造自行車王國的美譽。
4.車站及周邊土地增值效益:以車站為中心發(fā)展,對沿線土地開發(fā)產生莫大助益。
5.觀光社會效益:擴展花東線觀光旅次、兩鐵環(huán)保專車、郵輪式列車及自行車游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