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萍,李學森,任玉平,於建國,張學洲,蘭吉勇,舒 拉
(新疆畜牧科學院草業(yè)研究所,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伊犁河流域新墾區(qū)新疆褐牛育肥試驗效果分析
張麗萍,李學森,任玉平,於建國,張學洲,蘭吉勇,舒 拉
(新疆畜牧科學院草業(yè)研究所,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本試驗選擇12月齡新疆褐牛公牛15頭,平均體重240 kg左右,分為2個試驗組和1個對照組,給與不同飼料配方進行4個月舍飼育肥、16個月出欄的標準化生產(chǎn)過程,分析新疆褐牛高效育肥效果及經(jīng)濟效益情況。試驗牛經(jīng)過120 d育肥,獲得了較理想的增重效果,育肥期日增重水平最低為0.9 kg。試驗組II增重效果最好,試驗結(jié)束時平均體重達到416.7 kg,頭均日增重水平為1.39 kg,說明配方2的飼料配比較合理。
新疆褐牛;飼料配方;育肥試驗;經(jīng)濟效益
新疆褐牛是我國利用優(yōu)秀遺傳資源結(jié)合當?shù)靥厥獾淖匀坏乩項l件,經(jīng)近幾十年培育而成的肉乳兼用牛品種,它適應性強,體型外貌好,耐粗飼,并兼具一定的產(chǎn)肉、泌乳和役用性能,與其它品種或其雜種后代比較,它更能適宜于在新疆牧區(qū)、半農(nóng)半牧區(qū)和農(nóng)區(qū)養(yǎng)殖[1]。目前,新疆褐牛已經(jīng)在伊犁、塔城等地大力發(fā)展。
本試驗選擇12月齡(前期六個月哺乳、六個月草地放牧)的新疆褐牛公牛,進行4個月舍飼育肥16個月出欄的標準化生產(chǎn)過程,研究新疆褐牛高效育肥技術(shù),旨在縮短新疆褐牛的飼養(yǎng)周期,減少牛群對天然草地的壓力,提高畜牧業(yè)產(chǎn)品產(chǎn)量,增加農(nóng)牧民經(jīng)濟效益。本試驗根據(jù)伊犁河流域新墾區(qū)飼草料資源,以配合飼料為主,輔以青貯玉米秸、濕蘋果渣等飼草育肥新疆褐牛,探索低成本養(yǎng)牛技術(shù)模式及新疆褐牛育肥增重飼料配方篩選,并以生產(chǎn)綠色牛肉為標準,為肉牛育肥場和養(yǎng)牛專業(yè)戶因地制宜進行新疆褐牛育肥生產(chǎn)提供科學依據(jù)。
1.1 試驗地點和時間
本試驗地點選擇在新疆伊犁鞏留縣青年農(nóng)場育肥場。試驗在鞏留縣城郊3 km處的青年農(nóng)場養(yǎng)牛場進行,四列式育肥牛圈,設施齊全,圈內(nèi)光線好,空間大。
試驗自2009年11月15日至2010年3月15日結(jié)束,試驗牛于2009年7月20日開始預飼,前10 d為預飼期,后90 d為正式試驗期。試驗期分為前、中、后3個階段,每個階段平均為30 d,每個階段結(jié)束時進行稱重,整個試驗總計100 d。
1.2 試驗牛選擇和分組
1.2.1 牛只選擇
供試牛均從新疆伊犁昭蘇縣購進,牛品種為新疆褐牛。參試牛選擇前期在天然草場放牧的健康、生長發(fā)育良好、體格大小相近、體重在240 kg左右的新疆褐牛15頭,平均年齡12月齡,年齡誤差30 d左右,均為公牛。
1.2.2 分組
根據(jù)體重情況分成3組,既試驗組I、試驗組II、試驗組III,試驗組III選擇青年農(nóng)場現(xiàn)有飼養(yǎng)水平,育肥牛按照綠色畜產(chǎn)品要求進行飼養(yǎng),試驗組I為5頭,使用飼料配方1號;試驗組II為5頭,使用飼料配方2號;試驗組III為5頭,使用牛場自配的飼料配方(見表1)。經(jīng)T檢驗,各組間體重差異不顯著(P>0.05)。
表1 12月齡新疆褐牛育肥試驗分組
1.3 試驗用料配方
正試期開始時前期 (2009.11.12—2010.1.10)按平均每頭牛3.48 kg/頭/d投喂混合精料,中期時(2010.1.10—2010.2.12)精料量增加到6.1 kg/頭/d,當后期時(2010.2.12—2.010.3.12)精料量增到6.5 kg/頭/d,精料無剩余;粗料按試驗配方投喂,自由采食。每次飼喂前后分別稱量每組投飼量和剩余量,記錄后計算采食量。
根據(jù)牛體重情況飼料配方分為前期、中期和后期,原料不變,比例有所調(diào)整,精料量有所增加。粗料自由采食,保證吃飽,精料根據(jù)配方投喂量分早晨和下午兩次飼喂。中午保證充足飲水。
飼料的配方是根據(jù)家畜的營養(yǎng)需要,飼料營養(yǎng)價值,原料現(xiàn)狀和成本,合理的確定各種飼料的配合比例,這種飼料配比稱為飼料配方。合理的確定飼料配方,是科學養(yǎng)牛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在原料具備的情況下,只有配方合理,才能滿足育肥牛營養(yǎng)需要,才能發(fā)揮育肥牛的生長性能[2]。
12月齡牛前期平均每天每頭喂粗料(青貯玉米秸+濕果渣+麥草)15.8 kg,野干草1.4 kg;中期平均每天每頭喂粗料20.73 kg,野干草1.6 kg;后期平均每天每頭喂粗料24 kg,野干草1.8 kg。粗料采取就地取材,有麥衣、蘋果渣、青貯玉米秸、野干草(蘆葦、拂子茅、苦菊菜等)。精料量根據(jù)體重情況逐步增加。
投喂的飼草料均取樣送新疆分析測試研究院測定營養(yǎng)成分含量,分析結(jié)果見表2、表3、表4、表5。
表2 飼草料營養(yǎng)成分分析表(以原樣計)(%)
表3 12月齡新疆褐牛前期日糧配方(%)
表4 12月齡新疆褐牛中期日糧配方(%)
表5 12月齡新疆褐牛后期日糧配方(%)
豆粕的粗蛋白質(zhì)含量最高,達到44.8%;干果渣的粗脂肪含量最高,達到5.06%;麥草粗纖維含量最高,達到44.2%;菜籽粕含鈣量最大,為0.19%;葵粕含磷較多,為1.19%;辣子粕含粗灰分最多,達到11.2%。飼料配方搭配要考慮家畜各種營養(yǎng)需要,滿足能量、蛋白以及礦物質(zhì)的需要。
由于生產(chǎn)綠色牛肉要求日糧中不能使用棉粕,但為了達到日增重的技術(shù)指標,滿足日糧中能量和蛋白的營養(yǎng)需要,因此在日糧配方中不得不提高豆粕的使用比例,因而增加了日糧配方的成本,但如果牛肉產(chǎn)品能通過綠色認證,體現(xiàn)優(yōu)質(zhì)優(yōu)價,從此角度考慮經(jīng)濟效益較好。
1.4 試驗牛的飼養(yǎng)管理
試驗牛均在同一圈舍內(nèi)飼養(yǎng),每頭牛均栓飼,總體定量,組間等量,個體調(diào)劑的辦法,先精(料)后粗(料),上午采料后自由飲水。供試牛每天飼喂兩次精料,分別在早9:00和晚19:00。早上精料吃完投喂野干草。下午4:00投喂青貯玉米秸+濕果渣+麥草(混合飼喂)。每天12:00充足飲水。
1.5 測定指標
試驗開始后測量各組試驗牛體重、體高、十字部高、體斜長、胸圍、胸深、胸寬。測量安排在早晨8:00~9:00空腹進行,試驗期間每隔20 d進行一次體尺體重測定。
1.6 統(tǒng)計分析方法
采用Excel2003和SPSS13.0對所得資料按組別計算其平均數(shù)及標準差,用方差分析進行顯著性檢驗。
2.1 試驗牛的增重效果(見表6)
表6 12月齡新疆褐牛增重表
由表6可看出,試驗組II增重效果最好,試驗組I與試驗組III增重水平相當,試驗組III牛場自配精料中添加了開胃精等添加劑,粗飼料采食量較大。經(jīng)T檢驗,三組增重效果差異不顯著,但是從綠色畜產(chǎn)品角度考慮,試驗組I與試驗組II產(chǎn)品安全性有保證。
2.2 經(jīng)濟效益分析(見表7)
表7 經(jīng)濟效益情況(元/頭/日)
按當時市場實際買賣價格計算,牛肉價格30元/kg,賣皮及雜碎頭均520元,精料玉米、豆粕、葵粕、菜籽粕、辣子粕、麩皮、礦劑、大麥、干果渣每千克價格分別為1.3元、3.7元、1元、1.7元、0.8元、1.35元、7.8元、1.35元、0.8元,粗料每千克價格為野干草0.9元,麥草+玉米秸+濕果渣平均0.5元。試驗期內(nèi),試驗組I平均每頭牛日盈利為5.6元,試驗組II平均每頭牛日盈利為6.9元,試驗組III平均每頭牛日盈利為5.4元,試驗組II盈利最多,其增重效果最好。
2.3 屠宰測定
2010年3月13日,三組試驗組各選擇2頭牛進行屠宰測定,測定結(jié)果見表8。
表8 12月齡新疆褐牛屠宰測定
由表8可看出,屠宰率及凈肉率較高的是試驗組II,其次是試驗組III,較低的是試驗組I。試驗組II比試驗組I屠宰率提高了6%,比試驗組III提高了3%,試驗組III比試驗組I提高了2.9%。也說明試驗組II的飼料配比效果最好。
本試驗經(jīng)過120 d育肥,獲得了較理想的增重效果,說明采取就地取材,利用當?shù)仫暳腺Y源研制配合飼料,再輔以當?shù)氐霓r(nóng)副產(chǎn)品(濕果渣、玉米秸、麥草等)作粗飼料,可以實現(xiàn)12月齡新疆褐牛18個月出欄的育肥目的,為伊犁河流域新墾區(qū)大力開發(fā)利用當?shù)刭Y源發(fā)展肉牛生產(chǎn)提供了依據(jù)。三組試驗組平均體重均呈直線上升趨勢,育肥期日增重水平最低為0.9 kg。試驗組II增重效果最好,試驗結(jié)束時平均體重達到416.7 kg,頭均日增重水平為1.39 kg,說明配方2的飼料配比較合理。其次為試驗組III,試驗結(jié)束時平均體重達到377.6 kg,頭均日增重水平為1.28 kg,最后是試驗組I,試驗結(jié)束時平均體重達到388.8 kg,頭均日增重水平為1.26 kg。
整個育肥期,三個試驗組新疆褐牛體尺指標也呈現(xiàn)緩慢增長趨勢,胸圍變化較明顯。各組牛體重增長與體高、十字部高、體斜長、胸圍、胸深、胸寬等體尺均有顯著正比關(guān)系,各項體尺間也有密切的關(guān)系。
試驗結(jié)束進行屠宰測定,屠宰率、凈肉率、眼肌面積較高的是試驗組II,其次是試驗組III,較低的是試驗組I。屠宰率試驗組II比試驗組I提高了6%,比試驗組III提高了3%,試驗組III比試驗組I提高了2.9%,也說明試驗組II的飼料配比效果最好,牛育肥增重效果最好。凈肉率試驗組II為43.5%,試驗組III為42%,試驗組I為40.8%,眼肌面積試驗組II為52.7 cm3,試驗組III為40.3 cm3,試驗組I為37.1 cm3。屠宰試驗后每組取肉樣按照綠色食品標準進行化驗,化驗結(jié)果三個試驗組均符合綠色畜產(chǎn)品要求,試驗組III的菌落總數(shù)略有超標。
本試驗期內(nèi)試驗組I料肉比為3.44,試驗組II料肉比為3.48,試驗組III料肉比為3.79,料肉比較低的為試驗組I,其次為試驗組II,試驗組III料肉比稍大,但是經(jīng)T檢驗,三組料肉比差異不顯著。試驗組I每千克增重耗料費為5.23元,試驗組II每千克增重耗料費為5.36元,試驗組III每千克增重耗料費為5.08元。雖然試驗組III每千克增重的耗料費較低,但是從畜產(chǎn)品安全性角度考慮,試驗組I與試驗組II產(chǎn)品安全性有保證,試驗組II的耗料費稍高,但是其日增重效果及日盈利情況都較好,試驗組I次之。
[1]任玉平,李學森,張麗萍.伊犁河流域新墾區(qū)引進國外紫花苜蓿栽培技術(shù)研究[J].新疆農(nóng)業(yè)科學,2008, B10(45),48-51.
[2]任玉平,張麗萍,於建國,等.伊犁河流域新墾區(qū)人工飼草料地建設與天然草地優(yōu)化配置方案研究[J].草食家畜,2012,(4):70-76.
[3]木拉提汗,張家驊.新疆褐牛生產(chǎn)性能及其利用[J].中國牛業(yè)科學,2008,34(6):81-82.
[4]蔣小懷.新疆褐牛種群現(xiàn)狀與發(fā)展對策研究[J].草食家畜,2013,(6):31-34.
[5]王軍.大力發(fā)展新疆褐牛[J].草食家畜,2003,(2):15-15.
[6]孫志智.育肥牛的飼養(yǎng)管理技術(shù)[J].農(nóng)業(yè)科技通訊,2003,(4):23-23.
[7]王加啟.肉牛高效益飼養(yǎng)技術(shù)[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106-107.
[8]朱湘,伍璋健.提高飼料品質(zhì)從改善生產(chǎn)工藝做起[J].飼料與畜牧:新飼料,2014,(4):19-21.
[9]余梅,毛華明,黃必志.牛肉品質(zhì)的評定指標及影響牛肉品質(zhì)的因素[J].中國畜牧獸醫(yī),2007,34(2):33-35.
[10]畢力格.荷斯坦奶牛泌乳期飼料配方的設計[J].今日畜牧獸醫(yī):奶牛,2013,(5):69-70.
[11]蔣曙光,郭俊青.應用體重估算公式測定新疆褐牛體重的方法[J].草食家畜,2014,(4):35-37.
Fattening Result Analysis of Xinjiang Brown Cattle in New Reclamation Ili River Basin
ZHANG Li-ping,LI Xue-sen,REN Yu-ping,YU Jian-guo,ZHANG Xue-zhou,LAN Ji-yong,SHU La
(Grassl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Xinjiang Academy of Animal Science,Urumqi 830000,China)
In this study,Select 15 Xinjiang Brown Cattle Bullsin of 12 months old,with an average weight about 240 kg,divided into two experimental groups and one control group,given a different feed formula for four months feeding fattening,16 months slaughtering according standardized production processes,analysis of Xinjiang Brown Cattle fattening efficient and economic circumstances.After 120d test cattle fattening,to obtain a more desirable weight gain,average daily gain of fattening the lowest level is 0.9kg.the best weight gain is test group II,at the end of the test average weight reached 416.7kg,daily gain of levels were 1.39kg, with a description of the feed formula 2 is more reasonable.
Xinjiang brown cattle;feed formulation;fattening trial;economic
S815.8
A
1003-6377(2014)05-0026-06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高效草業(yè)及舍飼畜牧業(yè)關(guān)鍵技術(shù)開發(fā)與示范”(2007BAC15B04);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新疆荒漠干旱綠洲草原區(qū)‘生產(chǎn)生態(tài)生活’保障技術(shù)集成與示范”(2012BAD13B03)
張麗萍(1980-),女,碩士,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草地生態(tài)功能修復研究。
2014-05-20,
2014-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