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兒
老話講“東四西單鼓樓前,王府井前門大柵欄,還有那小小門框胡同一線天?!遍T框胡同之名可與京都幾大繁華之地比肩,就是因為它的京味小吃街深入民心。而爆肚馮可謂小吃街的代表之一。清光緒年間,“爆肚馮”由山東陵縣人馮立山創(chuàng)業(yè)于北京后門。清光緒末年由第二代傳人馮金河(1888年生)繼續(xù)經(jīng)營爆肚。他在經(jīng)營中潛心鉆研、精心制作,使爆肚味道濃厚,深受宮內畫匠、太監(jiān)以及旗人的偏愛。后經(jīng)宮內當差太監(jiān)的推薦,爆肚馮成了清宮御膳房專用肚子的特供點。及至清帝遜位,清宮的專供也漸漸取消了。為了維持生意,馮金河便遷至前門外廊房二條與爆肉馬等五家組成了一個小吃店,被當時各界譽為小六國飯店的美稱。
1935年,爆肚馮又在門框胡同北段路東開設了飯館,一時在門框胡同與豆腐腦白、年糕楊、廚子楊、爆肚楊、豌豆黃宛、年糕王、復順齋醬牛肉老店、奶酪魏等形成了門框胡同小吃街。吸引了各界人士的品嘗,如文人墨客魯迅、巴金、丁玲等;影視界的韓蘭根、陳燕燕、白楊等;戲曲界的金少山、裘盛戎、荀慧生、尚小云、李萬春、譚富英等皆是門框胡同的常客。1937~1957年是門框胡同最風光的時期,后來由于合作化經(jīng)營與合營運動,爆肚馮與爆肚楊合進門框胡同的同羲館飯館,其他小吃攤兒合進大柵欄西口的國營茶館,因此便結束了門框胡同小吃的命運,北京小吃在這段時間也逐漸地銷聲匿跡……
舊藝重拾,一“肚”為快
1976年的一天,一位老先生在門框胡同徘徊。老先生姓李,是旅澳多年的老華僑。這次回到故鄉(xiāng)本想再嘗一口家鄉(xiāng)飯——北京小吃,結果撲了個空。往日胡同里熱鬧的小吃鋪子已蕩然無存。他灰心而去,1983年再次回國來到北京,又一次興沖沖直奔門框胡同,滿心的希望化作了失望,門框胡同還是沒有小吃鋪的蹤跡。這回老先生沒有就此罷休,他托親戚找到了馮廣聚。
馮廣聚是馮氏爆肚的第三代傳人,自幼跟著父親學習爆肚,對原料的精選細微之處很下功夫,尤其在作料的配制上細心鉆研、大膽創(chuàng)新,使其爆肚的色、香、味俱佳。建國后公私合營,馮廣聚去儀表機床廠做了工人。直到改革開放,突然有一位相識找到他,希望他能為自己的華僑親戚做一頓爆肚。還有人記得爆肚馮、懷念這口兒吃食,馮廣聚很感動,雖然手藝闊別20多年,但仍舊了然于胸,心中技癢,決定露上一手。
做爆肚首先就得有肚子。馮廣聚的愛人在同羲館飯店工作,他就找到飯店合作的屠宰廠,讓他們拿點肚子來。挑肚子也是一門學問,屠宰廠給了馮廣聚5個肚子,他一看,就知道其中有三個肚子可以做爆肚的食材。吃爆肚的那天來了很多人,除了華僑李先生外,還有許多在旗的老北京。大家圍坐在一起,旁邊支著火鍋干熬著沒人搭理,就等著馮廣聚的爆肚上桌。一個肚子,不同的部位做法不同,做出來口感各異,有脆的、有韌的,當然最好吃的是那嫩的。馮廣聚做得了,一盤一盤地上,壓軸的是肚仁——肚子里僅有的一小段,兩三寸長,爆出來最嫩、最鮮。當時老華僑吃了一口肚仁,就把桌上盛肚仁的盤子都扒到自己身前,說:“你們在北京,以后還有機會吃,我這就要回去了,所以這個全歸我?!?/p>
老華僑吃得高興,他和馮廣聚嘮家史。馮廣聚將爆肚馮在晚清時的輝煌、戰(zhàn)亂時如何勉強維持,以及建國后公私合營的歷史介紹了一番。老華僑聽了唏噓不已,說:“你放心,我給你們北京的報紙上發(fā)篇稿子,一定能引起媒體、政府關注?!瘪T廣聚聽了惶恐萬分,連忙擺手:“您千萬別管,我可沒有海外關系?!崩先A僑一臉茫然不知何意。馮廣聚說我一會兒再給你解釋。老華僑又說:“那我給你投錢,你把這買賣做起來,我一個子兒不要你的?!瘪T廣聚堅決不同意,他覺著自己在廠子做高級技工是正經(jīng)工作,不想再搞什么小買賣,開飯店的事就這樣沒了下文。
手藝傳承,二十余載的沉淀
改革開放初期,許多人的觀念還沒轉變,但也有一些人卸下身上的包袱,沖在了時代最前面。1985年,馮廣聚的小兒子,老八馮云亭,在老華僑親戚們一力攛掇下,于前門門框胡同重開爆肚馮。開業(yè)的前一個月,老八才向父親馮廣聚坦白,說自己想重振爆肚馮。馮廣聚一聽著急了,小兒子年輕沒經(jīng)過事,這私營小業(yè)主哪敢說當就當。但開業(yè)那天,他看到宣武區(qū)的領導竟然都來了,才放下心中的那塊石頭,給兒子添了300塊錢,置備桌椅。爆肚馮在原址重新開張的第一天,就門庭若市,每天很多人排著隊苦等,都想找回那丟失的味道。
老先生馮廣聚說:“論手藝的繼承,老大掌握得最好。”如果您去爆肚馮菜市口店,會經(jīng)??吹揭粋€精瘦的身影。和印象中的后廚總監(jiān)不同,他總是白衣白帽,許多工作常常親自上陣。可以說從爆肚馮重新開張那天起,老大馮秋生就扎在了后廚,這一扎就是20多年。對于爆肚這門手藝,馮秋生聊起來如數(shù)家珍。爆肚馮的爆肚分羊肚、牛肚兩種。羊肚又分葫蘆、食信、肚板、肚芯、肚仁、肚領、散丹、蘑菇、蘑菇頭九個部位;牛肚則只有肚仁、百葉、百葉尖、厚頭。另外還有“羊三樣”、“羊四樣”,是幾個不同部位的組合拼盤。
爆肚馮做爆肚是非常講究的,從選肚子的眼力、洗肚子的手法、切肚子的刀工,沒個幾年學不到精髓。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爆”這步,爆肚兒之所以稱為“爆”,就是因其速度快。具體做法就是把牛羊肚子切成橫絲,放入滾燙的水中焯一下。而功夫就在這一焯再一撈上,因為肚兒分肚仁兒、肚領兒、散丹、蘑菇頭等各個部位,火候要求也各不相同。時間短了肚兒生,時間長了肚兒老,火候合適,肚兒吃起來又脆又嫩又筋道,越嚼越有味兒。像爆肚馮的牛肚仁,水分多,極嫩,微脆,很多人來了都作興這口兒;還有蘑菇頭,要六七只羊才得這么一盤,鮮美滑潤,再配上一瓶“小二”,一盤花生米,人生得意莫此為甚。
美味的輪回
潮流有輪回,像民國熱與國民床單,刮的都是懷舊風。其實人的胃也愛懷舊,美味終也有個輪回。剛改革開放那會兒,人們餓怕了、饞慣了,缺油水。下館子講究大魚大肉、山珍海味,吃得幾乎人人都有富貴病。到了80后、90后這代,吃飯講究情調、講究文化,所以北京小吃重新受到熱捧。
馮博是爆肚馮的第五代傳人,做過小學音樂老師,朝九晚五的生活讓他覺得人生乏味。爺爺馮廣聚曾略帶惋惜地說:“那是份正經(jīng)的工作,辭了多可惜啊?!痹诩依镆黄磳β曋校T博辭了工作。他搞樂隊,做舞臺音樂監(jiān)督,最終他被召喚回家,繼承祖輩的手藝。事實上作為長子長孫,爺爺、父親都有讓馮博繼承手藝的意思。畢竟老北京小吃向有“秘方不外傳,傳男不傳女”的規(guī)矩。
來到爆肚馮,你會發(fā)現(xiàn)馮博這位“大少爺”并不起眼,他和店里其他人一樣忙前忙后,在前臺端茶倒水,在后廚洗切煮爆?!拔蚁矚g什么事都從頭做起?!瘪T博說道。他剛去門框胡同的爆肚店,從掃地等雜務做起,適應餐飲這個勤行。如此一年后,馮博嘗試著去切、爆,調作料,偶爾與父親馮秋生探討,請他指點一二。
2012年,父親覺得馮博到了該系統(tǒng)學習爆肚的年紀,于是把他招來菜市口店,家傳手藝言傳身教。洗、泡、裁、切、爆——各環(huán)節(jié)的難度各有不同,又牽連相扣。馮博在不斷領悟與實踐中如今已小有成績。作為80后,馮博熱愛爆肚,他說現(xiàn)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喜歡北京小吃,有許多80后、90后慕名而來,邊吃爆肚、邊用手機拍照發(fā)微博。九門小吃店的年輕人更多。這些年輕人還經(jīng)常在網(wǎng)上發(fā)帖,分享各種北京小吃的試吃感受。年輕的顧客讓馮博感到北京小吃的希望。它不再是北京老人的舊談,而是年輕人的潮流和時尚。
(編輯·韓 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