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祥
七月下旬,筆者有幸隨團到德國培訓,二十一天的境外生活,親自感受了那里的異國風光、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略記一二,與讀者共享。
一. 藍天白云,一個適宜居住的國度
飛機飛抵德國上空,降低了高度,德國到了。從北京經過近十個小時的飛行,終于到達目的地。從飛機舷窗朝下望,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片片面積很大的人造森林,據悉,德國的森林覆蓋率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是世界森林覆蓋率較多的國家之一。由于植被的繁茂,德國的氣候異常宜人。我們到后發(fā)現,德國的上空,到處是藍天白云,藍天是純藍色的,沒有一點雜質;白云是純白色的,像一團團潔白的棉花,在你頭頂上緩緩地飄過,且高度很低,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扯下一片來。在驅車郊外、向另一個城市行駛途中,隔著車窗朝外瞭望,上面是藍天白云,下面是碧綠的大片牧場,牧場上成群的牛羊,或者是大片金黃色的麥田,麥田里看不到人,只見一臺收割機在那里工作。再接著映入眼簾的是樹林和綠樹掩映下的村鎮(zhèn)(這里之所以稱“村鎮(zhèn)”,是因為搞不清楚是村還是鎮(zhèn),因為這一片片都是別墅居住區(qū))。我們不禁感嘆:這不是安徒生筆下的童話世界嗎?說它是童話世界并不夸張,這里的居民們自己也說:這片土地是上帝最眷戀的地方。他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這里的氣候條件得天獨厚。你看,這里幾乎是三四天一場雨,呼啦啦 ,一陣暴雨過去了,土地下透濕,花草滋潤了,接著是藍天白云,又放晴了;晴了幾天,花草樹木及農作物需澆灌了,于是,呼啦啦,雨又來了,接著又放晴了。晴天雨天循環(huán)往復,長年不淹又不旱,風調雨順。這里雨水多,氣候濕潤,人們的皮膚也細膩而白嫩,又由于陰天多,被太陽曬得少,又加上化妝品的使用,再加上牛奶面包的滋養(yǎng),德國的女性更是膚如凝脂了。雖這樣得天獨厚,但她們并不看好自己的膚色,她們認為皮膚是古銅色的好,所以,為了把白嫩的皮膚曬成古銅色,三伏天也穿著三點式趴在河邊或廣場的草坪上進行“日光浴”,而不像我國的女同胞打著陽傘走路。我們團里有兩位女同事打著陽傘從她們身邊經過,便引來她們好奇的目光。她們可能在納悶,這么好的陽光,為什么打個傘故意遮???腦子進水了吧?
這里較多的雨水,不但有利于花草樹木和農作物的生長,也調節(jié)了氣候,夏天,雖然白天炎熱,但一場雨過后,天氣馬上又涼快起來,得穿上西服。這里緯度與我國的漠河差不多,晝夜溫差大,即使在伏天,夜里睡覺也不需要電扇空調,且須蓋上被子。另外,雨水的豐富,又使這里的城市環(huán)境得到凈化,三天一場雨,把街道沖刷得比掃的都干凈。讓我們奇怪的是,這里雖然氣候濕潤,竟然沒有蒼蠅和蚊子,相反,在市區(qū)的樹林里,竟然不斷地有成群的野兔出沒,湖里有成群的野鴨與天鵝游來游去,它們并不怕路邊行人,還搶著吃行人丟給它們的食物呢!人與自然如此和諧相處,才導致了這樣的一個適宜居住的童話世界,上帝真是太寵愛這里的人們了。
二. 一個嚴謹、誠實、熱情的民族
德國人屬日耳曼民族,這是一個做人誠實、做事嚴謹、待人熱情而又有包容性的民族,且自強不息。在中古時期的這片土地上,有許多個小王國,于1871年才建立統(tǒng)一的德意志帝國。建國后迅速崛起,經濟實力很快超過英法意等國,但卻不像這些國家擁有眾多的殖民地。于是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于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戰(zhàn)敗后仍不甘心,于25年后的1939年又發(fā)動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瓜分世界,又被戰(zhàn)敗,被美、英、法、蘇占領。自己發(fā)動的兩次戰(zhàn)爭都失敗了,德國人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認為那是咎由自取,是貪欲之心所釀造的惡果。他們對自己所挑起的這兩次戰(zhàn)爭有深深的懺悔,德國的兩任前總理布蘭特、科爾曾在被屠殺的幾百萬猶太人墓地前跪下,這種舉動受到了世界的好評:“一位總理跪下了,一個民族崛起了?!痹诘聡鴿h堡市的一個博物館里,有一尊塑像,是一位母親坐在地上抱著戰(zhàn)死的兒子,母親臉上凄慘的表情,打動著每一位參觀者。這都表示德國人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而不像小日本那樣,侵略了別國還死不認賬。德國人的誠實、嚴謹也表現在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上。據當地的翻譯說,在德國市場從來沒有假貨,在價格上你也不必擔心上當受騙。翻譯特意告訴大家,到商店購物,千萬不要問“這東西假不假?”那樣會激怒德國人,他們認為這種不信任是一種侮辱,進而會怒斥你:“請你出去!”在價格上,商品明碼標價,需要優(yōu)惠的,也標出來,不用搞價錢,中國市場上的“攔腰砍”在德國是不存在的。德國人做事嚴謹,釘是釘,鉚是鉚,一點不含糊。星期天是休息日,不但上班的休息,開商店的也關門閉戶,故而大街上見不到人。司機每天工作不超過12小時,一次駕車不超4小時(如果超了,交通部門按車上的記錄器進行處罰),到時了,就要休息。外國人說,德國人長的是土豆腦袋。意思是實心的,不靈通。實質上,這是誠實,是一種美德。德國人工作起來認真、耐心、精細,他們所修建的公路至少要保質20年。不像我們今年建明年就得修。他們用手工技術生產的產品世界聞名,如手表、鋼筆等。瑞士手表聞名,其實造表的師傅大多是德國人。由于他們干活求精,且又以人為本,其速度就比較慢,據悉,有一段200米的柏油路,他們竟然修了一年,因為天氣熱了,不干;干一會兒累了,休息;渴了,要停下來喝咖啡;又干一會兒餓了,休息吃東西;天下雨了(德國雨天多),休息;又過一會兒,下班時間到了。這樣下來,一天就干不了多少活。大概這是最人性化的勞動了。德國人對人熱情友好也是公認的,我們坐在大巴上,在街道里穿行,會遇到街上的德國人向我們熱情招手,他們看見這一車黑頭發(fā)、黃皮膚的外國人,也很感興趣。在賓館里,每次到餐廳吃早餐,漂亮的女服務員就會微笑著向你打招呼:“morning!”一次,我們在漢諾威市參觀生產寶馬車的公司總部,男性接待者一步上前,張開雙臂摟住了我們團兩個人的肩膀,口里不停地說:“中國第一!”當時正在舉行倫敦奧運會,他夸贊中國獲金牌最多。有時,他們的熱情,也出自一種敬業(yè)精神。在我們參觀一個古城堡博物館時,漂亮的女解說員在我們入場時,主動地面帶微笑用一只胳膊摟住我們的一位男士照相。最讓我們稱贊的是,在法蘭克福機場將要登機回國時,一位同事的包忘在了機場商店的柜臺上,這位同事正慌忙尋找,一位女乘務員模樣的人主動找過來了,她拿出包來,驗證了失主之后,把它還給了那位同事。諸如此類的事我們遇到的還有很多。
三. 一個追求個性自由、注重自身發(fā)展的民族
日耳曼民族注重自身的發(fā)展,追求個性自由,這與他們的嚴謹又形成一種反差。但又不相矛盾,因為兩者都是殊途同歸,都是追求一種自我價值的實現,這種特征,從他們居住和工作的環(huán)境就可以看得出來。德國是一個沒有圍墻的國家,雖然曾經有一堵很窄的柏林墻把這個國家一分為二,那也是一個國界線的象征。走在德國各個不同的城市里,我們發(fā)現,他們居住的別墅沒有圍墻,大學沒有圍墻,市政府、州政府也沒有圍墻。市長的辦公樓在星期天游人隨便參觀,這不像我們中國,每戶都要有圍墻,如此還管不住小偷光顧;每個單位都有圍墻,且有門衛(wèi)把守。更讓我們好奇的是,在大街上竟然見不到執(zhí)勤的警察。我想,這種現象或許與他們崇尚自由的個性有關系,不自我封閉,也不對外封閉,如果有了圍墻,你不容易進,我也不便于出,弄不好會開車撞上自家的大門,不如開放兩便。這種個性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也可表現出來。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堂講座課。給我們講課的是萊比錫大學的一位教授,60歲左右,講課時帶著他的一位女博士當助手,上課之前,他們端出大盤面包來讓我們吃,該上課了,當然我們誰也沒吃,便放在前面的桌子上。講課開始了,就在翻譯人員說話的空間,這位教授拿起一塊面包放在嘴里吃起來。接著,翻譯說一句,教授吃一塊面包。這讓在下面聽講的我們忍俊不禁。若在我國,老師在講臺邊吃邊講,且不說學生在下面笑得上不成課,老師也要被批評的。這種注重自由個性和自身價值的理念在學校培養(yǎng)學生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德國的大學入學從來不考試,中學畢業(yè)后,大學想上就去上,不想上就去職業(yè)學校培訓就業(yè),完全是由自己選擇,且上大學也是全免費。由于沒有考試,從小學到中學,孩子們都是玩著學,玩得多,學得少,因為德國不重視你的知識多少,而重視你掌握與運用知識的能力。一位中國的移民家長看不慣孩子老是玩,打了孩子幾巴掌,結果孩子到學校后報告給老師,老師聯(lián)絡上州里的兒童權益機構的工作人員,找到這位家長警告說:“如果再打孩子,便把你起訴到法院?!迸眠@位家長哭笑不得。
四. 一個尊重歷史、具有厚重歷史文化的國家
德國人尊重歷史,且不說他們承認曾經挑起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給別國人民及本國人民造成的傷害,就是二戰(zhàn)后被蘇聯(lián)占領而為慶祝勝利所建造的建筑物也在保存著。在柏林城區(qū)的廣場中間,當時斯大林讓雕塑的一尊巨大的蘇聯(lián)紅軍雕像,至今仍然矗立在那里。德國人在有意識地保存著它。再回溯歷史,普法戰(zhàn)爭時期,被法軍炸成廢墟的古城堡,仍然歪歪斜斜地聳立著,這些殘垣斷壁站在那里像在訴說著日耳曼民族厚重的歷史,也昭示著戰(zhàn)爭給人類文明造成的損害,在呼喚著世界和平。還有二百米左右的柏林墻立于大街。而在德國南部的慕尼黑市,有位于阿爾卑斯山麓的路德唯希二世國王的古城堡,仍然完好地在半山腰聳立著,在展示著這個民族歷史的厚重與神秘。它建于1869—1886年,歷時17年,是白色大理石建筑,塔尖高聳,風格獨特,依山傍水,風光奇秀。而在這座城堡中居住的國王路德唯希二世,更加卓爾不群。據歷史記載,路德唯希二世是一位長相英俊的小伙子,且多才多藝,愛好廣泛,風流多情,戀上一位跳天鵝舞的舞蹈演員,他在阿爾卑斯山腳下的天鵝湖畔,親自設計了一座宮殿——天鵝城堡,這是一座四層的宮殿,登上頂層眺望,山峰起伏,一片青翠山色;往下看,可見遠處的都城和村莊。若在這座城堡里研究藝術,做一個與世隔絕的隱士,的確是一個好去處,可這是一位剛繼位的王子入住其中,他不理國事,不見任何人,連吃飯都得用吊繩給他吊到樓上去,每天只是在住室里欣賞油畫,想念那位跳天鵝舞的漂亮姑娘。他患了自閉癥,結果他只做了四十多天國王,便被廢黜。就在他被領出城堡的第二天,人們在城堡下的天鵝湖里發(fā)現了他的尸體,還有他的隨身醫(yī)生的尸體,他為何死在天鵝湖里?人們不得而知,至今仍是個未解的謎。我站在碧波蕩漾的天鵝湖畔,遙想這位多才多藝、卓爾不群的青年王子,正是他的不愛江山愛藝術,才使得他成為一個美麗的、悲劇式的傳說。
德國有著厚重的歷史和文化,幾乎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的古建筑;每一座古城堡,都凝聚著這個民族的歷史,都有一個動人的傳說;每一座教堂,都反映出這個國家厚重的文化底蘊。如科隆市的大教堂,也是聞名于世的古建筑,高16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它的宏偉、壯觀、古雅讓我們贊嘆,且不說墻壁內外上下精致、眾多的人物雕像,它的拱形結構的圓頂,就讓我們嘆為觀止。這種拱形圓頂結構有幾十平方米的面積,中間不用橫梁,全靠石磚的互相嵌入支撐,架構成這座氣勢恢宏的殿堂。
德國厚重的歷史文化還表現在歷史上許多偉人的產生,哲學家如黑格爾、康德、尼采、叔本華等。有的偉人故居和博物館在開放中,供人游覽,如音樂家巴赫、文學家歌德的故居。最不能讓人忘懷的是特里爾市的馬克思故居,這是一幢臨街的三層小樓,是馬克思的出生地。它是一座小閣樓,房間雅致整潔,中有回廊,后有小花園。故居的門票背面印有中文說明,大約來此的中國人最多。當我們結束參觀,走出大門時,同行者抬頭看見空中有一道彩虹,有的說,這是馬克思顯靈了,在歡迎我們這些萬里之外的忠實信徒吧!
德國之旅,一次收獲頗豐的歷史文化之旅。
責任編輯:蔣建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