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斌
一、讓學校名副其實
學校首先是12年一貫制的系統(tǒng)行為,是一所定位為“文化”的學校,如,歷史走廊、名人園林、奧林匹克文化公園、教室門前的課間加油站、“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古詩樓梯等都是文化的創(chuàng)意點?!皩W?!卑ā皩W”和“?!?,學生學的是知識,學的是能力,學的是成長的心理機智。校不僅僅是圍墻包裹下的園子,更應成為學生校對自己言行的檢驗場所,還是一種他人模仿的榜樣。學校有自己安排課程的權利,打破每節(jié)課現(xiàn)有的定性時間,教學時間可長可短,根據(jù)具體的內容來定。學校有足夠的備用資金用于正常工作的開展。教育名校并不是打破原有教育的所有,而是把以往不合理又無法改正的地方進行修正,更趨向于合情合理。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輕松的課堂上舒展四肢,喜歡爬黑板,喜歡高談闊論。學校要為學生準備好圖書、搜索引擎,準備好琴棋書畫和筆墨紙硯,甚至是刀槍劍戟,要根據(jù)學生的興趣成立各種社團組織,讓每個學生都能在社團中找到自己的強項。學校不是以分數(shù)來衡量學生的能力,而是用學生的能力來衡量教師的智慧。當然所有這些都必須遵循著教育名校的規(guī)則,“機動車靠左行駛,大奔也不例外”,這就是名校之“規(guī)”。
記得德國有一所名為“瓦爾多夫”的學校。這是一所既不用分數(shù)統(tǒng)計學生成績,也沒有升留級制度的學校,故被人們譽之為“沒有壓力的學?!?。從小學一直念到中學畢業(yè),其間既不用分數(shù)來計學生成績,也沒有留級一說,直到12年級畢業(yè)時每個學生都可獲得一份列有分數(shù)的所謂“成績報告單”,以與社會上其他學校取得同等學歷。課程方面是實踐與理論并重,尤其注重素質教育。除了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科目以外,還設有園藝、勞作、合唱與指揮、舞蹈(包括藝術體操及韻律操)、戲劇、自我管理等別開生面的科目。同時,瓦爾多夫學校還在致力于不斷探索思維類科目(如德語、歷史、數(shù)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和藝術史等)與手工、藝術和音樂類科目(如園藝、勞作、音樂、編結、版畫、織染、裝幀和雕塑等)之間的課程比例與平衡。而且,瓦爾多夫學校也特別注重在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等各方面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著力于使學生能獲取更多更實用的感性知識。這不能不說是我們教育名校的一個學習榜樣。
二、讓教師想做教師
現(xiàn)在的教師在評上高級職稱以后開始出現(xiàn)職業(yè)倦怠,事業(yè)上不圖發(fā)展但求無過,教好教壞一個樣,工資一分不少拿。教育名校里這種現(xiàn)象將一去不復返,每位教師都是自覺自愿地以教育作為自己人生追求的幸福感源泉,讓教師真正做自己想做的教育,給予教師靈動的發(fā)展空間,給予教師應得的獎勵。按照教師的特長成立教師特長俱樂部,然后與社團進行組合,讓教師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閃光點,實驗、研究、活動都是一路綠燈。讓教師明白在這里不是教書匠,而是“飼養(yǎng)員”“育兒家”,重要的是教人,教人成長、成材。打破教室的規(guī)定座位,充實教室的布置,彌漫成書香課堂。教師能在課堂實現(xiàn)自己的“活問題”研究,持之以恒,鐵杵也可磨成針。學校的“規(guī)”讓教師曉得在學校里必須會出力,會出成績,出好力,出好成績,就能擁有實現(xiàn)目標后的幸福激勵獎金。
學校要及時轉變教師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奉行獨特的辦學理念,建立教師成長的高速路,讓更多的教師像李鎮(zhèn)西一樣“做最好的教師”: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師只有在自己充實起來后才能發(fā)揮自身的潛能,成就他們想成為最好的教師的愿望,找到作為教師的幸福源泉。有了這樣的人生追求,還有不能成功的事業(yè)嗎?
三、讓孩子想做孩子
從小培養(yǎng)學生在課堂有充分的發(fā)言權,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意見,心里不懼怕教師,把舉手當作是一種好習慣。有自己的業(yè)余愛好,有自己的奮斗目標,有自己的合作伙伴。作業(yè)是簡單地搜集資料或者是讀課外書,寫寫讀書感言或與家長探討歷史問題等。教給學生評論的思想,教給學生言行的評價準則,即使看電視也能學會評價人物和事件,豐富自己的口才,在辯論中提升自己的言語表達能力。讓每個孩子充分享受到童年時光的快樂,而非一群眼鏡博士。讓學校真正成為孩子成長的樂園,是一種放歸自然般的“散養(yǎng)”而不是“圈養(yǎng)”,這就是名校之“規(guī)”。
大發(fā)明家愛迪生一生發(fā)明了電燈外還擁有1000多項發(fā)明專利權,他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便是從幼年坐在雞蛋上模仿母雞孵小雞開始的。當他的母親發(fā)現(xiàn)孩子這種“超級興趣”時,并沒有諷刺挖苦他,而是加以精心呵護。母親的寬容、理解與支持終于使這位天才的發(fā)明家成長起來??梢?,自信心是孩子對事物產生興趣的基礎,我們的老師應該充分理解孩子求知的心理。雖然,孩子的“自信心”有時顯得天真、幼稚,甚至可愛,但這些正是孩子以自己的獨特的方式增長知識、加深閱歷、開發(fā)智力的有效途徑,對其一生都有重要的影響。孩子有足夠的自信心,才能無所顧忌地從小經營自己的興趣與長處,只要做到這點,即使是智力平庸者也可以成為天才。
四、讓家長找到尊嚴
家長不再是個受氣包,在教師面前就得俯首稱臣,唯唯諾諾,一切以教師的話語為對。在教育的名校,家長可以挺直腰桿來學校和孩子一起上課、聽課、做手工,就像走進農家生態(tài)園一樣,可以自由摘取四月的草莓、八月的甜瓜。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隨學校組織的團隊外出旅游,共同參加學校舉行的親子運動會或者家庭游戲競賽等活動。讓家長在學校的各種活動中享受到一種尊貴的禮賓待遇。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家校概念,教師可以接學生上學,家長也可要求教師參加家庭聚會等。讓家長感覺到送孩子到學校是一種幸福的選擇,好像刷卡消費一樣,刷得高興,這也是名校之“規(guī)”。
家長會歷來都是變相的告狀會或出氣會,家長會上家長失去的是更多的尊嚴,受了氣還得陪著笑臉,幾乎失去了話語權。在教育的名校,家長就像走進了超市,可以放心大膽地和“營業(yè)員”討價還價,隨心所欲地選購自己心儀的商品。還可以同超市的保安交流安全管理的措施等,而不用小心翼翼。有尊嚴的家長才能配合學校共同培養(yǎng)有尊嚴的下一代,虛心與尊重成了一種“禮尚往來”,教育就會呈現(xiàn)一種前所未有的和諧。
五、讓生活融入學習
在教育名校,課本不是學習的主要內容,閱讀和生活知識、生活習慣才是學習的主體,就像《56號教室的奇跡》中雷夫的學生一樣,有著更多的生活經驗融入學習生活。哪怕是文藝表演中的規(guī)則,學生也會在實踐中自享其樂。經常性的實踐活動開闊了學生的視野,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知識,與閱讀中的知識融合在一起,形成孩子自己的處事原則——公共場合不大聲喧嘩,吃飯不言睡覺不語,才會出現(xiàn)許多社會人士寫信來贊美學校的成功教育。言必信,行必果。這就是名校之“規(guī)”。
生活是學生生存的搖籃,學生在學校學到的知識最終要在生活中發(fā)揮作用,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提升。陶行知先生始終把教育和社會生活聯(lián)系起來進行考查,認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生活與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個過程,教育不能脫離生活,教育要通過生活來進行,無論教育的內容還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據(jù)生活的需要。讀書不是教育的本身,讀書之外還有教育的廣闊空間。當生活的場景如實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時,已不需要太多的詮釋,所有的難題會在這一幕幕的來自生活的場景面前迎刃而解。
毋庸置疑,名校是處處與生活接軌的現(xiàn)實主義,不是空中花園,學生在不出學校就能學到用到在社會上才能用到的東西,在社會實踐中檢驗自己的知識,奉獻自己的行動,把自己逐步錘煉為自信、有魄力、有能力的新型人才。永遠記住教育的箴言:聰明只是一張漂亮的糖紙,經不起時間的推敲;雪花承受不了陽光溫柔的征服。真實、踏實、誠實、求實,實實在在;真心、決心、誠心、開心,心心相印,這才是教育品牌的希望之路。
(作者單位:江蘇新沂市春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