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剛
(滁州市公路勘測設計院,安徽滁州 239000)
輪泊路一橋位于明光市泊崗鄉(xiāng)Y012線輪泊路K1+500處,橋梁上部結(jié)構(gòu)采用1×10 m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簡支矩形板,下部結(jié)構(gòu)為重力式U形臺配擴大基礎,橋梁全長20 m。橋臺位于河道范圍內(nèi),基坑底面開挖平面尺寸擬定為22 m×12 m,開挖深度5 m。
擬建場地位于明光市北部、淮河右岸的河漫灘上,表層為素填土,其下為第四系全新統(tǒng)沖積物、洪積物組成的粘性土和砂,底部為閃長巖,水平層理發(fā)育。橋位地質(zhì)勘探時測得靜止地下水位埋深1.50 m~1.60 m,地下水位高,地下水主要為賦存于下部②層粉細砂、④層中細砂中的承壓水。
場地內(nèi)①層為素填土,③層為亞粘土,土質(zhì)不均,滲透性一般較差;②層為粉細砂,④層為中細砂,滲透性較強。表1為各層土體的滲透性指標。
表1 土體滲透性評價
本項目擴大基礎的持力層為③層亞粘土,基坑開挖深度5 m。為保證施工安全,在基坑開挖時需降低②層粉細砂層的水位。
基于以上情況,如果用明排法降水,②層粉砂層會滑塌,無法進行基礎施工;采用鋼板樁圍堰則工序較為繁瑣,施工周期長,造價高,進度慢。綜合考慮施工的可行性,經(jīng)過經(jīng)濟技術(shù)比較,決定在橋梁擴大基礎基坑開挖時采用輕型井點降水法。
輕型井點降水法是利用真空抽吸作用連續(xù)抽水,使地下水位降低至基坑底以下,并在基坑開挖過程中進行不間斷抽水,使基礎在無水狀態(tài)下進行施工。輕型井點降水法可使邊坡得到穩(wěn)定,有效防止流砂、管涌現(xiàn)象的發(fā)生,有利于機械化施工,保證工程質(zhì)量與安全。
布置井點系統(tǒng),與基坑平面形狀與大小、土質(zhì)、地下水位高低與流向、降水深度等要求有關(guān)。
1)平面布置。
井點系統(tǒng)的平面應結(jié)合基坑平面形狀和降水深度進行布置。本項目為矩形基坑,面積約660 m2,經(jīng)過分析,應采用環(huán)狀井點系統(tǒng)。井點距基坑邊距離為1 m,管路長31.2 m,寬21.2 m。
2)高程布置。
井點管埋深按下式計算:
其中,HA為井點水泵軸至井點濾管底深度,m;h1為井點水泵軸至未降水前的地下水位高度,取0.4 m;h2為原地下水位至基坑底面高度,取3.4 m;r為基坑底中心至井管的水平距離,取10.6 m;i為地下水降落坡度,取1/10;Δs為降水后地下水位距基坑底面的安全深度,取0.5 m;l為濾管長度,取1.2 m。
經(jīng)計算得HA=6.56 m,取HA=6.6 m,井點管采用38 mm直徑,并備有配套抽水設備(見圖1)。
1)涌水量計算。
本項目擴大基礎的持力層為③層亞粘土(微透水),含水層為②層粉細砂層,因此,井點系統(tǒng)可視為無壓完整井。涌水量計算方法如下:
a.基坑涌水量Q按下式計算(基坑靠近河岸):
其中,Q為基坑總涌水量,m3/d;K為土的滲透系數(shù),粉細砂層取K=4.0 m/d;H為潛水含水層厚度,取3.2 m;S為基坑水位降深,取3.9 m;R為抽水影響半徑,計算得 R=27.208 m;x0為基坑假想半徑,F(xiàn)為環(huán)狀井點系統(tǒng)所包圍的面積,計算得x0=14.51 m。經(jīng)計算得Q=195.1 m3/d。
圖1 井管示意圖(單位:m)
b.單井出水量q按下式計算:
其中,q為單井出水量,m3/d;d為濾管直徑,取0.038 m;l為濾管長度,取l=1.2 m。
經(jīng)計算得q=14.78 m3/d。
其中,L為井點降水管路周長,計算得D=7.2 m。
結(jié)合井點降水管路系統(tǒng)平面布置情況,最后確定井點管數(shù)量為17根,設置見圖2。
圖2 井點降水管路系統(tǒng)
1)設備準備。
a.井點管及濾管。
采用直徑38 mm的鋼管,下端為濾管(鉆有φ10 mm梅花形孔)。
b.集水總管、連接管及排水管。
連接管用塑料透明管,直徑38 mm,頂部裝鑄鐵頭。集水總管用直徑100 mm鋼管帶接頭。排水管用直徑200 mm的鋼管。
c.抽水機組。
采用φ50型射流泵輕型井點設備。
2)施工工藝。
a.井點管埋設和井管安裝。
采用回旋式或沖擊式鉆機成孔,孔徑約為300 mm,井深比設計值深50 cm;用0.6 m3水泵或空壓機洗井;安裝井點管后再分別填入粒徑5 mm~30 mm石子及2 mm~4 mm粒徑粗砂,上部1 m用粘土密封。
b.井點管連接與試抽。
總管鋪設在井點管以外50 cm處,集水總管間用法蘭連接,并要求密封完好,防止漏氣。連接完畢后,連通抽水設備,進行試抽水,檢查是否漏氣、堵塞,出水是否正常。如正常即可投入使用。
c.井點運轉(zhuǎn)與監(jiān)測。
井點不斷抽水3 d~5 d后水位基本穩(wěn)定。同時對降水區(qū)域內(nèi)的建筑物進行觀測,若發(fā)現(xiàn)水平位移或沉陷過大,要及時采取防護措施。
d.井點拆除。
構(gòu)造物施工結(jié)束且回填土方后,即可拆除井點系統(tǒng)。可用杠桿式起重機或倒鏈拔出井點管,其孔洞用砂或土堵塞密實。
在淮河流域,有大量含有細砂和粉砂的土層,在橋梁基礎基坑開挖施工中采用輕型井點降水,降水效果良好,相對于明排法或鋼板樁圍堰施工方案,既安全又降低了工程費用,而且可以大大加快施工進度。
[1]JTG/T F50-2011,公路橋涵施工技術(shù)規(guī)范[S].
[2]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公路工程施工工藝標準(橋涵)[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3]錢七虎,方鴻琪,張在明,等.巖土工程師手冊[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4]向中富,鄒毅松,楊壽忠.新編橋梁施工工程師手冊[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5]周水興,何兆益,鄒毅松,等.路橋施工計算手冊[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6]《工程地質(zhì)手冊》編委會.工程地質(zhì)手冊[M].第4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