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旭午
課前五分鐘,小曼同學在做她的口頭作文《“爺爺壓根不知道自己的生日”》
前幾天,老師教《老王》這篇課文時,說他早年過生日才能吃到一顆雞蛋,還是媽媽偷偷塞給他的,不能讓其他兄弟姊妹們看到。董老師講這個故事的目的我也很清楚,就是想告訴我們他的童年是貧窮的、苦澀的,就是想表明那個年代是物資匱乏的,老王送給楊絳的雞蛋和香油都是很金貴的稀罕物。這個道理我懂,老師講完故事我也有了一定的體驗和感受,但我難以進入那個生活情境,甚至還是不能完全相信那是事實。于是,我回到家里問爺爺。爺爺?shù)幕卮鸶钗蚁氩坏?,他竟說壓根就不知道自己哪一天過生日。那年月,吃上頓沒下頓是常有的事情,家里人都拼命地討生活,哪還會想得起過生日的事情,甚至根本就不記得自己的生日在哪天。爺爺說他60歲之前就沒有過過生日,也未曾見到他的父母過過生日———自己現(xiàn)在過的這個生日,還是快60歲時從他本家老姑那里得知的呢。他說,你們老師能過上生日,還能偷偷地吃一顆雞蛋,那就已經(jīng)很不錯了。
聽了爺爺?shù)脑?,我不禁好奇地問:“爺爺,那你們是怎么熬過來的呀?”爺爺笑笑說:“你沒見爺爺和你爸爸的個子都不高嗎,都是餓得沒有長出來哦。富日子要過,窮日子也得過,人窮不志短。我們還不是都熬過來了。現(xiàn)在爺爺不也有生日過了?日子好了,生活富裕了,但苦日子不能忘,要勤儉節(jié)約,更要有上進心?!?/p>
我想,我今天的生活,不知比爺爺和爸爸他們當年要好多少了。他們在那樣的艱苦日子里都能“人窮不志短”地熬下來,我們就更應該刻苦學習,努力上進。我又想起“老王”,他在那樣艱苦歲月,在自己病得就要離開人世的前夕,竟把那么金貴的雞蛋和香油送給了作者楊絳一家,(老王不可能要錢,是作者楊絳堅持要給錢,老王只好接受)可見老王那顆金子般的愛人之心?。⊥瑢W們,我認為,爺爺?shù)摹叭烁F不志短”和老王的“愛人之心”都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呀。
小曼同學在講桌前講著,學生們都在認真地聽著,自始至終都聽得那么投入和動情,教室里靜得出奇。這不就是很好的德育課嗎?這同時也就是本真的語文課啊。可貴的是,這是學生們在真心交流,是一種毫無造做的心靈升華。這樣教學效果是我當初根本就想像不到的。
故事的原由是這樣的。前幾天,我教學楊絳的散文《老王》。課文中有這樣一段話:
我謝了他的好香油,謝了他的大雞蛋,然后轉(zhuǎn)身進屋去。他趕忙止住我說:“我不是要錢?!?/p>
為了讓學生深入品嚼這段話中“好”和“大”兩個字的意味,我先啟發(fā)學生:“‘老王的香油就比別人的更香嗎?‘老王的雞蛋也比別人的大嗎?”同學們都認為不可能。那作者為什么要加上這兩個字呢?經(jīng)過討論和交流,同學們都認為這“好”和“大”兩個字里面蘊含著作者的贊美和愧怍之情。為了讓同學們能夠更深入體驗、感受“老王”的苦日子,領悟老王那顆金子般的愛人之心以及作者的愧怍之情,我鏈接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講了一段自己過生日、媽媽偷偷送一顆雞蛋給我吃的故事。從當時的課堂效果來看,這個鏈接還是很有效果的。但是,這個鏈接竟能產(chǎn)生了這么大的持續(xù)張力,這絕對令我感到意外。小曼同學竟精心準備了這么一個口頭作文,同學們竟聽得如此用心,甚至比我上課的效果還好。
于是,我決定這節(jié)課不再繼續(xù)往前講新內(nèi)容了,就領著同學們又回到了《老王》這篇課文。我問同學們:剛才,小曼同學講,老王不可能要錢,是作者楊絳堅持要給錢,老王只好接受。你們同意她的說法嗎?同學們都說同意。我接著請幾位同學講理由,他們主要講了三個理由:一是老王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了,就是想來把這點兒好東西送給他最尊敬、最愛、最感激的人的,還要錢干什么呢?二是老王以前就常背大塊的冰送給作者楊絳一家,而只收一半的價錢,還曾在楊絳一家倒霉時送錢鐘書去醫(yī)院表示不要錢,但楊絳硬是給。三是老王總想找個機會報答楊絳一家了,怎么還會要錢呢?應該說,同學們還是讀得很深入的,理解分析得也很到位。
交流到此,我讓同學們打開書,讀下面這兩段:
我也趕忙解釋:“我知道,我知道———不過你既然來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許覺得我這話有理,站著等我。
接著我講道:“看來作者楊絳鐵了心要給錢了,老王也就只好站在那里等著接錢了?!边€沒等我說完呢,同學們不情愿了:老王不是站在那里等著接錢。我忙問:“那你們怎么知道的?”有位同學馬上舉手,說:“原文里有‘也許兩個字呢,事實上老王就是不情愿接這個錢的,人家本就是真心實意送來的嗎?!蔽倚睦锔`喜,接著又問:“這‘也許該是老王的態(tài)度呢,還是作者楊絳的一種猜度呢?”經(jīng)過探討,同學們都認為該是作者楊絳的一種猜度,是作者楊絳寫作此文時的一種回憶性判斷,也流露出作者寫作此文時的愧怍之心。我見時機已經(jīng)成熟,就讓學生展開想象,盡可能發(fā)散性地想一想:此時的老王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經(jīng)過一番討論和交流,大致形成了以下幾種說法:
一者,老王心里很自卑,認為作者從來沒有瞧得起自己,總是用錢來打發(fā)自己對他們真心的尊重和感激,自己也就別較真了,干脆就認了這種差別吧。但這種自卑是不能說出口的,是要尊重作者和她家人的,干脆就把它帶到棺材里去算了。
二者,老王心里很怨憤,認為自己如此尊重和愛護作者一家,而卻從來沒有換來他們的尊重,總是清高地用錢來兌換自己的這份真心與愛心。但這種怨憤也不好說出口,就讓他爛在肚子里好了,留下一份面子上的溫馨與和諧吧。
三者,老王心里很痛苦,認為自己在臨去天國前來表示這點兒愛心和感恩都不能被對方接受,還是要像以往一樣用錢來交換。你們清高,骨子里都瞧不起我這樣的下層人,那我也不必和你們吵了,就把你們那所謂的尊嚴和清高維護到底吧,然后帶到天國里去。
討論交流到這里,我又給同學們投影了聶作平的散文《童年的饅頭》,讓他們默讀并思考?,F(xiàn)摘錄主要情節(jié)如下:
那時候,娘拉扯著我和妹妹,家里窮得丁當響。我在五里外的村小學上學,六歲的妹妹在家燒鍋做飯,背著那個比她還高半截的竹簍打豬草,娘起早貪黑掙工分,日子清貧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籠花。endprint
有年“六一”,學校說是慶祝兒童節(jié),每個學生發(fā)三個饅頭。我興沖沖地對娘和妹妹說:明天發(fā)饅頭,妹妹一個,娘一個,我一個。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那天,學校真的蒸了饃。開完典禮,手里多了片荷葉,荷葉里是三個熱騰騰的大饅頭。
回家路上,看著手中的饅頭,口水一咽再咽,肚皮也發(fā)出咕咕的叫聲。吃一個吧,我對自己說,于是先吃了自己那個。三兩口下去,嘴里還沒品出味兒,饅頭已不見了。又走了一段,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剛才還厲害。咋辦?干脆,把娘那個也吃了,給妹妹留一個就是。娘平時不是把麥粑讓給我和妹妹,她只喝羹羹嗎?娘說過,她不喜歡麥粑呀!
等我回到家時,呆呆地看著手中空空的荷葉,里面連饅頭屑也沒一星了。我不知道自己怎樣進了門,怎樣躲開妹妹的目光。娘笑笑,沒吭聲。
呆立間,同院的二丫娘過來串門,老遠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的平娃帶饅頭回來了嗎?你看我家的二丫,發(fā)三個饅頭,一個都不舍得吃,餓著肚皮給我?guī)Щ丶襾砹?!?/p>
娘從灶間抬起頭,“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饅頭全帶回來了!你看嘛———”娘說著打開鍋蓋,鍋里奇跡般地蒸著五個白中帶黃的大饅頭!“你看,人家老師說我家平娃學習好,還獎勵了兩個呢!”
二丫娘看著我,我慌亂地點點頭……
那天晌午,娘把饅頭拾給我和妹妹,淡淡地說:“吃吧,平娃,不就是幾個饅頭嗎!”妹妹大口大口咬著饅頭,我卻哇一聲哭了。
讀后,我問同學們:“有人說,‘我太貪吃了,也不講信用,你們也是這么認為嗎?”
同學們異口同聲:“不!”幾位同學講了他們這樣認為的理由:一是“我”家太清貧了,很難吃一頓饅頭,而“我”又很餓,吃了饅頭也情有可原。二是“我”畢竟還年幼,還不能夠徹底抵制住熱乎饅頭的誘惑,不吃似乎還有點兒不正常呢。看,媽媽在家蒸好了饅頭,就料到兒子可能禁不住誘惑要吃掉那三個饅頭,要保全兒子的面子。我高興地說:“同學們成熟了!”順勢又追問:“同學們,媽媽具有怎樣的情懷呢?”學生齊答:“真愛,寬容!”
最后,我作總結(jié):此時此刻,老王的心里肯定是翻江倒海,百味雜陳,有自卑,有怨憤,有痛苦,有嚴重不滿,有自我控制,等等。但老王不能發(fā)作,不能把這些不痛快一股腦傾吐出來,因為,在他看來,理解人、尊重人、愛人是第一位的。他理解、尊重作者那樣的文化人,他骨子里愛他們,他要給予作者一家的,除了理解、尊重、愛和感恩還是理解、尊重、愛和感恩,連同他們對自己的不尊重、不平等、不理解一起都包容了,他寧可把這種不對等的理解、尊重、愛和感恩帶到天國去。同學們,小曼同學的爺爺、聶作平的母親也一定很欣慰,因為你們讀懂了他們的“人窮不志短”,讀懂了他們的“理解、尊重、愛和寬容”。我們的生活中正因為有了無數(shù)“小曼同學的爺爺”“聶作平的母親”,這個世界才變得如此和諧、幸福和美好,那么我們的生命里到底又該擁有一些怎樣的品格和情懷呢?
這是一節(jié)形式上最不規(guī)范的語文課,但卻是一節(jié)人性味十足的真語文課,我至今難忘,也永遠不會忘。語文課要教文立人,這道理人人都懂,但具體實施起來恐怕真的要講究適時適度、靈活機動、浸潤無跡等教育教學智慧和藝術(shù)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