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燕
數學是一門充滿神秘色彩和激起人挑戰(zhàn)欲望的學科,然而,很多學生覺得它枯燥、深奧難懂,談之色變。《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他們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在獲得對數學的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fā)展。的確,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數學教學只有有效回歸生活本色,追尋數學原味,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打造高效的數學教學課堂。
一、生活原型,加快理解概念
不論是哪種知識,我們都可以在生活中發(fā)現它們的原型。例如,蘋果墜落到地面,這是物理學;聆聽美妙的歌聲,這是音樂學;買東西的時候計算價錢,這是數學。假如我們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將生活原型作為教學材料,那么,會不會讓小學生感覺更加的親切呢?答案不言而喻。那么具體該如何操作呢?筆者認為,既然知識源于生活,那么我們在講解知識點的時候完全可以從生活的角度來給予詮釋,這樣還可以加快學生對相關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兩位數減兩位數”時,首先為學生們呈現了這樣的生活原型:昨晚下班之前老師去打印室?guī)蛯W生們印刷練習試卷。已知班級共有學生56名,但是由于計算出錯,結果印刷了70份試卷。那么多印了多少份試卷呢?當學生聽到這里時,其腦海中立即產生了這樣的想法:把多余的試卷拿出去。而在這里,“拿出去”便是減,也即是本次所要學習的重點,即:兩位數減兩位數,所以列出算式為“70-56=14”。
學習內容和學生生活背景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可能性就越高。通過創(chuàng)建生活原型,讓學生更加清晰地理清思路,激活思維的潛力,輔助思維的訓練,從而更快地解決問題。學生從生活的點滴之間挖掘數學知識,這難道不是課堂教學的成功嗎?
二、生活體驗,簡化抽象知識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強調:“讓學生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边@體現了生活體驗對于掌握概念的重要性。學習在于體驗,假如一味盲目地記憶,不去感受、實施,那么學生將很難全面、徹底地掌握知識。所以,在數學課堂中我們可以從生活體驗的角度加深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從而實現對問題的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形象。我們可以選擇質量相當的物體讓學生們進行實際體驗,讓他們通過感官來理解所學知識。這樣一來,學生對知識的印象不僅會加深,同時當他們在以后的生活中再次遇到此類情況時,還能及時利用知識進行解答。
例如,在教學“升”和“毫升”這兩個概念時,很多孩子對概念只停留在文字記憶的層面上,具體多少容量,理解得很模糊。因此,課前我就布置學生搜集諸如咳嗽糖漿的容器,牛奶、雪碧等生活中常見的飲料瓶,進行觀察和比較,認清1毫升大概多少容量,1升多少容量。我還讓學生用1毫升、250毫升、500毫升的容器,去放滿1升的容器,從而明確毫升與升之間的概念關系,幫助學生在頭腦中牢固記住兩者容量的概念。課后,我也布置學生去嘗試類似的生活體驗,讓升與毫升的概念更加清晰明朗。
從生活體驗的角度去詮釋數學,這比以往的課堂教學更加有效,而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可以深刻地感受知識,還能更好地利用知識,從而展現出學習的真諦。
三、生活作業(yè),鞏固拓展思路
生活就是一個大的教室,學習不能僅僅局限在課堂之中。而作業(yè)是鞏固學生所學知識,提高其對知識掌握能力的重要途徑。假如科學地從生活的角度創(chuàng)造符合教學需求的生活作業(yè),這樣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同時還能構建他們的數學思維。
例如,學習“統(tǒng)計”一課后,我提問,動畫片《大耳朵圖圖》、《虹貓藍兔》、《喜羊羊與灰太狼》究竟哪部最受大家歡迎?請大家利用課后的時間調查一下,并將結果制成統(tǒng)計圖。然后大家比一比,看誰調查的最全面。動畫片深受學生們的喜愛,所以當作業(yè)提出后,他們的熱情瞬間被點燃了,并在課后的時間內積極完成。通過對大家作業(yè)的批閱,學生們在執(zhí)行的時候是認真的、快樂的,甚至有的同學還利用多種統(tǒng)計圖的形式將這項調查呈現了出來。而這,不正是我們想要看到的結果嗎?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傊R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最終還是要反饋于生活。所以,引導學生細心地觀察生活、挖掘生活,感受其中蘊含的數學知識,并切實地將其所掌握,這便成為了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一項重點。通過長期的研究與觀察發(fā)現,引導學生從生活的角度感受數學,不僅可以讓數學課堂的氛圍得以改善,擺脫往日僵硬枯燥的局面,同時還能激活課堂,從而讓學生在快樂、愉悅的氛圍當中探索數學,掌握數學,進而實現數學教學的最終目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