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黎芳
掩卷讀完張浩文老師的巨著《絕秦書》,竟長久地陷入一種沉痛的悲愴,好像被一腳踢進了酷烈跌宕的萬丈深谷,死亡的氣息彌漫猩紅的歷史天幕,想哭卻已經(jīng)哭不出聲來。耿耿長夜難眠,寒風(fēng)冷冽,我捧著《絕秦書》,仿佛只身來到闃寂無人的關(guān)中狂野,一聲凄寒突兀的呼號沖天而出!
“謹以此書,祭奠民國十八年大旱災(zāi)中三百多萬死難鄉(xiāng)親?!本镁媚晻骒轫摰念}詞,終于止不住淚流滿面。如果說,1942年河南饑荒,數(shù)百萬災(zāi)民死于饑饉和逃荒的那一段歷史因被濃重地搬上熒幕而得以喚起國人一點凄惶的記憶;同樣,中華民族歷史進程中,這一段更早、更大的災(zāi)難,如果不是《絕秦書》的橫空出世,是不是也將永遠塵封在歷史發(fā)黃的故紙堆中無人問津?那不輕不重的幾筆簡單陳述,那模模糊糊的幾個蒼白數(shù)字,這一頁慘痛的歷史被人輕輕松松地翻過去了。那些埋葬在沒有墓碑的荒冢里的累累尸骨沒有引起我們沉痛的駐足。一代過去一代復(fù)來,人間繁華如故,我們習(xí)慣了忘卻。
然而,文學(xué)的職責(zé)在于抵制遺忘!生于郁郁乎文哉的周原扶風(fēng),張老師一直耿耿于民國十八年陜西的大旱災(zāi)。據(jù)陜西省扶風(fēng)縣志記載:“民國十八年(1929),大旱,川塬地顆粒無收。全縣災(zāi)民95005人,其中餓死52170人,外逃12337人??h東南南寨子、南鄧村人煙絕?!睆埨蠋煵⒉粷M足于歷史記載中這樣幾個空洞冰冷的數(shù)字,他希望有生之年,可以寫出一部與這場被歷史學(xué)家稱為20世紀人類十大災(zāi)難之一相匹配、相厚重的長篇巨著。他站在渭水畔的周原下?lián)崦粔K磚、搓揉一把土、踩踏一塊石頭,仿佛是在撫摸、搓揉、重溫著那一段有血有肉的歷史,充滿了不勝慨嘆的沉痛與哀思。
十年磨一劍,張老師潛心創(chuàng)作,終于寫出了32萬字的長篇著作《絕秦書》?!督^秦書》的問世,是老師用文字為死去的三百萬鄉(xiāng)親立碑,是對受苦和不幸的生靈溫存撫慰和慰藉!對于我們民族而言,這是一場遲到了將近百年的祭奠!
張老師說,這部小說是寫災(zāi)難,當然要展現(xiàn)災(zāi)難的慘烈。然而,慘相不是為了嚇唬人,而是要警示我們?nèi)ニ妓鳛?zāi)難背后的根源。因而不同于余華、楊顯惠、劉震云等直面死亡作冷肅而客觀的描寫,也相異于同屬陜西文學(xué)的《白鹿原》將筆觸濃墨重彩投放于關(guān)中平原近半個世紀盛衰興替的政治變幻,《絕秦書》的敘事框定在民國十五至民國十八年發(fā)生在渭河平原周家寨絳帳鎮(zhèn)的這段歷史,它將筆力聚集在災(zāi)難的醞釀、驟變、直至異化、慘烈的整個過程,展現(xiàn)了天災(zāi)人禍后歷史的慘絕人寰,也贊頌了無奈悲涼中民眾的守望相助?;趾氲膱雒婢従彽劁佌?,就像一點點蓄勢待發(fā)的渭河大川,回蕩著驚心動魄的時代駭浪,也泛起苦澀辛酸的人間溫度。
一切表象之下隱藏著事實的真相。災(zāi)難,其實,早就潛滋暗長埋下了萬劫不復(fù)的禍種。你看,民國十五年,周家寨鑼鼓喧天,人神共慶,渭河平原又迎來一個風(fēng)調(diào)雨順的豐收年。漫山遍野的鴉片果子變成千家萬戶滿罐滿壇的大煙膏。這黑乎乎的大軟膏可以換來蹭亮、蹭亮的大銀元,可以買來成堆、成堆的白面糧。渭河平原上的農(nóng)民們早就換掉糧食改種大煙了。然而,這東西太好了,人人想要竊取。周家寨因為種大煙,年年引來土匪如篦。周拴成看準商機,毅然賣土地、開煙館,卻順水推舟害得兒子周寶根年輕就成了病病歪歪的大煙鬼。蔣、馮大戰(zhàn),軍閥們一樣吸大煙,搶地盤。政府置民生社稷于不顧,責(zé)令平原地區(qū)大種鴉片,以充軍餉。
天地不言,則萬物生焉,四時興焉。然而,順天者昌,逆天者亡,這乃人人悉知的道理。民國十七年,當周家寨的人民過完最后一個大煙的豐收年后,災(zāi)難就開始了。持續(xù)的干旱讓土地顆粒無收,更何況周家寨的農(nóng)民只有煙膏沒有存糧,他們早就不種糧了。最后,連那些值錢的煙膏也只有被土匪劫走,被軍隊奪去。旱情越演越烈,死亡的陰霾開始蔓延開來。“起初,死亡是偶然的,閻王爺零敲碎打,誰碰上了誰倒霉。到后來他老人家不耐煩了,一棒子掄出去,砸死多少算多少。這時死人就海了,一家一戶地死,一村一寨地死。開始時死了人還有人埋,到后來,連埋的人都死光了,只能任由尸體暴露著。太陽高懸,天氣燥熱,死人三兩天都臭了,就爛了,只剩下白花花的骨頭,黑森森的毛發(fā)。”這一段對死亡的直接照面,讓人毛骨悚然。
溫飽,是人最本能的求生欲求,在沒有糧食可以吃的時候,人們只能刨樹皮,挖草根,吃泥土,拾雁糞,甚至爬進糞池掏大糞,只要毒不死人的都往嘴里塞。大災(zāi)當前,政府無所作為,反而連番征稅,民國十八年要交齊民國二十三的糧稅。苛政猛于虎,這是把人更往死路上趕。人性中可怕的魔鬼都被釋放出來了,民風(fēng)質(zhì)樸的周家寨竟然發(fā)生了駭人的吃人事件。彩蓮她爹把餓死的女兒煮著吃了;單眼覺得活人肉比死人肉好吃,于是攔路殺人,吃著、吃著,一不留神把自己的爹也吃了?;⒍静皇匙?,饑餓卻讓人淪落到了畜生不如!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然而,周家寨的族長周克文說,這不能怨天,這是天罰人呢!事實上,這個兒子們眼里將孔孟之書全部嚼爛了咽進去的老爹和眾人眼中不聽勸告不合時宜的愣老頭,才是周家寨唯一清醒的人。大旱饑年,只有他家屯了充足的糧食。事實上,周克文一直對種大煙心存疑惑,他說,一個莊稼人,種糧食才是他的本分。他對土地、對莊稼充滿了感情。文中描寫他種棉花的場景:棉花種下地就像把周克文的心都種在了地里。他整天在低頭轉(zhuǎn)悠,蹲在田埂上嘟嘟囔囔,兒子不理解,他義正言辭地說:“你這娃咋這樣沒心沒肝?種子憋在土里是最難受的時候,好歹我陪陪他們,人對莊稼有情,莊稼才會對人有義!”這樣的舉動或許原始得引人發(fā)笑,可是這份對土地對莊稼深厚之情卻值得人們?nèi)シ此?!太多的時候,自以為是的人抱著“人定勝天”的信念,天不怕,地不怕,以致我們都差點忘記對孕育生命的大地母親那一份最起碼的感恩與敬畏。
讀周克文我常常從他看似迂腐的外表下讀出一份由衷的感佩。當土匪進村呼啦啦一下子包圍明德堂時,抵抗已經(jīng)徒勞,周克文干脆就把土匪當客人招待。土匪劫財后準備走人,周克文卻驚人地冒出一句之乎者也:“慢著!待客之道有來有往,來而不往非禮也的?!备钊瞬凰计浣獾氖撬€讓老伴拿出八塊銀元,買了土匪的時間,給他們講起了盜亦有道的故事。周克文以為,人性本善,人的惡行是因為他們迷失了本性,忘記了老祖宗傳下來的仁義道德,所以,他要給土匪上課。周克文立意長遠,他希望自己一次又一次的教導(dǎo),能讓人走上正道。所以我們才欣慰地看到,“盜亦有道”的故事后,土匪的二掌柜禿斑默默把銀元還了回去;周克文放糧時,土匪的領(lǐng)頭旱地龍帶領(lǐng)弟兄們自發(fā)成立了賑災(zāi)治安小隊。
這是作家傾注了太多感情的一個人物。他很容易讓我聯(lián)想到《白鹿原》中的白嘉軒。周克文與白嘉軒,同為各自宗族的族長,同為文化精神的代表,一個是抱著“一等人忠誠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的信念;一個是“腰板挺得太直太硬”做人,他們身上都有講仁義,重人倫,尊禮法,行天命的人格。然而,如果說,陳忠實在處理這個人物性格時依然陷入倫理綱常是立身還是殺人的矛盾,糾纏在是注重人情還是抹煞人性的分裂;張老師筆下的周克文則顯得和諧可親許多。盡管祈雨祭龍王時,周克文也有獻上童男童女的無奈之舉;旱情肆意時,他也有是開粥棚還是辦工廠的矛盾,可是他的心中一以貫之一個不變的信念,那就是:“合道”。這是為人處世的根本,不管做什么都要拿這個匡衡,合則行,逆則舍。這份通透與智慧,浸潤著老莊哲學(xué),無疑已經(jīng)超出僅僅固守宗法文化和綱常禮教的白嘉軒。
慘烈的現(xiàn)實,恐怖的死亡,依然阻擋不了作家對這片災(zāi)難深重的土地,對那些駢手砥足掙扎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飽含熱淚的同情。書“絕秦”的歷史,卻處處含情!在外漂泊讀書的周立功從北京一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登上黃龍塬,他要好好地望一望周家寨的每一處角落?!皬奈己颖卑兜近S龍塬腳下是寬闊平坦的沃野,這是關(guān)中道最富庶的渭河平原,旱澇保收,撒豆成金?!边@是一個游子對故鄉(xiāng)深深的思念。兵荒馬亂的年代,周克文的三個兒子都平平安安地回來了,父子四人相對而坐?!拔逶碌年柟庥怖受跋?,透過晶瑩的葡萄葉渲染出淡淡的綠霧,彌漫在每個人身上。周克文有一種迷離的恍惚,多少年了,他們父子沒有像這樣團聚過,多少次夢里醒來,他和老伴述說的就是今天這樣的情景。”無論時光怎樣流轉(zhuǎn),無論時代如何變更,人間至深的親情與牽掛永不褪色。引娃對二哥周立言一往情深,因為愛,她不惜拿自己的生命相抵。周拴成餓得奄奄一息,臨死前還不忘料理家務(wù),他想著如果兒子回來,那還是他曾經(jīng)熟悉的家。
這樣的描寫是作家賦予災(zāi)難作品非常獨特的一份溫和與詩情,這份感情或許讓作家失去了歷史小說中本該有客觀與冷靜的立場,然而卻更加彰顯了人性深處愛與恨、對與錯的豐富與駁雜。因而,亞里士多德說過,詩比歷史更真實。
小說的結(jié)尾成千上萬的饑民像浩浩蕩蕩的洪流踏平了放糧賑災(zāi)的周家寨,整個村子的老老少少被卷入漩渦,他們呼喊著、哭泣著、掙扎著,被瘋狂的洪流裹挾而去。民國三十八年,功勛卓著的周立德再一次回了到家鄉(xiāng),村口的老槐樹在陽光下依然健旺,石板青青,延伸向回家的路,鄉(xiāng)音無改,哪里去尋親人?“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guān)中,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漂漂?!?/p>
然而,戰(zhàn)火還在持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