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凱 許恩賜 李夢強 楊旭
尿路感染是泌尿外科的常見疾病, 中國普通人群尿路感染發(fā)病率達3.52%, 標化發(fā)病率2.37%, 且隨著生活方式改變等, 有逐漸增高趨勢[1]。白細胞酯酶是白細胞內的一種絲氨酸蛋白酶, 與人體多種疾病相關, 如:風濕性關節(jié)炎、腎小球腎炎、肺氣腫等[2,3]。當人體發(fā)生炎癥反應時, 多核白細胞由于趨化性在炎性病灶聚集[4], 釋放白細胞酯酶。當發(fā)生尿路感染時, 白細胞酯酶被釋放入尿液中, 通過檢測白細胞酯酶活性強弱可初步推斷是否發(fā)生感染以及推測感染強度。白細胞酯酶因其對尿路感染較佳的敏感性(48%~86%)及特異性(17%~93%)[5-8], 且檢測方便, 成本低廉, 有利于及時治療, 目前被廣泛應用于尿路感染的篩查與診斷。尿路結石也是多發(fā)病, 且部分結石合并感染, 尿常規(guī)白細胞酯酶檢測陽性, 但結石本身的機械刺激泌尿系黏膜也可能導致白細胞聚集, 所以對于尿路結石患者, 白細胞酯酶陽性對感染的預測價值可能與普通尿路感染不同, 目前尚缺乏相關研究、報道,該研究通過對比白細胞酯酶診斷尿路結石患者合并尿路感染與非尿路結石尿路感染的敏感性、特異性、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 以判斷尿路結石對白細胞酯酶診斷尿路感染的影響, 并評估白細胞酯酶對尿路結石患者是否合并尿路感染的診斷價值。
1.1 一般資料 尿路結石組(2003年1月~2012年7月間收治):308例, 男150例, 女158例。年齡20~ 65歲, 平均年齡34.4歲。非尿路結石組(2011年5月~2012年7月間收治):127例, 男67例, 女60例。年齡15~87歲, 平均年齡46.2歲。均被臨床懷疑為尿路感染(有發(fā)熱或尿頻、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癥狀), 并送檢中段尿培養(yǎng)者, 排除泌尿系結石、泌尿系梗阻、泌尿系腫瘤、泌尿系插管、血液病等可能干擾白細胞酯酶檢測的疾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采用西門子Multistix 10SG尿十項試劑, 嚴格按照使用要求及說明, 將新鮮尿液混勻, 將試帶全部迅速浸入尿液,1 s后取出, 除去多余尿液, 放置于西門子Clinitek Status尿液分析儀內自動檢測, 打印報告結果。結果報告:(-)、(±)、(+)、(2+)、(3+)。白細胞酯酶結果(±)歸為陽性結果或陰性結果對其敏感性及特異性的影響差異無統計學意義[9]。本次實驗,白細胞酯酶試驗結果檢測(±)同(+)、(2+)、(3+)均統計為陽性。該酶能水解吲哚酚酯, 生成吲哚酚和有機酸, 吲哚酚可進一步氧化形成靛藍;或吲哚酚和重氮鹽發(fā)生反應生成重氮色素, 使試帶發(fā)生顏色變化, 尿液分析儀通過檢測這種變化,從而報告出相應的檢驗結果。
1.2.2 中段尿細菌培養(yǎng) 4 mm接種環(huán)(1/100 ml)取清潔中段尿液接種在貝瑞特哥倫比亞血平板、伊紅美蘭凝膠上。35℃恒溫培養(yǎng)18~24 h后進行菌落計數, 以革蘭陰性菌>105cfu/ml或革蘭陽性菌>104cfu/ml為陽性。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統計結果, 見表1。
2.2 兩組患者尿白細胞酯酶與中段尿細菌培養(yǎng)統計結果,見表2。
2.3 兩組白細胞酯酶對尿路感染診斷的敏感性與特異性,陽性預測值與陰性預測值比較 尿路結石組敏感性為90.0%,特異性為29.5%;非尿路結石組敏感性為93.8%, 特異性為32.3%。兩組敏感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特異性差異也無統計學意義(P>0.05)。尿路結石組陽性預測值為19.8%, 陰性預測值為93.8%;非尿路結石組陽性預測值為59.2%, 陰性預測值為83.3%。尿路結石組陽性預測值明顯低于非尿路結石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組陰性預測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組成對比
表2 兩組患者白細胞酯酶與尿培養(yǎng)檢測結果(n)
表3 兩組患者白細胞酯酶診斷尿路感染的敏感性、特異性、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比較[%(n)]
本研究結果顯示, 兩組敏感性(白細胞酯酶與尿培養(yǎng)均陽性者/尿培養(yǎng)陽性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499), 且均較高(≥90.0%), 說明兩組尿培養(yǎng)陽性者中檢測出白細胞酯酶陽性的幾率無顯著性差異且均較高, 即兩組中尿路感染患者均容易獲得白細胞酯酶陽性的結果。兩組特異性(白細胞酯酶與尿培養(yǎng)均陰性者/尿培養(yǎng)陰性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647), 且均較低(<40%), 說明兩組尿培養(yǎng)陰性者檢測出白細胞酯酶陰性的幾率無顯著性差異且均較低, 即對于兩組患者中無尿路感染者, 仍然容易獲得白細胞酯酶陽性的結果。診斷尿路結石合并尿路感染的陽性預測值(白細胞酯酶與尿培養(yǎng)均陽性者/白細胞酯酶陽性者)顯著低于非尿路結石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0), 說明檢出白細胞酯酶陽性的患者中, 真正存在尿路感染者, 尿路結石組顯著少于非尿路結石組。因此, 白細胞酯酶檢測結果陽性, 單獨作為推測尿路結石患者合并尿路感染的證據時, 可導致大量非尿路感染患者被誤診為尿路感染, 從而接受過度治療, 例如使用抗生素等。兩組陰性預測值(白細胞酯酶與尿培養(yǎng)均陰性者/白細胞酯酶陰性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205), 且均較高(>80%), 說明白細胞酯酶檢測陰性, 對于兩組患者, 作為排除其尿路感染存在的證據可信度均較高。
兩組患者區(qū)別在于是否存在尿路結石, 而該分組方法導致兩組陽性預測值出現顯著差異, 因此, 作者認為尿路結石可導致尿液中出現白細胞酯酶, 從而導致本研究的結果。多形核白細胞在創(chuàng)傷及感染時均可表現出趨化性[9], 因此, 作者認為無尿路感染的尿路結石患者尿液中出現白細胞酯酶,可能為尿路結石摩擦尿路上皮引起泌尿道無菌性炎癥反應,而導致多形核粒細胞趨化至病灶處, 釋放白細胞酯酶。
本研究結果顯示, 白細胞酯酶對于診斷非尿路結石尿路感染仍具有較高的陽性預測值(59.2%)與陰性預測值(83.3%),與國內齊杰等[10]報道陽性預測值(59.2%)與陰性預測值(83.3%), 國外Al-Daghistani等[11]報道陽性預測值43.7%與陰性預測值88.5%結果接近。即白細胞酯酶檢測結果對于推斷非尿路結石患者是否存在尿路感染可信度較高, 臨床應用價值較高。但對于尿路結石患者, 其陽性預測值明顯降低,僅為19.8%, 目前國內外尚無同類文獻可供參考。
綜上所述, 白細胞酯酶單獨用于排除尿路結石患者合并尿路感染可信度較高, 但用于診斷尿路結石合并尿路感染時, 應持謹慎態(tài)度。通過聯合細菌計數(BACT)、白細胞(WBC)、亞硝酸鹽(NIT)等, 可提高白細胞酯酶診斷尿路感染的陽性預測值[12,13], 但對診斷尿路結石合并尿路感染是否有同樣價值, 仍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
[1] 秦開貴, 候云霞, 劉艷梅.普通人群尿路感染發(fā)病率及危險因素的調查分析.世界感染雜志, 2002, 2(5):352-355.
[2] 姚劍, 顧金華.上尿路結石細菌培養(yǎng)和臨床意義.中華泌尿外科雜志, 2005, 26(8):542-543.
[3] 馬凱, 許清泉, 黃曉波.上尿路結石細菌譜分析及臨床意義.中華外科雜志, 2010, 48(4):293-295.
[4] Sally H, Zigmond.Chemotaxis of 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s.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1978(77):269-287.
[5] Ma JF, Shortliffe LM.Urinary tract infection in childrn: etiology and epidemiology.Urol Clin North Am, 2004,31(3):517-526.
[6] Watson AR.Urinarytractinfectioninearlychildhood.J.Antimicroob Chemother, 2004, 34(A):53-60.
[7] Hoberman A, Wald ER.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in young febrile children.Pediatr Infect Dis J, 1997, 16(1):11-17.
[8] Deville WL, Yzermans JC, Van Duijn NP, et al.The urine dipstick test useful to rule out infections.A meta-analysis of the accuracy BMC Urol, 2004(4):4.
[9] Bowden FJ.Reappraising the Value of Urine Leukocyte Esterase Testing in the age of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1998, 25(6):322-326.
[10] 齊杰, 潘健, 韓江, 等.尿流式有形成分及干化學分析在尿路感染診斷中的應用評價.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 2009, 32(6):630-634.
[11] Al-Daghistani HI, Abdel-Dayem M.Diagnostic Value of Various Urine Tests in the Jordanian Population with Urinary Tract Infection.Clin Chem Lab Med, 2002, 40(10):1048-1051.
[12] Leman P.Validity of urinalysis and microscopy for detecting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Eur J Emerg Med, 2002 , 9(2):141-147.
[13] 魏源華, 李岷, 曹慧玲, 等.尿有形成分、尿干化學和尿培養(yǎng)聯合檢測對于尿路感染的意義.檢驗醫(yī)學, 2012,27(1):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