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子偉
樵夫砍柴的哲理
文/史子偉
古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民以食為天”,但開門大吉的第一件事卻是“柴”。道理是人需熟食,沒有柴火是萬萬不能的。
在那個上山下鄉(xiāng)的年代,筆者在農村干過砍柴、儲柴的工作。三秋剛過,男勞力就成了“樵夫”,去小樹林砍柴了。把柴砍好后,“樵夫”們還要一捆一捆地把柴扎好,再整整齊齊地堆放在曬場上,柴火堆得至少有兩層樓那么高。若是等到冬天下大雪再去找柴火,那日子就慘了。柴就是現(xiàn)在說的能源;能源和糧食是戰(zhàn)略物資,必須常備不懈!而與柴關系最密切的人,應當是樵夫。砍柴看似簡單,其實卻是一門學問。有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否則便只能事倍功半。下面摘錄一個小故事,來說明這個道理。
有一天,父親對兩個兒子說:“今天,給你們每人一把斧頭,看誰在一天里砍的柴多,以后這個家就由誰來管理?!毙鹤有』⒛昧烁^便直奔山上而去,大兒子大牛拿了斧頭端詳了一番,發(fā)現(xiàn)這是一把鈍斧頭。于是,他先找了塊磨刀石,花了點工夫將斧頭磨鋒利,然后去山上砍柴。這時,小虎先上山約個把時辰了。掌燈時分,兩人把砍下的柴交給了父親。結果是小虎砍的柴量少質差;大牛砍的柴長短整齊、粗細均勻,而且數(shù)量是小虎的一倍。平心而論,兩人氣力相當,且都很盡心。小虎特別賣力,砍的時間比哥哥多。問題出在哪兒呢?父親指出,斧子鈍了,再大的力氣,再多的時間也砍不出好柴,砍不多柴。這大概就是俗話“磨刀不誤砍柴工”的道理罷。
如今,有些企業(yè)新產品接二連三地推出了不少,真正成氣候、成為熱銷產品的倒不多。搶占市場是要搶個先機,求個“快”字,但是往往欲速則不達,其中一個問題是標準的問題沒有搞好。新產品從設計、中試、到批量生產,一定要抓住標準化這個牛鼻子。不能認為標準化是“紙上談兵”、浪費時間。標準化是為產品質量保駕護航、無往而不利的“磨刀石”。有一位軍事家說過一句話:“打仗要三快一慢”,即部隊集結要快,后勤保障要快,進入陣地要快,但發(fā)起總攻要慢!這是非常正確的。新產品批量生產之前,一定要把材料、工藝、工裝、零部件和產品質量、檢測方法等全面標準化。寧可花費一些時間,但絕不要一邊生產、一邊返工,一邊還要試驗,這損失就大矣。
過去有一家汽車廠,試生產的一款新品汽車,希望能趕在半年后的車展上亮相。可是,在出廠檢驗中發(fā)現(xiàn)動平衡性時好時壞,極不穩(wěn)定。不要說亮相了,出廠也不允許??!那就找原因唄。全員、全過程、全覆蓋地徹查了一番,真是費時費力。問題找出來了:兩只前輪的左右輪裝配標準沒寫明白,操作工就可以隨意安裝,影響了整車的動平衡性。原來“還是標準惹的禍”!企業(yè)領導舉一反三,要求在設計上進一步標準化:使得左輪永遠裝不進右軸,右輪永遠裝不進左軸。這是標準化的溢出效益,也是樵夫砍柴“磨刀不誤砍柴工”哲理的最佳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