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孟紅蕾(1991-),女,山東濰坊人,聊城大學文學院2014級漢語言文字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漢語史。
摘要:揚雄的《方言》首次提出“轉語”現(xiàn)象,并且提出“轉語”、“語之轉”等術語意在說明方言之間的音義聯(lián)系。本文整理了揚雄在《方言》中的“轉語”材料,對“轉語”材料的音義關系進行了分析,并且討論了各家對“轉語”的不同認識。
關鍵詞:《方言》;轉語;語音差異
揚雄的《方言》首次提出“轉語”現(xiàn)象。揚雄已經(jīng)注意到方言同義詞的語音差異,而且用“轉語”、“語之轉”來指稱語音差異。何九盈認為:“揚雄已經(jīng)敏銳地察覺到,某些方言詞的區(qū)別是方音不同造成的,他把這種情況稱之為‘轉語?!?/p>
一、《方言》中的“轉語”
“轉語”在揚雄《方言》中凡四例:
1.庸謂之倯,轉語也。2.,火也,楚轉語也,猶齊言火也。3.南楚曰謰謱,或謂之支注,或謂之詀謕,轉語也。4.紲、末、紀,緒也。南楚皆曰紲。或曰端,或曰紀,或曰末,皆楚轉語也。
《方言》中另有術語“語之轉”,如下兩例:5.鋌,空也,語之轉也。6.自關而東,趙魏之郊,謂之鼅鼄,或謂之蠾蝓,蠾蝓者,侏儒,語之轉也。
我們將《方言》中指明為“轉語”和“語之轉”的材料列如下表:
1.庸謂之倯,轉語也?!坝埂?,余母東部,“倯”心母東部,兩字韻部相同,“庸”義為平常,“倯”本意懶。有些地方把“庸”說成“倯”,“庸”、“倯”疊韻,懶惰無能的意思。《玉篇》:“嫞,懶女也?!薄坝埂薄ⅰ皨!蓖?。“倯”是現(xiàn)在的“悚”。《廣韻·鐘韻》:“倯:倯貌,怯貌。”庸、倯在遠古時代可能為復聲母。庸為喻四、倯屬心母,遠古當為S詞頭。
2.,火也,楚轉語也,猶齊言火也?!啊?,曉母歌部,“火”曉母微部,二字雙聲,韻部旁轉。楚人把“火”叫做“”,齊國人把“火”叫做“”?!盎稹?、“”、“”三字為雙聲;“火”、“”歸微部,“”歸歌部,微歌旁轉。“”,本義火?!稄V韻·賄韻》:“,南人呼火也?!贬屧~與被釋詞具有相同的基本意義。
3.南楚曰謰謱,或謂之支注,或謂之詀謕,轉語也。“支”,章母;“詀”,端母。章端二母相近?!白ⅰ保四?;“謕”,定母。端定聲近。“支”與“詀”為準雙聲,“注”與“謕”為準雙聲?!爸ёⅰ保跹圆磺?。“詀謕”,多言。二者意義相同,實為同一詞在南楚方言的不同讀音。
4.紲、末、紀,緒也。南楚皆曰紲?;蛟欢耍蛟患o,或曰末,皆楚轉語也。此條在“轉語”上所指不夠明確。王一軍認為:“揚雄認為是語轉的地方,也不盡全為后人接受。紲、端、紀、末,上古分別屬于心母月韻、端母元韻、見母之韻、明母月韻。月韻字和元韻字音近,說紲、端、末三字有音轉關系是可以的。如果說紀字與上面三字又音轉關系就不妥當了,因為之韻字與月韻、元韻字的音相距太遠,聲也不同類。揚雄時代的楚方言盡管與當時的雅言有一定的差異,但經(jīng)過一百多年的國家統(tǒng)一,方言差異并不大?!彼哉f,揚雄認為紲、端、紀、末,“皆楚轉語也”,是大可值得商榷的。
從古音上看,“紲”,心母月韻?!岸恕?,端母元韻?!凹o”,見母之韻。“末”,明母月韻。不大可能相轉。從詞義上看“緒”,本義是絲的端首。“端”,本義是頂端?!澳?,本義是樹木之端?!凹o”為絲縷之頭?!凹湣被蜃鳌凹湣保赶瞪蟮睦K索。前四者都有共同的意義即“端首”。因此,此條是指幾個詞之間語音相近,意義相關而有區(qū)別。
《方言》中另有術語“語之轉”,如下兩例:
5.鋌,空也,語之轉也。“鋌”,定母耕部?!翱铡?,溪母東部?!颁b”為“空”之語轉?!颁b”,耕部;“空”,東部。二字韻相近?!墩f文》卷十四金部:“銅樸也。從金廷聲?!保玖x為空;盡?!稄V雅·釋詁一》:“鋌,盡也?!蓖跄顚O疏證:“《文選·思玄賦》注引《字林》云:‘逞,盡也逞與鋌聲近義同?!眲⑹揽 埐┱J為:“‘鋌只指空盡,與兼表空盡、空虛、空洞、空曠等義的‘空在詞義上有所不同?!睋P雄云:‘鋌,空也,語之轉也。此指義轉,非音轉。此處釋詞與被釋詞具有意義聯(lián)系,但是詞義并不完全相同。
6.自關而東,趙魏之郊,謂之鼅鼄,或謂之蠾蝓,蠾蝓者,侏儒,語之轉也。何九盈認為:“有的地方把‘蜘蛛叫做‘蠾蝓,‘蠾蝓是‘侏儒的音轉。蜘,端母;蠾,侏,章母。端章二母相近。鼄、蝓、儒,都屬侯部,三字韻部相同?!薄膀酢睘槎滔x,“侏儒”為短人,二者特征相同,本質相異。華學誠《校釋匯證》:“蠾蝓之言侏儒也,以其身短取名也?!?/p>
二、《方言》“轉語”的內涵
關于《方言》中“轉語”的內涵,眾說紛紜,各家各執(zhí)一詞。劉世俊、張博在《說“轉語”》中認為“轉語”、“語之轉”術語系聯(lián)的詞聲音相近,有音轉關系。仔細比較,二者所指有所不同?!罢Z之轉”中轉出之語與所由轉之語的詞義或有微殊,或有某種相關而指不同事物。如“鋌”與“空”,“蠾蝓”與“侏儒”?!罢Z之轉”指有某此而來的孽生詞。“轉語”則指同義詞因地域不同而音有轉變。有的是與通語相對應的音轉,如“火”與“”,有的是同一方言內部不同的方音變體,如“支注”與“詀謕”。
何九盈認為,所謂“轉語”是指兩詞聲母相同,或韻相同,或聲韻相近,它們在意義上是相同的,是同一詞的不同寫法?!稗D語”是語音上有聯(lián)系的方言同義詞。
蔡鳳圻在《方言聲轉說》中認為“揚雄《方言》所載大部分也是語音的轉變……揚雄在收集方言的時候,亦深明此理,所以他明確說出轉語的有下列幾條……”
鐘如雄認為:“揚雄的‘轉語包括了‘音轉、‘形轉、‘義轉。‘轉語的本質是‘轉,故揚雄也稱‘語之轉……‘轉語就是漢語的古語與今語之間,共同語與方言之間可以相互替換的字詞,所以揚雄也稱‘代語?!?/p>
華學誠認為:“揚雄所說的轉語并不純粹是指音方面的變化,也包括意義方面的變化”,“用轉語指語音變化時,既可能指聲母的變化,也可能是指韻部的變化,當然還包括連綿詞雙聲疊韻的關系?!?/p>
吳吉煌認為:“‘轉語指在不同方言或同一方言中具有相同義位或存在意義聯(lián)系,并且在語音上具有相近關系的詞語。”(作者單位:聊城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1]何九盈.中國古代語言學史[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
[2]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3]王一軍.揚雄《方言》語轉說探微[J].十堰大學學報(綜合版).1989(02)
[4]劉世俊、張博.說“轉語”[J].寧夏社會科學.1993(05)
[5]蔡鳳圻.方言聲轉說[J].寧夏社會科學.1993(05)
[6]鐘如雄.“轉語”方法論[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06)
[7]華學誠.周秦漢晉方言研究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
[8]吳吉煌.古代“轉語”各說析評[J].勵耘學刊(語言卷).2011(01)
[9]王智群.《方言》與揚雄詞匯學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
[10](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M].中華書局,1998
[11](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2](清)王念孫.廣雅疏證[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3](清)錢繹撰集.方言箋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4]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15]周祖謨.方言校箋[M].北京:中華書局,1993.
[16]華學誠等.揚雄方言校釋匯證[M].北京:中華書局,2006.
[17]華學誠.周秦漢晉方言研究史(修訂本)[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18]王寶剛.《方言》簡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