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敬軍
摘 要:小學科學課不好上。經(jīng)過幾年的摸索,我發(fā)現(xiàn)在教學中適時編排一些小游戲,能極大地吸引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本文選擇三個游戲案例,通過學生的思路直觀地演示熱傳遞的特征、浮力與液體的關系以及串聯(lián)電路的正確連接方法,顯示了小游戲在教學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游戲; 科學; 熱傳遞; 浮力; 電路
中圖分類號:G623.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4)05-092-001
“60后”或“70后”的男孩子應該還記得,小時候因為家里窮買不起鞭炮,自己做的“洋火(火柴)槍”。那時每天放學后就蹲在修理鋪旁,眼巴巴地瞅著修車師傅給幾個不用的自行車鏈子,如獲至寶般跑回家,先把一顆自行車銅條帽砸進鏈孔,然后再用剪刀鉆呀、挖呀,一直鉆到能把一根火柴穿進去,火柴頭正好堵滿條帽中挖好的窩;然后用粗鐵條造一把手槍的形狀,把五六個鏈子穿起來,把帶條帽的放最前面,加上撞針,套上橡皮筋,一把自造的“武器”就成功了。如果做的好,響起來就跟“二雷子”一模一樣,那在伙伴面前威風得很。
原來,火柴的主要成分是“磷”,這是個很易燃燒的家伙,當撞針猛烈撞擊它時,它迅速燃著了。當在極短的時間從前端噴出時,就響了。這和吹爆氣球時會“乓”一聲一個道理。所以聲音大不大,第一和挖的條帽窩有關,第二和撞針有關。道理明白了,當然也都成功了。為此這些現(xiàn)在已四、五十歲上下的小朋友在當時都會高興的幾夜睡不著覺!
很久以前,有個大科學家叫亞里士多德,他說:“科學的產(chǎn)生,要有三個條件——好奇、閑暇、和自由。貪玩的人需要這些,而科學更需要這些貪玩的人……”
有一個人很好玩,小時候因為看了一本書叫《星際戰(zhàn)爭》,就想 造一個能把人送上天空的東西,于是反復鼓搗鞭炮之類的玩意,后來造出了一臺能在真空中工作的小發(fā)動機,又造了一個又細又長的大鞭炮,兩個東西綁在一起,點著,“轟”的一聲,大鞭炮頂著發(fā)動機飛了幾十米高!你知道嗎,他這一玩不要緊,結(jié)果后人就根據(jù)他的原理真的造出了把人送上太空的巨型火箭。這個人就是被稱為“火箭之父”的高達。
你看,玩那么重要,我們做教師和家長的,怎能抹殺了孩子的這一寶貴的活動呢?做游戲、愛玩是所有人類的天性,在玩游戲中孩子能不自覺的激發(fā)想象、思考,科學創(chuàng)造就誕生于五花八門的游戲中。
于是在科學課堂上,我就會利用學生愛玩游戲的特點,解決一些常規(guī)方法不能釋疑的問題,使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介紹物體的熱傳導性能這一課上,根據(jù)教參意見,我在金屬絲上滴上四處蠟燭,分別粘上一根火柴,用酒精燈加熱一端,火柴在不同時間落下來,實驗揭示現(xiàn)象是熱傳遞從物體的一端傳向另一端。但大多數(shù)學生根本不和老師配合、不去思考,班里亂哄哄的,實驗效果可想而知。于是在給另外的班級上課前,我設計了一個小游戲:火柴分別由四位學生扮演,我扮演鐵架臺,手拿一根金屬棒,把四支“火柴”“粘”在不同的位置,當然蠟燭也由學生裝扮?!跋灎T”扭動身體,表示火苗給金屬棒加熱。離“蠟燭”近的先表演很難受的樣子,在滑稽的動作中先掉下來;隔了一會第二個也掉下來;第三個呆呆的沒任何反映;第四個實在“熬”不住了,也落了下來;滑稽的動作加上有趣的語言,深深的引起所有學生的注意。從這個小游戲中大家都領悟到,熱傳遞是從物體的一端傳向另一端!好多學生也注意到了為什么第三個沒掉?表演第三根蠟燭的學生這時發(fā)言了:“呵呵,沒文化,真可怕!我頭上的位置訂了塊木板,然后滴上蠟,木頭是熱的不良導體,幾乎不傳熱,蠟燭不融化,我當然不會掉下來了!”所有人恍然大悟,無形中又記住一個道理。后來我做了個比較,按照教材實驗掌握知識的學生占百分之三十一;而通過玩游戲掌握知識的占百分之八十三。游戲的作用真大啊!
在講授有關水的浮力知識時,學生又被“密度”這一概念迷惑住了。在實驗中學生觀察到馬鈴薯在清水里會下沉,但在水中加鹽后,馬鈴薯會浮起來。有學生問“為什么?”我試圖用“密度”解釋,但這概念對五年級的小孩子來說太抽象,我越說他們越糊涂。于是我祭出“看家寶”——做游戲來解決。
首先,在地上畫了個一米大小的正方形,兩個女孩站在里面,告訴學生,這就好比一個水缸,兩個女孩就是水中的小粒子,我扮演“馬鈴薯”。當我這個“大土豆”跳進缸里時,水中的小粒子就拼命地往上托舉我??墒悄?,小粒子力量太小了,舉不起“大土豆”;于是,再進來兩名男生,他們就好比鹽粒子。我提示要學生注意了:水缸的體積不變,但人數(shù)增加了,點題——“面積或體積不變,在里面住的人的數(shù)量就是密度”。大多數(shù)學生點頭了。我繼續(xù)開個玩笑:“男生很聽女生的話,要一起把我舉起來?!逼渌麑W生紛紛起哄“舉起來!舉起來!”但是“大土豆”140斤吶,四個小孩還是沒能成功,“怎沒辦?”我要他們想辦法了。“再加兩個人!”馬上有人出了好主意,“再加鹽!”我下令,又有兩個男生迫不及待地進來了,六個人喝著號子“一、二、三!”果真把我舉起來了,全班學生沸騰了!我適時做總結(jié):水中加了一定數(shù)量的鹽,水的密度增大了,就像人多了,力量也大了,水的浮力就變大了。馬鈴薯在加了鹽的水中就浮起來了。學生在快樂的游戲中記住了科學知識!
六年級科學課上,為了使學生記住電路的連接方法,我又和學生編排了個小游戲。我扮演電池,三個學生分別扮演燈泡、開關、和連接線。
我的左右手分別畫上“+”“—”號,代表電池的正、負極,會跳舞的女生——“連接線”旋轉(zhuǎn)到我跟前,用紅絲帶把我左右手連起來,“電池”——我馬上大喊大叫,頭痛欲裂?!斑B接線”慌忙解開絲帶,向?qū)W生解釋:“直接連接電池的正負極,叫‘短路,會在很短的時間里把電能放完,引起電池發(fā)熱,嚴重的還會引起火災!”學生們瞪大眼睛說:“真不知道還會發(fā)生這事!”“連接線”繼續(xù)旋轉(zhuǎn)著,把電池和燈泡、開關連起來,閉合開關,燈泡沒亮,“電池”卻又叫起來,“連接線”納悶了:“我沒有直接連接正負極啊,你怎么還大喊大叫呵?”她只好向觀眾求救了。有幾個學生成功查出原因,原來她把電池的兩個線頭接在燈泡的一個接頭上了,這還是“短路”。經(jīng)過大家的努力,線路連好了,“燈泡”點燃事先準備好的七彩火焰——燈亮了!學生高興極了。這時我要求學生用鉛筆把幾個電器連起來,只有個別學生錯誤,經(jīng)過我在黑板上再次演示,所有學生都能正確畫出標準的電路圖!
游戲的效果太好了!以后我還要設計更多與教學適應的游戲,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讀者》2014第3期“科學是玩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