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華
隨著課改的深入,教師們都能注重數學課堂的提問藝術,但是,筆者在聽過的一些數學課上仍發(fā)現,許多老師對以“問題”為中介的教學方式的實質理解不清晰,致使課堂提問在新課程實施至今仍存在著較嚴重的偏差。為此,筆者認為有必要針對一些數學老師在提問題中的問題設置、提問對象、問題導向三個環(huán)節(jié)出現的不妥現象進行探索和分析。
一、問題設計不合理,課堂教學目標難以實現
很多老師都很重視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然而,在教學實際中,許多老師對“還”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表面上,在問題設置上不是很恰當,主要表現為:設計的問題偏離教學主題;問題沒有啟發(fā)性。
二、問題設計門檻太高,學生沒有同等學習的機會
依照課程標準,成功的數學課堂提問應當是從優(yōu)等生、中等生、學困生的實際出發(fā),即要求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均能夠掌握一定的知識,然而在課堂中,我們發(fā)現有些老師沒有做到這一點,而是出現了教與學相脫節(jié)的現象:教師所設計的內容呈現少數優(yōu)等生可以“吃得飽”;而中等生和后進生卻“吃不了”的局面。
為了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tǒng)一,我們可以這樣做。
第一,教師提問可以將問題分類來分配給不同層次的學生,讓學生在分析問題中都能有所作為,而不能只設計成讓學習好的學生代替其他學生分析,否則將嚴重影響學困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
第二,在問與答之間,要有充分的時間“空檔”,以便于學生深思,也就是說當老師提出問題之后不急于找學生回答,要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給學生不同的時間考慮。
三、忽略學生思維過程,學生沒有真正學會學習
很多老師只讓學生知道答案或結果,老師無法看出其思維過程是否恰當或考慮是否全面;老師沒有給出具體解決問題的方法、思路,學生是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學會學習的;同時也約束了學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三邊關系的時候,老師不應該僅僅停留于從學生口中得到問題答案,如果叫學生任意選用三根木條(如長短可以分別設計為:l dm、2 dm、3 dm;2 dm、3 dm、4 dm;l dm、l dm、3 dm三組)來擺一下三角形,看看能否可以擺成,然后再通過測量數據分析,這樣比較形象的三類數據加上深層次的思維活動,學生自然而然地在動手實驗中獲得了“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定理。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減少盲目死記定理、避免部分學生為了自己的面子附和其他學生,而不懂問題的真正解答過程。在一個問題中,老師既要聽聽回答正確學生的推論過程,也要判斷學生的思維過程正確與否,同時也要聽聽答案錯誤學生的理由,從而尋找其錯誤的根源。
提問的過程不僅是誘導學生參與,它必須使學生給出其回答的理由,要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讓學生學會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真正學會學習。
因此不管學生回答的質量如何,教師應該緊接著再問學生:你以什么證據、理由或推論支持你的答案?并且教師應該針對學生回答的情況進行分析、歸納、總結,使學生經歷一次獲得結論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后,教師必須對學生的回答做出反應,即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適度的澄清、綜合處理、擴展、修改、提升或是評價,老師的這種行為叫作提問過程的補充階段。我們要避免直接讓學生說出答案或者叫另一個學生來回答同一個問題,我們要強化學生的參與和努力,而不是強調答案的正確性。
對回答錯誤的學生教師先要聽一聽其理由,知道學生在解題時錯誤出在哪里,然后適當地叫其他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讓學生之間進行相互學習。最后老師必須給出學生解題的思路,使學生知道知識的遷移以及融會貫通,為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打下基礎。
四、問題教學的實質理解不清,學生自主應用意識淡薄
在畢業(yè)班復習教學中,老師在講述專題內容時,是直接告訴學生已有的結論或解決問題的程序,而不是啟發(fā)引導學生參與知識的發(fā)生、經歷探索活動的過程,因此使得數學問題教學的誤區(qū)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潛能的開發(fā)。
課例:在一節(jié)有關“一元二次方程”的中考專題復習課中,老師的做法是先幫助學生梳理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種解法,緊接著老師出示了四道習題:
按要求分別解下列方程:
上述(1)(2)(3)三個問題的方法不問自現,他們最佳的解法分別是:開方法、配方法、分解因式法,第(4)個問題則可以讓學生靈活地處理、讓學生針對各自的方法進一步交流其看法。如果學生仍不明確上述具體的方案,那么教師可以通過適當的設疑,運用對比引導的方法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加深理解,使得舊知識得以鞏固與提高,起到復習功效。
復習提問中教師要善于設疑,問題的形式要新穎富有情趣,為學生喜聞樂答。
首先,從提問的內容角度看,要做到四忌:要間接問有關知識,忌離題太遠;重點處發(fā)問點撥,忌不痛不癢;難點反復設疑,要深入淺出,忌散亂無序;鞏固性知識提問,要歸類記憶,忌膚淺零雜。
其次,從提問對象的角度看,做到四問四忌:忌高深或靈活性較大的題目問優(yōu)生,他生復述;基礎、綜合題最好依次問,忌“留死角”;少數人舉手時提問要選擇代表多數人水平的同學,“忌以情緒定人”;提出的問題要給學生有一定的思考時間,忌“倉促上陣”??傊釂柕募记砂凑n堂題材的不同應豐富多樣,對課堂提問應努力探求妙法,精心設計使學生在課堂提問中迸發(fā)出創(chuàng)造的火花,使我們的課堂氛圍更加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