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秀云
摘要:在許多詩歌中,都不同程度地體現出了愛情和死亡兩個永恒的主題,對于悼亡詩歌來講無疑是將這兩種主要的詩歌主題和元素融合在了一起。彌爾頓和蘇軾的悼亡詩詞之間有諸多十分有趣的可供對比研究的元素,通過對彌爾頓和蘇軾悼亡詩詞之間的對比研究,不僅能夠幫助我們分別深入了解彌爾頓和蘇軾在悼亡詩詞上的傾向和表現,同時也能夠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悼亡詩詞這一獨特的詩歌題材。
關鍵詞:悼亡詩 彌爾頓 蘇軾
引言
語言文體學也被稱為風格學,在現在的文學批評中,大多數的學者都將語言文體學作為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在當下的各類文學批評中,語言文體學主要用來研究文本題材的相關特征、本質以及規(guī)律等等,它是介于美學、文藝學和心理學等等學科之間的文學批評方式,可以說語言文體學是較為綜合的邊緣學科。當下通過運用語言文體學從而對詩詞進行研究已經成為了一種十分常見的研究手法,然而通過語言文體學對更為獨特的悼亡詩歌領域的研究還較為淺顯。在悼亡詩歌的獨特領域中,彌爾頓與蘇軾的悼亡詩詞之間有著十分有趣的元素對比。就西方詩歌領域來說,對于表現愛情和死亡共融的詩歌元素是比較罕見的,而蘇軾的悼亡詩則大多是我們所熟悉的。其中,彌爾頓的《悼亡妻》和蘇軾的悼亡詩詞之間同樣表現出了一種十分深沉的、充滿了詩人個人真摯情感的對亡妻的懷念與哀悼。這種元素使得我們能夠通過語言文體學的批評方式對彌爾頓和蘇軾的悼亡詩歌進行進一步的對比,從而體會到中西詩人對于悼亡詩歌的審美把握和表現元素。
一、語言文體學及其相關批評方式
語言文體學也被稱為風格學,在當下的各種文學批評中,語言文體學主要用來研究文本題材的相關特征、本質以及規(guī)律等等,它介于美學、文藝學和心理學等學科之間,屬于一種交叉式的邊緣學科。在語言文體學的具體分析中,通常運用到了語言學理論和相關的方法來研究文本及文體中的包括語言風格、表達方式和表達效果。我們在對一部文學作品的語言文體學的分析過程中,通常是從研究文學作品的語言性質來入手,從而進一步結合文體學的相關理論和方法對作品的審美把握和批評理論等等加以分析。在語言文體學的研究過程中,往往都能夠注重兼容語言學的研究方法方面的主觀性和文學批評理論兩個大的方面。
在對彌爾頓和蘇軾相關悼亡詩詞的研究中,語言文體學被運用到詩歌的領域,詩歌以一種全面和深切抒發(fā)作者感情的、表達豐富的想象的文學體裁,它常常以節(jié)奏感和韻律美體現出語言的特定排列,抒發(fā)思想情感。在對彌爾頓和蘇軾悼亡詩歌的欣賞過程中,通過對語言文體學的相關介入,在賞析中能夠避免局限在理解詩歌的內容,而同時兼顧了文體學批評的視角。同時,通過語言文體學的運用,進一步分析出詩歌篇章中的語言表達、意向、篇章等等主要的構成元素,從而能夠幫助我們運用語言文體學對彌爾頓和蘇軾的悼亡詩歌在語言的各個層面和結構上做出較為細致的對比分析。
二、文體學下彌爾頓和蘇軾悼亡詩歌對比研究
(一)語音層面
在語言學相關理論中,語音是語言學研究的基礎內容,也是構成語言學整體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學文本中,語音和語義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通過這樣的聯系能夠使得閱讀的讀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或者情緒上的起伏。在詩歌的語音方面,主要通過對音韻和節(jié)奏的相互結合而形成一定的表現。在彌爾頓和蘇軾的悼亡詩歌中也常常有意安排一些富有韻律的語音來表達詩歌的語義和主要內容等。
在彌爾頓的悼亡詩歌《悼亡妻》中,通過對重音方面的把握和具體的運用,從而形成了他自己獨有的悼亡詩歌的具體風格。彌爾頓在自己的悼亡詩歌中,有針對性地采用了十四行詩的表現方式,在英國十四行詩的表現中,較為基本的表現方式是采用五步抑揚格的特征。五步抑揚格運用在十四行詩歌中往往能夠讓詩歌顯得更為工整,在節(jié)奏和韻律上朗讀起來也十分流暢和上口,從而通過對具體音節(jié)的安排表現出抑揚頓挫的情緒起伏。在具體的詩歌中,彌爾頓在《悼亡妻》中的前幾行就加入了相對較多的長元音,同時通過配合和輔助雙元音的運用,共同使詩歌的表達更加有節(jié)奏感,在對長元音和雙元音的運用上,口型表現為較大而圓。彌爾頓通過運用長元音和雙元音的特色,使得整首詩歌在朗讀過程中顯得較為洪亮,發(fā)音較為圓潤清晰,從而很好地表達出一種抑揚頓挫,尤其是表達哀悼情緒的悲傷情緒,從而表達出詩人的悲痛之情。同時,在詩歌的表現中,詩人彌爾頓也注重運用了較為短促的音節(jié)來表達一種即將要離去的激烈的感情和不舍的情愫,從而體現出一種哀悼的沉重主題。
在蘇軾的悼亡詩歌中,則是通過中國古詩所特有的韻律來表達語音上的一種悲痛的情緒。例如,蘇軾在《江城子》中,通過對韻腳的選擇和對平仄之間的巧妙運用,比較貼切地表達出想要表達的情緒。在《江城子》中,蘇軾很好地運用了聲調之間的平仄配合,同時在聲韻方面,也注重了一定的重復和運用。在聲韻上,蘇軾主要體現出了一種反復和相間的特色運用,使得整首詩在表現中體現出了一種循環(huán)往復的、哀婉復返的美感。在整首詩歌中,蘇軾運用了一些獨特的韻腳,加入對相同韻腳的運用,特別是在“行”、“妝”、“岡”等字的韻腳的運用中,形成了一種語音和語義之間的自然關系。在這些字的相同韻腳中,往往能夠讓讀者感受到一種口型較為圓潤擴大的狀態(tài),能夠體現出悲傷的情緒,仿佛哀婉的哭訴一般,從而體現出蘇軾悼亡詞的悲傷內涵。
(二)語言風格的比較
彌爾頓和蘇軾的悼亡詞除了基本的語音上的比對之外,我們可以在語言風格上做出一定的解析。在語言風格方面,彌爾頓的詩歌是比較典雅的,尤其是采用了傳統(tǒng)的工整的十四行詩的寫法和排列方式,使得整個詩歌在形式上顯得十分富有文采,這種文采同時體現出了一種具有民族特色和詩歌傳統(tǒng)的古典美感,同時也使讀者體味到一種十分雅致的詩歌感覺。對比之下,蘇軾的悼亡詩詞顯示出的是另一種語言的美感,從語言風格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