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秀娟
傳統(tǒng)的小學英語教學重“學習”,輕“習得”,教學形式往往是教師傳授、學生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操練。久而久之,學生養(yǎng)成了對教師的過分依賴性,缺乏主動、合作、探究,出現(xiàn)了語法基礎不扎實、口語能力低、幾乎沒有自學能力的現(xiàn)象。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筆者在課堂上采用了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和主動性。
一、營造寬松、民主、和諧氛圍,鼓勵學生大膽提問
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提高其學習的主動參與意識。學生只有對自己、對英語及其文化、對英語學習有積極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語學習的動力并取得好的成績。消極的情感不僅會影響英語學習的效果,而且會影響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始終關注學生的情感,和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努力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逐步樹立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的信念,敢于大膽提出問題和探究問題。
二、保護和鼓勵學生的好奇心理,促使學生形成問題意識
小學生比較喜歡表現(xiàn),希望得到教師更多的注意和認可,而且有較強的好奇心。如果教師對小學生的這些心理特點不加以保護和鼓勵,必然會扼殺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教師應善于捕捉學生的思維信息,善于觀察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及時把握學生思維的火花,鼓勵全體學生一起思考并將問題逐步深化,促使學生形成問題意識。
要使學生保持思考問題的熱情,教師還應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從而激勵學生進一步思考。如在學習“Where are you from?”句型時,有學生回答:“Im from Beijing.”馬上就有學生問了這樣一個問題:“老師,你說北京為什么可以勝任奧運會的主辦城市?你能不能介紹一下北京的體育設施?”面對這樣一個跟語法課風馬牛不相及的問題,筆者沒有表現(xiàn)出惱怒,而是說:“對于這個問題,各位同學一定都很感興趣,我也很感興趣,但三言兩語也說不清,不如下一節(jié)課我們上網(wǎng)查查資料,好嗎?”學生熱烈響應。于是,筆者先自己上網(wǎng)查找資料,了解可以利用的網(wǎng)址,并精心設計了課堂教學的步驟,將學生分成四組分別查找北京的歷史、名勝古跡、北京人喜愛的運動及北京的體育設施。在筆者的引導下,通過學生的交流、討論,他們對首都北京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增強了民族自豪感。而學生在這一節(jié)課中也培養(yǎng)了上網(wǎng)查找資料的能力、用英語交流信息的能力等。這堂課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又為英語課開辟了一條新途徑,同時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
三、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激發(fā)學生形成問題意識
英語教學是語言的學習和運用,所以我們應該通過語言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表象重組能力。在學生學習了新的句型和語法后,教師應設計讓學生在虛擬的實際生活中嘗試運用。如:筆者在復習現(xiàn)在進行時的時候,沒有問學生它的結構,而是給學生一個三分鐘準備的口頭練習:Please tell me what your friend or your teacher are doing now. 學生一聽,興致高漲,紛紛舉手發(fā)言,而筆者則在聆聽時悄悄記下他們在時態(tài)表達上的問題,之后加以糾正。通過口頭的表述,鍛煉了學生思維上的快速反應,進一步提高了語言的口頭表達運用能力和語法運用的正確率。
四、培養(yǎng)學生的質(zhì)疑思維,激勵學生重視問題意識
學生的思維角度和思維層次受其年齡和閱歷的限制有一定的局限性。要使學生的思維進一步深入,教師應該有意識地誘導學生,通過“回問”來強化探究質(zhì)疑?!盎貑枴笔谴偈箤W生進一步思考的方式之一。在學生為得到淺層次問題的答案而興奮時,教師應趁熱打鐵,提出高一層次的問題,以強化學生的思維。在語法教學中,可以將幾個語法點放在一起學習,通過對比理解,掌握他們的共性和各自的不同特性,培養(yǎng)學生辨析性探究質(zhì)疑的能力。如:在復習be動詞的運用時,筆者將英語句子中的成分一一列在黑板上,然后在謂語上打上叉——be動詞的形式,然后讓學生依次從主語開始考慮:哪些情況下用is,哪些情況下用are?它們在充當這個成分時有什么特征?表示什么意義?它們的區(qū)別是什么?通過學生的思考、分析、辯論、總結,加上筆者的補充,學生對這個語法點的性質(zhì)和功能都有了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同時也培養(yǎng)了質(zhì)疑的習慣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英語詞匯教學中,筆者經(jīng)常采用聯(lián)想方法,通過發(fā)散來深化探究質(zhì)疑能力。每節(jié)課利用五分鐘時間幫助學生從已經(jīng)熟悉的舊詞中引發(fā)出他們不熟悉的新詞,或從新詞中復習所掌握的舊詞,然后讓學生歸納總結,從中找到規(guī)律,將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以便今后自學。如中文里的“看”字,在英語中可用look,see,watch等,但每個詞的用法又各不相同,通過聯(lián)想和分析,學生不僅復習了詞匯,而且掌握了這些單詞的正確用法。同時,學生的思維層次得到了提高,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培養(yǎng)。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的根本在于引導學生學會思考,而思考的前提是疑問。在教學中,不能僅僅滿足于讓學生掌握課本知識,更應該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激發(fā)他們對知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善于提出問題和思考問題、善疑好問、好問勤思、不斷探索的良好習慣,成為獨立、主動的學習者。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