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持續(xù)3個月的烏克蘭“示威騷亂”,日前已惡化為“國家分裂”。西部重鎮(zhèn)宣布獨立,當(dāng)?shù)卣娨驯焕к姞I。在首都基輔,官員們撤離政府大樓,獨立廣場警民混戰(zhàn)致35人死亡……
烏克蘭作為俄歐之間的緩沖地帶,長期以來是俄歐極力爭取的對象。
分析人士認為,烏克蘭政治危機直接導(dǎo)火索雖是烏政府決定暫停與歐盟簽署聯(lián)系國協(xié)定,但最根本原因還是民眾在“向東走”還是“向西走”問題上的深度對立。這一根本矛盾不化解,烏局勢惡化的土壤就始終存在。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費希爾說,從人口和地理因素分析,大約三分之一的烏克蘭人口講俄語,大多生活在靠近俄羅斯的東部地區(qū),主張與俄保持密切關(guān)系;大約三分之二人口講烏克蘭語,主要生活在中西部地區(qū),傾向于親近歐盟。費希爾認為,無論誰當(dāng)總統(tǒng),都會被其中一派視作“自己人”,而被另一派視為“敵人”或某一境外勢力“代言人”。這種對立情緒始終沒有得到緩解,從而成為醞釀更多危機的溫床,在出現(xiàn)諸如財政危機惡化、政府立場突變的事件后發(fā)酵成政治動蕩。(本報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