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素見
人類幾千年來的偉大發(fā)明不勝枚舉,其中一些在不經(jīng)意間滲入人們的生活,眼鏡就是其中之一。
據(jù)說,13世紀中期,英國人培根想發(fā)明一種幫人們提高視力的工具,但屢試屢敗。一天他到花園散步,透過蛛網(wǎng)上的雨珠,他發(fā)現(xiàn)樹葉的葉脈被放大了許多,竟然連上面的細毛都能看清楚。有所感悟的他立即跑回家,找出一顆玻璃球放在書上,但文字依舊模糊不清。他靈機一動,用金剛石割出一塊玻璃,靠近書本,文字果然放大了。后來,他在木片上挖了個圓洞,將玻璃裝上,再安上一根柄,于是,第一個放大鏡出現(xiàn)了,這就是眼鏡的雛形。
這段傳說的真實性仍有待考證,眼鏡的發(fā)明者至今仍是個謎。但目前比較公認的說法是,在13世紀中后期,眼鏡幾乎同時在中國和歐洲出現(xiàn)。馬可·波羅在1260年寫到:“中國老人為了清晰地閱讀而戴著眼鏡。”這證明,至少在這以前,中國人就知道眼鏡并使其實用化。公元14世紀有記載表明,有些中國紳士愿用一匹好馬換一副眼鏡。
眼鏡發(fā)明初期,工匠們只會磨制凸透鏡,直到公元1400年左右,矯正近視的凹透鏡才問世。盡管眼鏡的發(fā)明方便了很多視力不好的人,但早期眼鏡應(yīng)用并不廣泛,因為那時眼鏡片多用水晶石、玫瑰石英或黃玉制成,并以玳瑁裝邊,成本偏高,普通人根本無法承擔(dān)。那時,人們戴眼鏡的方法也頗為奇特,用形形色色的東西固定:有的用紫銅架,架在兩鬢角上,有的用細繩纏繞在兩耳上,或者干脆固定在帽子里,也有人用一根細繩拴上一塊小飾物,跨過兩耳,垂于兩肩。因為眼鏡的原料和加工都不容易,所以當時的人們戴眼鏡與其說是為了保護視力,倒不如說是一種炫耀身份的裝飾品。
1784年,美國的本杰明·富蘭克林發(fā)明了雙焦距眼鏡。1937年,法國人發(fā)明了一種塑料眼鏡片,雖不易破碎,但清晰度差。1954年,法國工程師發(fā)明了樹脂鏡片,此后,這種鏡片便成為鏡片王國至尊,一直沿用至今。
除傳統(tǒng)的框架眼鏡外,目前廣泛使用的隱形眼鏡出自德國人之手。1887年,德國的菲克制造了第一副隱形眼鏡。此后,菲克與法國的卡特合作,將玻璃鏡片制成大于角膜的角鞏型鏡片,用于矯正視力,但戴上并不舒服,沒能得到推廣。1937年,第一副用透明塑膠制成的隱形眼鏡誕生了——雖然它還有些硬。1948年,美國的凱文·托赫改造了這種眼鏡。從此,一種能在臨床上推廣的矯正視力的隱形眼鏡才算是真正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