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秀蘭
【關鍵詞】 舌系帶 發(fā)音
【中圖分類號】 R767.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8801(2014)09-0338-01
通常認為舌系帶過短影響吮吸及發(fā)音功能,影響舌的自由運動,此類家長共同的認識是舌系帶過短必將影響小兒以后的發(fā)音功能。因此,我科對2011至2012在口腔科門診就診行舌系帶矯正術的維吾爾族幼兒進行調查。
1 對象與分析
1.1 自2011年至2012年以來,要求行舌系帶手術者登記檢查,符合手術適應癥。共計128人,其中男68人,女60人。年齡6個月至4歲。
1.2 在自然光線下,對嬰幼兒進行口腔檢查時,通過詢問一般情況,病史等。了解大體情況。
1.3 調查標準:根據(jù)以下標注將舌系帶過短分為輕。中。重度。伸舌時,舌尖較平直,中度張口時,舌尖能觸及前腭部為輕度:舌尖呈輕微“w”型,舌尖與前腭部有約5mm以下間隙為中度:舌尖呈明顯‘w型,中度張口時,舌尖與前腭部約5mm以上間隙為重度。
2 討論
2.1 新生兒期舌系帶矯正術應是以恢復吮吸功能為目的。本調查中,由于新生兒不能配合檢查,而且發(fā)音不完全,術者對舌系帶過短的程度及對今后的發(fā)音情況往往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只能靠醫(yī)生的經驗和檢查做出判斷。因此,給手術帶來極大的盲目性,并有一定的風險。所以,切不可因手術小而放寬指征。
2.2 嬰幼兒期,如果發(fā)現(xiàn)舌系帶過短,但吮吸功能良好,除吩咐患兒家長對其語音訓練嚴格要求外,不必急于手術。至入學前,且存在發(fā)音不準與舌系帶過短有關系時,方可考慮手術矯治,此時,可減少手術風險,取得患兒配合,并容易判斷矯治是否足夠。舌系帶過短主要表現(xiàn)在舌不能伸出口外,舌前伸時舌尖部形成“w”狀或不能上卷觸碰上前牙的腭側
2.3 筆者認為,發(fā)生語音不清的原因很多,如。舌體肥大,舌系帶頂端至舌尖的長度和舌體積三者對發(fā)卷舌音及舌腭音有一定的影響。過分強調舌系帶過短對發(fā)音的必然影響,從而放松了嬰幼兒語音形成過程中的嚴格要求,才是形成發(fā)音不清的癥結。
2.4 手術矯治可以在幼兒學說話之前進行,嬰兒期因發(fā)育原因,舌系帶附著常較高,但隨著學會發(fā)音會遂漸降低,不必急于手術。
2.5 嬰幼兒上下前牙在6-9個月時己萌出,舌糸帶不下降仍附著在下前牙舌側齦緣處,使舌運動成緊張狀態(tài),不能自由運動,也是舌系帶過短的表現(xiàn)。
2.6 有些家長擔心不切除舌系帶會影響說話,我們必須告訴家長,舌系帶過短只對某些字的發(fā)音有影響,但在語言中不起決定性作用,因此不能僅根據(jù)兒童發(fā)音不清就斷定為舌系帶過短,而應查找其他因素。
參考文獻
[1]上海醫(yī)學主編,口腔頜面外科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9.2.67
[2]羅波成,等。新生兒因剪舌系帶引起破傷風及大出血一列報告??谇会t(yī)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