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華+李晨光
內容摘要:國內現(xiàn)有的對農村金融的研究中,很少涉及對農村金融屬性的界定。而物品屬性不同,決定了其產權的界定與排他性成本的不同,進而決定著經濟組織的體制選擇。本文從我國農村金融的現(xiàn)實特點入手,逐步分析農村金融的排他性及競爭性的強度,提出現(xiàn)階段農村金融屬于近似俱樂部物品的結論,進而提出改革農村金融產權模式、推動農村金融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金融 物品屬性 政策含義
物品屬性的經濟學解釋
物品,即東西,泛指各種具體的或抽象的事物。林達爾在1919年提出公共物品的概念,自此經濟社會的物品被區(qū)分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薩繆爾森(1954)給公共物品下了一個嚴格的定義:公共物品是指每個人對這種物品的消費不會造成任何其他人對該種物品消費減少的物品。目前,廣泛接受的對公共物品的分類,是以物品具有消費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程度為標準,將公共物品分為純公共物品、一般準公共物品、俱樂部物品、可擁擠物品、可擁擠的俱樂部物品五種情況,以區(qū)別于私人物品。本文中物品的排他性是指只有對物品支付價格的人才能使用該物品;物品的競爭性是指如果某人已經使用了該物品,則其他人不能再使用該物品。
以此為依據(jù),純公共物品就是在消費中既沒有排他性也沒有競爭性的物品,具有效用的共享性和消費的邊際成本為零的特點。純公共物品是具有極大的外部性的物品。一般準公共物品是指非排他性及非競爭性都較高但要小于純公共物品的物品。俱樂部物品是指只有消費的排他性而沒有競爭性的物品,這類物品首先要付費以取得進入俱樂部的資格,在俱樂部內部消費時,則同時具有效用的共享性和消費的邊際成本為零的特點??蓳頂D物品是指只存在消費的競爭性但沒有消費的排他性的物品,也有的經濟學家稱之為“公共池塘資源”,此時,消費者的邊際成本大于零但小于平均成本??蓳頂D的俱樂部物品則具有消費的排他性以及局部的消費競爭性、或者說不完全的非競爭性,也就是說必須付費才能得到該類物品;同時在俱樂部內部享用該類物品時也存在一定的競爭性,即一個人增加消費,會減少另外成員的受益。當然,與上述五類公共物品相對的,就是消費上同時嚴格兼具排他性和競爭性的私人物品,如圖1所示。
我國農村金融的屬性分析
(一)我國農村金融現(xiàn)階段的特點
1.農村金融的規(guī)模經濟性與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并存。在整個金融領域,固定成本占總成本比重很高,金融活動所需要的基礎設施,如場地租金、營業(yè)場所的建設、網絡系統(tǒng)的建設與維護、管理人員的投入等都屬于固定成本項目,這些項目占據(jù)其總成本的比例較大,從而使整個行業(yè)表現(xiàn)出較強的規(guī)模經濟性。對我國農村金融而言,除了上述固定成本,還在獲取信息、監(jiān)控、收集和處理等方面表現(xiàn)出更高的固定成本,因此從理論上講,農村金融具有更高的規(guī)模經濟特點。與此同時,我國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少且建設標準普遍較低,表現(xiàn)為營業(yè)網點少,網絡系統(tǒng)無法到達最基層的村鎮(zhèn),設備陳舊老化,自動柜員機等相對先進的設備更是鳳毛麟角。
2.農村金融服務效益外溢性強與人均擁有金融服務數(shù)量低并存。金融服務效益的外溢性可以體現(xiàn)在金融服務的全過程,尤其是前期(投入期)和后期(收益期)更為明顯。從前期分析,金融體系要良性運行,必須充分掌握客戶的各種資料,特別是在農村金融的核心業(yè)務信貸服務中,在放貸前,金融機構要對客戶進行調查、篩選,開始建立客戶檔案,并提供諸如金融規(guī)制方面的培訓,研發(fā)針對不同客戶群體的新產品等,經過大量繁瑣而高成本的“拓荒服務”,金融服務的邊界才能得到有效擴展,才為未來取得利潤打下基礎。不過,一旦完成“拓荒”,“拓荒”成果具有極高的正外部性,可以被隨后介入的其他金融機構免費或以極低的成本獲得。從后期看,由于接受了金融服務,接受者改善了自己的生產經營或者生活質量并且取得了收益,這種收益不僅提高接受者自身福利,而且由于在農村生產經營相對集中,模仿效應明顯,會帶動更多農戶或者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效仿,從事盈利的項目投資。從宏觀上講,農村金融收益的外溢性是巨大的,是以波及擴散方式推動整個農村經濟乃至全國經濟的發(fā)展,即金融服務所帶來的利益是社會共享的。不過,與較高的效益外溢性相比,我國農村人均擁有金融服務數(shù)量卻很低,例如截止2008年底,平均每萬名農村人口擁有銀行業(yè)金融機構網點1.5個,每萬名農村人口擁有金融機構服務人員數(shù)16.7個。這直接制約了效益外溢性的影響范圍,影響了整個社會福利的拓展。
3.農村金融供給不足與需求不足并存。農村金融供給不足,從數(shù)量方面看,除了前文所述的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人均擁有金融服務數(shù)量低外,以全部金融機構短期貸款中農業(yè)貸款占比來衡量,1999-2007年,該指標分別為:7%、7%、8%、9%、10%、11%、13%、13%、13%,均低于同期農戶儲蓄存款占全部居民儲蓄出款之比18%、19%、18%、17%、17%、17%、17%、17%、17%、19%,這表明農村金融供給不足。與此同時,供給不足還表現(xiàn)為供給結構不合理,首先是供給主體層次多、但大都滲透不到最基層,政策性貸款大都落入農村龍頭企業(yè)、富有農戶等手中,而商業(yè)性金融機構更是存在較為明顯的把農村存款轉到城市貸款的“資金回流”現(xiàn)象。除了信貸,農村需要的諸如存款、匯款、保險、銀行卡、證券、支付等供給就更少。與農村供給相對應的農村金融需求也存在著實質上的不足。而且,從金融意識來看,中國農戶具有強烈的“內源融資”偏好,當農業(yè)收入不足的時候,農戶首先謀求非農收入,只有當非農收入不足以補充基本生產的不足,農戶才會有生產性金融需求。而只有在家庭各項收入不能維持基本生活支出,農戶才會有消費性金融需求。我國農村金融需求中大部分是非生產性的。但這種非生產性的往往因為缺少抵押擔保而無法從正規(guī)金融機構獲得,這也是農村金融供求扭曲失衡的表現(xiàn)。
4.農村金融體系發(fā)展存在規(guī)范的外生金融與不規(guī)范的內生金融并存。總體上, 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發(fā)展是在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以兩種完全不同的方式并行推進的。其一是在經濟和金融改革過程中有組織培育的正規(guī)金融,由正規(guī)金融機構組織促成的金融活動。其二是自然發(fā)育而成的民間金融,由非正規(guī)金融組織媒介或者資金供求雙方直接交易。當前我國的農村正規(guī)金融體系基本上形成了以合作金融( 農村信用社) 為基礎、商業(yè)金融(農業(yè)銀行)和政策金融(農業(yè)發(fā)展銀行)各司其職、三者間彼此分工合作且相互配合的外生農村金融體系。而民間金融的發(fā)展則似乎一直游離于農村金融體系建設規(guī)劃之外,民間金融的形式主要有民間借貸、經營民間借款業(yè)務的典當行、錢背或錢中、錢莊、以融資為目的向社會借貸的集資行為、民間票據(jù)市場等。endprint
5.農村金融較高的交易費用與金融高風險性并存。蔡四平等(2009)歸納了一個農村金融交易費用表達式:
農村金融交易費用=信息費用+實施監(jiān)督費用+界定和保護產權的費用+保險費用
上式中,信息費用是交易中獲得、搜集信息發(fā)生的費用;實施監(jiān)督費用是金融交易雙方防止對方機會主義行為而進行監(jiān)督發(fā)生的費用;金融交易過程中存在產權交換的過程必然帶來界定和保護產權的費用;保險費用是在金融交易雙方為金融資產保值而要求對方支付保險費用。在農村金融交易中,這些費用普遍要高于城市。農村金融的高風險則首先來自于農業(yè)生產和經營所具有較高的系統(tǒng)性風險。農業(yè)是弱質產業(yè),其產量受自然氣候影響大,同時農產品的供給彈性小,在很短的時間內完全無彈性,市場風險放大,故而生產效益明顯比其他產業(yè)低。農村金融通過參與農業(yè)生產與經營活動把農業(yè)風險部分的轉化為金融風險,這也導致農業(yè)借貸的效益相對較低。除此之外,在農戶貸款中,由于農戶習慣分散經營,很難獲得資金或經營中的規(guī)模效益,同時又由于缺乏有效擔保等原因,在成功完成的正規(guī)金融信貸產品中,貸款償還率低;特別是政策性金融機構的貸款,因為缺乏還款激勵,可能發(fā)生策略性的逃避還款行為,導致還款率低。還有在金融創(chuàng)新的聯(lián)保貸款中,出現(xiàn)了聯(lián)保小組內多戶的貸款指標由一戶集中使用,造成風險增加、違約率上升。
6.農村金融機構產權多元化與產權模糊并存。產權作為經濟行為主體之間對財產的權力,是一組權利或者一束權利,有效產權應該包括排他性、可轉讓性、可行使性、可分割性、有限性及穩(wěn)定性六大特性。我國目前農村金融已經形成國家正規(guī)金融與非正規(guī)的民間金融兩大類。其中,因為民間金融的市場定位一直未能得到國家的正式確認而使其穩(wěn)定性略有欠缺外,其私人產權基本具備了有效產權六大特征。但是與之對應的正規(guī)金融卻存在產權界定不清、產權模糊的問題。
首先是正規(guī)金融本身就分割為政策性金融機構、商業(yè)性金融機構兩種。對政策性金融機構而言,就是明確的公共產權,政府是公共產權的代表。不過這種公共產權在行使過程中,因為對代理人(政府委派的金融機構的領導者)缺乏有效的約束和激勵機制,所以導致實際運行效率不高。其次是商業(yè)性金融機構,其產權較為復雜,且界限不清。對于其中的大型金融機構,其產權也被界定為公共產權,但在要求其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同時,這些大型金融機構在資產經營與處置、人事、薪酬等內部事務上都不能自決,所有權、使用權和收益權配置結構不合理,當然這也直接導致其缺乏效率。與此同時,對這些享有公共產權的大型金融機構,主要是國有商業(yè)銀行,還存在著銀行與國有企業(yè)之間的模糊產權問題??傊?,最后都由政府通過不良資產管理公司的運作模式,由財政買單。除了大型金融機構,農村信用合作社則至今也沒有把產權清晰的界定下來,國家的初衷是希望其走合作之路,形成集體產權,但國家在對其進行管理過程中,導致農村信用社的所有權界定不清、發(fā)生扭曲,使其法律財產權與事實產權不一致。新興的微型金融組織的產權則更為模糊,無論是一束權利還是產權的六大特征都無法全部滿足。
(二)基于農村金融特點的物品屬性分析
1.農村金融的排他性分析。因為農村金融具有規(guī)模經濟特點,意味著其價格具有隨著規(guī)模擴大而逐步下降的趨勢,從而使農村金融的排他性有所弱化。與此同時,農村金融中的具體服務項目,如提供的信息、金融知識培訓等都是在開放的營業(yè)場進行的,要排他則技術上有一定難度,經濟上更是無效的,即具體的服務項目進一步弱化了農村金融的排他性。
因為農村金融服務效益外溢性強,加大了效用共享性,增強了農村金融的非排他性。
農村金融供給不足的實質是一種金融排斥行為,金融排斥具有顯著的負外部性。金融排斥是指經濟主體被排除在金融服務之外,因此價格機制不可能正常運作,無法依此判斷農村金融的排他性高低。而需求不足則是因為農戶基于金融供給價格高、交易費用高、供給產品品種少、與需求不匹配以及意識觀念驅動等原因造成的,是市場失靈的一個表現(xiàn),也無法依此界定農村金融的排他性程度。
外生金融是由政策規(guī)制的,必然要體現(xiàn)政府的意志,確保政府獲取收益。對政府而言,通過農村金融為農村經濟搭建一塊發(fā)展的公共平臺,推動農村經濟發(fā)展是政府追求的目標。因此,外生金融就其設置初衷推導,體現(xiàn)出一定的非排他性傾向。對于內生金融,國內大多數(shù)學者都認為其興起是一個誘致性的制度變遷,是對轉軌經濟中政策扭曲和金融抑制的理性回應造成的。內生金融以追逐自身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因此其排他性較強。由于在農村金融中,內生金融占比較高,所以一定程度上強化了農村金融的排他性。
交易費用是為達成交易必須發(fā)生的費用,與交易量無關。交易費用的高低說明了現(xiàn)存制度的效率,無法通過這一點來分析農村金融的排他性和競爭性問題。
產權歸屬以及界定是否清晰,只能體現(xiàn)產權的排他性的強弱,和交易費用一樣,產權并不影響物品的排他性和競爭性。
綜上分析,從總體上系統(tǒng)考察農村金融的排他性程度,不難看出農村金融在諸多的現(xiàn)實特點制約下,排他性被弱化,呈現(xiàn)出一定的非排他性傾向。
2.農村金融的競爭性分析。農村金融的基本功能就是要促進農村經濟發(fā)展,在這一功能實現(xiàn)過程中,農村金融體現(xiàn)為農村經濟與整體金融的交叉系統(tǒng),其非競爭性非常突出。這種非競爭性是農村金融的本質功能所決定的,并不因目前我國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而被弱化。
農村金融服務效益的外溢則直接表現(xiàn)為消費上的非競爭性。不過,因為目前人均擁有的金融服務數(shù)量低,所以,可能會造成一個人的消費會減少其他人對該種物品的消費,即會存在一定的擁擠問題,從而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農村金融的非競爭性。
農村金融供給不足一定會造成消費的競爭性,而與之對應的需求不足恰恰是農戶對這種競爭性做出的無奈但理性選擇的表現(xiàn)。但是,從深層次分析,因為供給不足的實質是具有顯著負外部性的金融排斥,這種外部性特點弱化了農村金融的競爭性。endprint
外生金融與內生金融的并存是對金融排斥和金融壓抑的一種反應,屬于不完全競爭市場運行的結果,不能通過這一點判斷農村金融的競爭性。
綜上分析,可以認為農村金融具有比較明顯的非競爭性特點。
3.結果分析。通過對影響農村金融排他性和競爭性因素的具體分析,可以看到,農村金融屬于具有一定非排他性傾向和較高的非競爭性的物品,使用經濟學對公共物品的分類,可以得到結論:農村金融更接近于俱樂部物品,但不是非常嚴格的滿足“只有消費的排他性而沒有競爭性的物品”這一俱樂部物品定義,因此,本文以“近似俱樂部物品”做其屬性定義,如圖2所示。
農村金融近似俱樂部物品屬性的政策含義
(一)由近似俱樂部物品向俱樂部物品的轉化
俱樂部物品具有消費上的排他性,也正是這種消費上的排他性,決定了該種物品在使用中可以杜絕“搭便車”問題,使其提供者可以遵循市場機制下利益最大化原則安排生產,實現(xiàn)經濟效率。因此,強化農村金融的排他性,更有益于提高農村金融體系的運行效率和收益,進而推動其長期可持續(xù)發(fā)展。與此同時,農村金融表現(xiàn)出較強的非競爭性特點,這個特點恰恰可以擴大農村金融的受益面,推動整個農村經濟乃至全國經濟的發(fā)展,更好的實現(xiàn)農村金融的基本功能。因此強化農村金融的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是理性選擇。從上述兩方面著手,使農村金融屬性由近似俱樂部物品逐步過渡為真正的俱樂部物品。
(二)政府的行動建議
1.基于農村金融的俱樂部物品屬性,確定農村金融采取集體產權和公共產權模式。在我國整個金融體系的制度變遷過程中始終是以國家強制性變遷為主的背景下,國家在農村金融的產權界定上應側重以采取集體產權模式為主、公共產權為輔的策略。并且,對集體產權與公共產權要有嚴格區(qū)分,杜絕兩類產權模式的交叉、模糊。同時,在成功界定產權的基礎上,推進農村金融向壟斷競爭的組織形式演化,減少寡頭壟斷、杜絕獨家壟斷,以提高農村金融的競爭程度、提高市場效率。
2.構建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目前我國農村金融很重要的任務是建立普惠制金融機構體系,擴大受益人群,直至實現(xiàn)金融全覆蓋。對此,在推動農村金融產權改革進而理順金融機構組織形式的同時,政府工作的側重點應該放在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和提供公共物品及服務上,切實解決前述的市場不能解決的金融困境問題,而不是具體提供哪些金融服務。因為除了農村極為貧困、沒有生產能力者需要政府出面救助,更多的農戶以及企業(yè)均可以通過金融機構獲得金融產品與服務。要解決農村金融短缺、供求關系扭曲、交易費用高、效率低下等實質問題,需要政府跳出農村金融市場,從外部構建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提高農村特別是小農的生存發(fā)展平臺,從而為農村金融可持續(xù)性發(fā)展提供一個穩(wěn)定的支持性的環(huán)境。
政府的具體行動建議有:進行基礎設施投資,在農村建立發(fā)達的交通和通信系統(tǒng);對個人、特別是窮人提供農業(yè)和非農工作的教育和技能培訓,在農村建立基本醫(yī)療服務體系,創(chuàng)造一個可以讓小農農業(yè)繁榮和盈利的經營環(huán)境。這是切實降低農村金融風險促進農村金融供求均衡的長久之計;建立公共信息平臺,緩解農村金融中信息不對稱問題,促進農村金融交易費用的降低;健全法律法規(guī)建設,為農村發(fā)展提供一個強有力的法治環(huán)境。推動農村金融機構再保險力度,同時營造良好的政治經濟氛圍,鞏固并提高政府信譽。因為更多的人之所以選擇在儲蓄利率相對較低的情況下依舊愿意走進國有金融機構,并不是這些機構給予他們更高的利息收益,而是這些機構背后強大的政府信譽為廣大民眾所信賴。因此在將農村金融機構逐步向集體產權轉化的進程中,不能忽視因農戶對不同屬性金融機構的歧視而可能帶來的金融市場畸形發(fā)展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謝平.當前我國農村金融研究綜述.[EB/OL] 百度文庫wenku.baidu.com/view/8586982e453610661ed9 ... 2010-9-11
2.馬勇,陳雨露.農村金融中的政府角色:理論詮釋與中國的選擇[J].經濟體制改革,2009(4)
3.袁洪斌,謝丹,熊德平.對中國農村金融制度變遷的制約因素與基本特征的思考[J].生產力研究,2007(2)
4.羅必良.新制度經濟學[M].山西經濟出版社,2005
5.王修華,邱兆祥.農村金融排斥:現(xiàn)實困境與破解對策[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0(10)
6.劉明志.農村金融供求雙重不足的根源和出路[J].中國農村金融,2010(4)
7.周立.金融發(fā)展促進金融增長的理論綜述[J].經濟學動態(tài),2003(9)
8.王剛貞,潘淑娟. 2010中國經濟理論與管理前沿論壇暨中國農村金融改革與創(chuàng)新國際論壇綜述[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0(9)
9.蔡四平,張強,羅楊依子.農村金融組織體系:一種交易費用理論的解釋[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7)
10.伊薩貝爾·撒考克.農村金融與公共物品和服務:什么對小農戶最重要[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0(12)endprint
外生金融與內生金融的并存是對金融排斥和金融壓抑的一種反應,屬于不完全競爭市場運行的結果,不能通過這一點判斷農村金融的競爭性。
綜上分析,可以認為農村金融具有比較明顯的非競爭性特點。
3.結果分析。通過對影響農村金融排他性和競爭性因素的具體分析,可以看到,農村金融屬于具有一定非排他性傾向和較高的非競爭性的物品,使用經濟學對公共物品的分類,可以得到結論:農村金融更接近于俱樂部物品,但不是非常嚴格的滿足“只有消費的排他性而沒有競爭性的物品”這一俱樂部物品定義,因此,本文以“近似俱樂部物品”做其屬性定義,如圖2所示。
農村金融近似俱樂部物品屬性的政策含義
(一)由近似俱樂部物品向俱樂部物品的轉化
俱樂部物品具有消費上的排他性,也正是這種消費上的排他性,決定了該種物品在使用中可以杜絕“搭便車”問題,使其提供者可以遵循市場機制下利益最大化原則安排生產,實現(xiàn)經濟效率。因此,強化農村金融的排他性,更有益于提高農村金融體系的運行效率和收益,進而推動其長期可持續(xù)發(fā)展。與此同時,農村金融表現(xiàn)出較強的非競爭性特點,這個特點恰恰可以擴大農村金融的受益面,推動整個農村經濟乃至全國經濟的發(fā)展,更好的實現(xiàn)農村金融的基本功能。因此強化農村金融的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是理性選擇。從上述兩方面著手,使農村金融屬性由近似俱樂部物品逐步過渡為真正的俱樂部物品。
(二)政府的行動建議
1.基于農村金融的俱樂部物品屬性,確定農村金融采取集體產權和公共產權模式。在我國整個金融體系的制度變遷過程中始終是以國家強制性變遷為主的背景下,國家在農村金融的產權界定上應側重以采取集體產權模式為主、公共產權為輔的策略。并且,對集體產權與公共產權要有嚴格區(qū)分,杜絕兩類產權模式的交叉、模糊。同時,在成功界定產權的基礎上,推進農村金融向壟斷競爭的組織形式演化,減少寡頭壟斷、杜絕獨家壟斷,以提高農村金融的競爭程度、提高市場效率。
2.構建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目前我國農村金融很重要的任務是建立普惠制金融機構體系,擴大受益人群,直至實現(xiàn)金融全覆蓋。對此,在推動農村金融產權改革進而理順金融機構組織形式的同時,政府工作的側重點應該放在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和提供公共物品及服務上,切實解決前述的市場不能解決的金融困境問題,而不是具體提供哪些金融服務。因為除了農村極為貧困、沒有生產能力者需要政府出面救助,更多的農戶以及企業(yè)均可以通過金融機構獲得金融產品與服務。要解決農村金融短缺、供求關系扭曲、交易費用高、效率低下等實質問題,需要政府跳出農村金融市場,從外部構建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提高農村特別是小農的生存發(fā)展平臺,從而為農村金融可持續(xù)性發(fā)展提供一個穩(wěn)定的支持性的環(huán)境。
政府的具體行動建議有:進行基礎設施投資,在農村建立發(fā)達的交通和通信系統(tǒng);對個人、特別是窮人提供農業(yè)和非農工作的教育和技能培訓,在農村建立基本醫(yī)療服務體系,創(chuàng)造一個可以讓小農農業(yè)繁榮和盈利的經營環(huán)境。這是切實降低農村金融風險促進農村金融供求均衡的長久之計;建立公共信息平臺,緩解農村金融中信息不對稱問題,促進農村金融交易費用的降低;健全法律法規(guī)建設,為農村發(fā)展提供一個強有力的法治環(huán)境。推動農村金融機構再保險力度,同時營造良好的政治經濟氛圍,鞏固并提高政府信譽。因為更多的人之所以選擇在儲蓄利率相對較低的情況下依舊愿意走進國有金融機構,并不是這些機構給予他們更高的利息收益,而是這些機構背后強大的政府信譽為廣大民眾所信賴。因此在將農村金融機構逐步向集體產權轉化的進程中,不能忽視因農戶對不同屬性金融機構的歧視而可能帶來的金融市場畸形發(fā)展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謝平.當前我國農村金融研究綜述.[EB/OL] 百度文庫wenku.baidu.com/view/8586982e453610661ed9 ... 2010-9-11
2.馬勇,陳雨露.農村金融中的政府角色:理論詮釋與中國的選擇[J].經濟體制改革,2009(4)
3.袁洪斌,謝丹,熊德平.對中國農村金融制度變遷的制約因素與基本特征的思考[J].生產力研究,2007(2)
4.羅必良.新制度經濟學[M].山西經濟出版社,2005
5.王修華,邱兆祥.農村金融排斥:現(xiàn)實困境與破解對策[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0(10)
6.劉明志.農村金融供求雙重不足的根源和出路[J].中國農村金融,2010(4)
7.周立.金融發(fā)展促進金融增長的理論綜述[J].經濟學動態(tài),2003(9)
8.王剛貞,潘淑娟. 2010中國經濟理論與管理前沿論壇暨中國農村金融改革與創(chuàng)新國際論壇綜述[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0(9)
9.蔡四平,張強,羅楊依子.農村金融組織體系:一種交易費用理論的解釋[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7)
10.伊薩貝爾·撒考克.農村金融與公共物品和服務:什么對小農戶最重要[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0(12)endprint
外生金融與內生金融的并存是對金融排斥和金融壓抑的一種反應,屬于不完全競爭市場運行的結果,不能通過這一點判斷農村金融的競爭性。
綜上分析,可以認為農村金融具有比較明顯的非競爭性特點。
3.結果分析。通過對影響農村金融排他性和競爭性因素的具體分析,可以看到,農村金融屬于具有一定非排他性傾向和較高的非競爭性的物品,使用經濟學對公共物品的分類,可以得到結論:農村金融更接近于俱樂部物品,但不是非常嚴格的滿足“只有消費的排他性而沒有競爭性的物品”這一俱樂部物品定義,因此,本文以“近似俱樂部物品”做其屬性定義,如圖2所示。
農村金融近似俱樂部物品屬性的政策含義
(一)由近似俱樂部物品向俱樂部物品的轉化
俱樂部物品具有消費上的排他性,也正是這種消費上的排他性,決定了該種物品在使用中可以杜絕“搭便車”問題,使其提供者可以遵循市場機制下利益最大化原則安排生產,實現(xiàn)經濟效率。因此,強化農村金融的排他性,更有益于提高農村金融體系的運行效率和收益,進而推動其長期可持續(xù)發(fā)展。與此同時,農村金融表現(xiàn)出較強的非競爭性特點,這個特點恰恰可以擴大農村金融的受益面,推動整個農村經濟乃至全國經濟的發(fā)展,更好的實現(xiàn)農村金融的基本功能。因此強化農村金融的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是理性選擇。從上述兩方面著手,使農村金融屬性由近似俱樂部物品逐步過渡為真正的俱樂部物品。
(二)政府的行動建議
1.基于農村金融的俱樂部物品屬性,確定農村金融采取集體產權和公共產權模式。在我國整個金融體系的制度變遷過程中始終是以國家強制性變遷為主的背景下,國家在農村金融的產權界定上應側重以采取集體產權模式為主、公共產權為輔的策略。并且,對集體產權與公共產權要有嚴格區(qū)分,杜絕兩類產權模式的交叉、模糊。同時,在成功界定產權的基礎上,推進農村金融向壟斷競爭的組織形式演化,減少寡頭壟斷、杜絕獨家壟斷,以提高農村金融的競爭程度、提高市場效率。
2.構建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目前我國農村金融很重要的任務是建立普惠制金融機構體系,擴大受益人群,直至實現(xiàn)金融全覆蓋。對此,在推動農村金融產權改革進而理順金融機構組織形式的同時,政府工作的側重點應該放在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和提供公共物品及服務上,切實解決前述的市場不能解決的金融困境問題,而不是具體提供哪些金融服務。因為除了農村極為貧困、沒有生產能力者需要政府出面救助,更多的農戶以及企業(yè)均可以通過金融機構獲得金融產品與服務。要解決農村金融短缺、供求關系扭曲、交易費用高、效率低下等實質問題,需要政府跳出農村金融市場,從外部構建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提高農村特別是小農的生存發(fā)展平臺,從而為農村金融可持續(xù)性發(fā)展提供一個穩(wěn)定的支持性的環(huán)境。
政府的具體行動建議有:進行基礎設施投資,在農村建立發(fā)達的交通和通信系統(tǒng);對個人、特別是窮人提供農業(yè)和非農工作的教育和技能培訓,在農村建立基本醫(yī)療服務體系,創(chuàng)造一個可以讓小農農業(yè)繁榮和盈利的經營環(huán)境。這是切實降低農村金融風險促進農村金融供求均衡的長久之計;建立公共信息平臺,緩解農村金融中信息不對稱問題,促進農村金融交易費用的降低;健全法律法規(guī)建設,為農村發(fā)展提供一個強有力的法治環(huán)境。推動農村金融機構再保險力度,同時營造良好的政治經濟氛圍,鞏固并提高政府信譽。因為更多的人之所以選擇在儲蓄利率相對較低的情況下依舊愿意走進國有金融機構,并不是這些機構給予他們更高的利息收益,而是這些機構背后強大的政府信譽為廣大民眾所信賴。因此在將農村金融機構逐步向集體產權轉化的進程中,不能忽視因農戶對不同屬性金融機構的歧視而可能帶來的金融市場畸形發(fā)展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謝平.當前我國農村金融研究綜述.[EB/OL] 百度文庫wenku.baidu.com/view/8586982e453610661ed9 ... 2010-9-11
2.馬勇,陳雨露.農村金融中的政府角色:理論詮釋與中國的選擇[J].經濟體制改革,2009(4)
3.袁洪斌,謝丹,熊德平.對中國農村金融制度變遷的制約因素與基本特征的思考[J].生產力研究,2007(2)
4.羅必良.新制度經濟學[M].山西經濟出版社,2005
5.王修華,邱兆祥.農村金融排斥:現(xiàn)實困境與破解對策[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0(10)
6.劉明志.農村金融供求雙重不足的根源和出路[J].中國農村金融,2010(4)
7.周立.金融發(fā)展促進金融增長的理論綜述[J].經濟學動態(tài),2003(9)
8.王剛貞,潘淑娟. 2010中國經濟理論與管理前沿論壇暨中國農村金融改革與創(chuàng)新國際論壇綜述[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0(9)
9.蔡四平,張強,羅楊依子.農村金融組織體系:一種交易費用理論的解釋[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7)
10.伊薩貝爾·撒考克.農村金融與公共物品和服務:什么對小農戶最重要[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