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俊
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以來,針對傳統(tǒng)教學過分依賴教材,教師的作用就是“教教材”的弊端,教育界提出了“用教材教”的理念,認為“用教材教”還是“教教材”乃是區(qū)分新舊教學的分水嶺?!敖探滩摹钡某霭l(fā)點是完成認知任務,眼中有書沒有人;“用教材教”的著眼點是育人,是著眼于能力培養(yǎng),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使用教材的教學策略的歷史性進步。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現(xiàn)“用教材教”呢?
一、了解教材編排意圖,吃透教材
教師要了解教材編排意圖,做吃透教材的行家。語文教科書,是專家學者精心編排的,凝聚著大家的智慧,同時教材內容豐富多彩,貼近兒童生活,是學生學習母語的重要途徑。學好教材能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語文基礎知識,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如小語第三冊第一組,專題是“美麗的秋天”。學習《秋天的圖畫》之后,為了讓學生能更深入地了解“秋天”,能更好地學習本組其他課文。我布置學生畫自己心中的秋天,收集描寫秋天的好詞好句,用落葉做書簽、賀卡等活動,并在班級里舉辦有關“秋天”的展覽。
教師要教好教材,必須了解本冊教材編寫情況,有時間還要盡量通讀教材,最好是全套教材有條件都要讀一讀,做到心中有數(shù)、照顧全局,做個吃透教材的行家。
二、利用身邊的教育資源,活用教材
教師在備課時,既要胸中有教材又要不拘泥于教材,要以教材為點,以點帶面,根據(jù)當時當?shù)睾蛯W生實際,活用教材,隨時利用身邊的語文教育資源,豐富語文教學的內容和形式,拓寬語文教學的渠道。
例如,教學《菜園里》時,學生對各種蔬菜的名稱很容易掌握,字也可以識認,但對“彎彎”“細又長”等詞,缺乏感性認識,不太理解,教師可把各種蔬菜帶到課堂上,讓學生一邊觀看實物,一邊識字,從而理解“彎彎”“細又長”等詞。小學生觀察力較強,對于直觀具體的實物能夠很快理解掌握,利用他們的認知規(guī)律,結合實際以實物為教材,豐富了教學形式,拓寬了教學渠道。
三、根據(jù)實際情況,開發(fā)教材
教材只是教材,教材不能等同于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中還需要對教材加工處理,進行二度開發(fā),使之適合教學的需要。例如,《春天來了》配有一幅美麗的春景圖,“講給大家聽”的練習要求提示了交際的對象和“當眾進行”的口語交際要求。因此,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guī)е⒆觽儊淼搅诵@里,讓他們自己去找尋春天。幾分鐘后孩子們各抒己見。有的說“樹木發(fā)芽了,桃花開了,燕子飛回來了”,有的還用上了課文里的句子“校園里的海棠花開了,盛開了的海棠花,你挨著我,我挨著你,像藍天下的片片彩云。”……于是我趁機提出:“同學們,當你們置身在這彌漫著春天氣息的校園里時,你們會做什么呢?”這時有的同學模仿古人搖頭晃腦地背起春天的詩句,從《春曉》到《春雨夜》,再到《詠柳》……;有的同學接起有關春天的成語長龍:春回大地、春暖花開、春色滿園……;有的用自己的畫筆畫起了自己心中美麗的春天;有的同學載歌載舞地唱起贊美春天的歌兒……
這樣擺脫教材的枷鎖直接帶領學生親近大自然,讓學生與大自然零距離接觸,巧妙地進行了一次超越口語交際教學目標的“找春天”的綜合性學習,學生的觀察能力與表達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訓練,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主體積極性,不斷積累自己豐富的語言,學生學得開心,收獲也頗豐。在這節(jié)形式自由的語文課中,學生的才華得到展示,個性也得到了張揚。
四、著眼課堂教學內容,拓展教材
當今是信息化的社會,局限于教材里的教學內容已遠遠不能達到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學中也不能只是體現(xiàn)課本里的知識,而是要更多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洞察力與分析思考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地給學生增加豐富的、有意義的、有挑戰(zhàn)性超越教材的“營養(yǎng)”材料。只要有助于學生的發(fā)展,超越一點豈不更妙!有些內容在教材中沒有,但在實踐中非常實用,教師在教學中應予補充。在語文課中,補充的內容可以是一句話,可以是一段話,也可以是一篇文章。讓學生從課堂模擬現(xiàn)實性的思考中,掌握所需要具備的素質。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水平適時適量地把教材進行拓展延伸,讓學生看到教材之外的又一廣闊天地,從而拓寬學生的思路,激活學生敏銳的思維,增長學生的見識,使學生所學的知識更全面。例如,教學《我的母親》一文,我先讓學生在課前收集一些各類“母親”的材料,然后在課堂上與同學交流。接著再讓學生細細品讀每一件小事,進一步了解這位堅強、無私的母親,品悟作者對母親的熱愛與懷念之情。課后我要求學生寫一段表現(xiàn)“母愛”的片段。
總之,“用教材教”要求教師要把教材作為一種課程資源,在課堂教學中廣泛開發(fā)和利用多種課程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綜合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他們運用知識的能力。
(福建省安溪縣龍涓三鄉(xiāng)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