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農產品流通都是商務部門關注的重要問題,現代化農產品流通對繁榮農村市場,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重要意義。近幾年來,隨著政府投入的不斷增加,我國農村流通基礎設施交通運輸、倉儲、物流等硬件水平有所提高,農村經濟的發(fā)展迫切需要現代化農產品流通體系來支撐。日前,我們一行到大連市瓦房店東馬屯村調研,收獲頗豐,我們看到,作為農產品流通的一種創(chuàng)新模式,農民合作組織正在我國農村勃然興起,而金融機構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國農村合作組織與金融機構的相互融合、相互支持已成為趨勢。
一、農民合作組織基本情況
瓦房店東馬屯村是我國著名的蘋果種植基地,果樹栽植面積達8000畝,全村98%的農戶以蘋果種植為生。東馬屯專業(yè)果品合作社是經工商注冊成立的農業(yè)專業(yè)化合作組織,它專門從事蘋果的運輸、倉儲和銷售。社員全部為當地農民,合作社的帶頭人從農村經紀人轉變而來,合作社以推進社員增收為任務,定期組織果農進行技術培訓,倡導綠色、有機、精品意識,同時還承擔起市場分析、行業(yè)咨詢的角色,指導社員種植、經營。合作社施行“十統(tǒng)一分”的管理模式,即在統(tǒng)一技術、品種、供應、標準、品牌、防害、收購、價格、貯藏和銷售的前提下,分戶經營,對農資施行統(tǒng)一賒銷、秋后結算的方式統(tǒng)一供應,充分調動了社員生產經營的積極性,與社員之間形成了緊密的生產組織關系。
二、金融機構支持農產品流通的主要情況
東馬屯專業(yè)果品合作社對果品種植施行統(tǒng)一管理與監(jiān)督,但從經營角度講,合作社與社員之間是互助、買賣關系,合作社要從果農手中收購果品,首先要籌措大筆資金,金融機構在此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據我們了解,為支持東馬屯果品合作社的運營,2013年大連農商行一次性向其提供了2000萬元無抵押貸款,用于及時收購社員蘋果,保證了社員的利益。合作社則采取分批方式償還貸款,隨著果品的銷售,售出一筆,償還一筆。
三、金融機構創(chuàng)新農村金融服務的主要情況
隨著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與國家財政補貼的陸續(xù)發(fā)放,農村居民對金融服務的需求逐年增加。我國農民居住比較分散,有些村落較為偏遠,尤其是廣大山區(qū),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金融服務機構基本空白,再加上交通不便等原因,造成農民存取款困難。為解決這一問題,大連農商行專門開展了助農取款業(yè)務,通過在行政村委員會、小超市、小賣店布放自助終端服務設備“農金通”,為周邊農村居民提供小額自助存取款、轉賬、支付、查詢、充值、繳費等業(yè)務。
以小賣店為例,只要小賣店店主持有具有一定現金余額的銀行卡,作為銀行與店主結算的工具,通過協(xié)議,銀行便可在該小賣店中布放“農金通”。與自動存取款機不同,“農金通”內并不存儲現金,當持卡人利用“農金通”存取款時,設備只是記錄交易詳情并傳輸給銀行,小賣店店主則根據交易明細向取款人提供現金或代收存款人現金。一段時間之后,小賣店店主統(tǒng)一與銀行結算,銀行將以“農金通”上記錄的交易行為和金額為依據,向通過“農金通”交易的銀行卡和店主所持卡內轉入或轉出相應金額。依照此模式,“農金通”還提供水電、社保繳費,以及手機、寬帶充值等服務。同時,持卡人在小賣店購買商品時,還可以通過“農金通”進行刷卡交易,如持卡人在小賣店購買100元商品,只需在自助終端設備上刷卡便可,無需現金交易。
三、基于金融機構參與農村市場建設情況的幾點感想
(一)農民合作社的運作模式值得大規(guī)模推廣。我們曾到日本、韓國等國考察,對當地農民合作組織模式十分認可,我國農產品流通情況與日本、韓國類似,因此我們一直認為農民合作組織模式是非常值得我國嘗試的,而且生產流通合作社的金融功能在實踐中是必不可少的。
(二)商品流通和貨幣流通的良性結合,將使商品流通得到極大促進,農產品流通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有賴于金融機構的支持?,F代化農業(yè)的發(fā)展,并不是無本買賣,需要專業(yè)的組織經營,更需要資金周轉,農產品有其特殊屬性,產業(yè)化經營意味著會有大批果蔬在同一時間進入收獲期,財政補貼要實現如此大量、靈活的資金撥放是有難度的,而金融機構的業(yè)務支持則從根本上解決了這類問題。
(三)農村金融服務的巧妙創(chuàng)新,是推動市場繁榮的重要動力。上述“農金通”與小賣店的結合,相當于銀行在農村布放了一臺智能自動存取款、繳費、充值、刷卡消費一體機,利用最小的成本增加了銀行的業(yè)務覆蓋范圍,填補了農村金融服務的空白,豐富完善了小型商業(yè)網點功能,吸引了農村客流聚集,優(yōu)化了農民消費環(huán)境,有效推動了農村消費市場發(fā)展。
(四)金融機構增加了業(yè)務量,收獲了優(yōu)質客戶。無抵押貸款固然存在一定風險,但銀行向合作社發(fā)放貸款的利率在國家既定6%的基礎上上浮40%,即執(zhí)行8.4%的利率,這樣的利率對銀行來講是十分有利的。且事實證明,勤勞樸實的中國農民在償還貸款方面是十分積極的。一方面,在與銀行的合作中,合作社、農民都取得了很好的收益,自然會努力去維護自身信用,以期得到銀行的持續(xù)支持。另一方面,我國大部分農民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涉及信用貸款方面,道德約束力卻極強,欠債不還的人會受到很大的輿論壓力,社會交往也會因此受限。為此,惡意拖欠情況很少出現,農民成為了值得銀行信任的優(yōu)質客戶。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