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姍姍
摘 要:喪葬作為重要的人生禮儀,歷來為人們所重視。二次葬作為一種獨特的喪葬方式,歷史悠久,流行于我國南方地區(qū)。安慶桐城市三畈村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以三畈村為調查對象,探討了二次葬的過程,分析相關原因,以期深層次的把握二次葬的內涵,并對殯葬改革提出了相關思考。
關鍵詞:皖西南地區(qū);桐城;三畈村;喪葬
一、概況
三畈村是桐城青草鎮(zhèn)的一個行政村。桐城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地區(qū),坐落于長江北岸,地理坐標為東經116°40′—117°09′,北緯30°39′—31°16′,總面積1472平方千米,整體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從高到低,以丘陵為主。青草鎮(zhèn)位于桐城市西南邊陲,地處桐城、懷寧、潛山等地交界,舊稱“青草塥”,建鎮(zhèn)約有四百多年的歷史,系古老商貿名鎮(zhèn),曾有“小安慶”、“小上?!敝婪Q,至今仍有大米、茶葉、毛刷等暢銷全國。
由于桐城地區(qū)處于大別山的東麓,交通較為閉塞,但該地有濃厚的文化基礎,孕育了著名“桐城派”文學。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基礎使得該地的民俗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喪葬就是其中之一。
二、桐城三畈村喪葬過程
死生大事,喪葬作為重要的人生禮儀之一,有著強烈的禮儀性和莊重性。在桐城境內的喪葬一般用若干年的時間,分為兩個步驟,主要是厝墳和葬墳。
(一)厝墳
厝墳作為喪葬的第一個步驟,主要是將逝者的靈柩,用稻草或者磚瓦覆蓋住,猶如小房間,并放置于野外若干年?!柏取睘榘仓谩卜胖?,厝放好的靈柩稱為“厝基”。而在放置厝基之前,有如下過程:
送老 人彌留之際,需穿“老衣”,即老死之后穿的衣服,并遣人至親友處“把信”,即報喪之意。
吊喪 親友來到時,即燃放鞭炮,親友慟哭以示哀悼后行下跪禮。
入殮 入殮時用的棺材,多為老人生前自己準備的,當地人稱為壽材,多用當地常見且不易腐爛的杉木,有希望自己長壽的意思。家境較好的一般在40歲左右就開始準備,家境稍差的也會在50歲以后陸續(xù)準備。如果等到老人年紀大的時候,不弄壽材會被人嘲笑的。在入殮時,為逝者穿上絲綿,呈仰臥的姿勢,將逝者置于棺內,并放入道袍以及逝者生前衣物等物品。最后在蓋棺前鋪上石灰,防止棺材出現縫隙。
出殯 出殯時,一般由兒子在前撒紙錢,中間為抬重的(抬靈柩的),后穿戴孝服的子孫及親友跟隨,沿途撒紙錢燃放鞭炮,如路途經過逝者生前交好親友處,親友會燒黃紙和燃放鞭炮,以示送別之意,跟隨的子孫會跪拜答謝。
厝放 出殯到達的墳場是經風水先生確定的,等靈柩到達時,會在確定的位置上,放置磚塊,再將靈柩置于上面,然后用稻草或磚塊對棺材進行覆蓋,此時就稱為厝基。逝者的棺材不能立即入土,需在野外厝放三年或五年或七年之久,等尸體徹底腐爛后,才能真正下葬。
服喪 出殯結束便進入服喪期,這一時期持續(xù)四十九天,主要是“做七”,即每七天就要祭拜一次,首次叫“頭七”,后來每次用數字命名,直至“七七”。等四十九天結束后,便會等到清明、“鬼節(jié)”、周年、除夕等祭拜。
(二)葬墳
中國人歷來崇尚“入土為安”,第二個步驟的葬墳即所謂的“二次葬”,就是將棺材停放在某地等到一定的年限,等尸體徹底成為骸骨時,再入土下葬。一般需要三年的時間,也有將棺材放五年或七年。下葬一般在大寒節(jié)氣后才能開始。在葬墳開始前,要由風水先生看好地理位置,最佳的是有山匯水的地方。葬墳的過程主要經過發(fā)引、開棺撿棺、動棺、分清、蓋棺、挖井、下字、立碑等過程。
本章節(jié)筆者主要通過2014年12月1日在三畈村所做的田野調查為案例來展開敘述。
由于安徽省安慶市政府要求全市居民推行火葬,要求尚未下葬的厝基要在二零一四十二月之前進行全部下葬?!岸卧帷憋L俗的改革和逝者已達到一定的年限,三畈村的村民陳壽(化名)決定在二零一四年冬季為其逝去七年的母親葬墳,后請風水先生查看適宜下葬的日期以及選定下葬的地點,商定日期為二零一四年農歷十月初十,并決定其中最主要的兩個步驟即發(fā)引和下字的時間為:當天的寅時和巳時。隨后,這一家人就開始著手準備工作。首先,告知親朋好友和鄰居葬墳的消息及日期,希望到時大家都能夠過來參加;其次,便開始購買葬墳時所需來,需要進行答謝,等到臨近葬墳的日期時,要計劃好當天的酒席和當天的工作的工匠。
發(fā)引 凌晨四點多,親朋好友、鄰居以及幫忙葬墳的工匠便到陳壽家,后帶好鞭炮、紙錢等物來到逝者的厝基處。便開始燒紙、放鞭和祭拜,然后就開始拆除厝基的瓦和磚,按當地人的說法,這是燃放鞭炮是告訴逝者的一種信號,子孫后代要將她移到別的地方去了,讓她放心,表示是一種尊敬的行為。等厝基的磚瓦拆除完以后,所有人便回家吃飯。
開棺檢棺 吃罷飯后,眾人又回到厝基處,開始開棺檢棺的過程。在當地,棺材打開時,家里的女兒和媳婦便開始哭,主要有兩層意思,第一,用哭腔來敘述對逝者的思念;第二,在當地還認為此時的哭,能讓自己的家里帶來好運和發(fā)達的。打開棺材后,人們查看了骸骨腐化的程度,再將厝放時放入棺中的道袍和衣服扔掉。然后用雞毛(也有用菜籽油)對逝者的眼骨掃一掃,意味著告知逝者現在是在檢棺。結束后,蓋上女兒家?guī)淼男旅薇弧?/p>
分清、蓋棺 分清是整個下葬過程中的重要步驟,根據當地人的說法,這一做法主要是要讓逝者知道自己已經過世,要將她下葬了。根據兒女數的多少,便用紅線穿上幾枚銅錢。陳壽家有兩兒兩女,用紅線穿上了四枚銅錢,在鼻子正中拉直紅線,使得銅錢來回移動。完成后,子女要各領一枚銅錢,一直保留著,認為這樣便得到先人的庇佑。分清完成后,就蓋上棺材。
下字 蓋棺后,便要將棺材從厝放地抬到墳地,此時棺材上要縛住一只公雞,并要讓公雞鳴叫,這樣便意味著為逝者領路。等到了墳地,會解開縛住的公雞帶回家養(yǎng)。在靈柩放入風水先生看好的墓穴之前,要在墓穴里鋪上一層石灰,對棺材有防潮的作用,后按擇定時辰移棺下葬,名為下字。靈柩下字之前,逝者的兒子會觀察其兩端是否平齊,因為當地有說法,當棺材的大端(逝者頭部)高時,會對長子有利;棺材小端(逝者腳部)高時,會對小兒子有益。待靈柩下穴后,會由長子用衣服捧一掊土覆蓋于靈柩之上,后其他子孫繼續(xù),再由匠人挑土筑墳。此時,逝者的女兒開始用哭歌的形式來敘述母親生前的含辛茹苦,并祈求母親在地下要保佑一家人的平安和興旺。等表面填起來以后,再逐層用石灰拌的土來慢慢夯實墓穴,直至最后呈傘狀。
立碑、圍冢 墓碑是辨認墳墓主人的一種標志性建筑,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粹典》中解釋:漢族及部分少數民族喪葬習俗。指立在墓前或墓后的石碑,上刻碑文,記載死者的姓名、年齡、生平事跡等……除刻有死者姓名及生卒年月,還刻有立碑的子女及孫輩姓名。立碑時還舉行一定儀式。根中國大部分地方一樣,墓碑的頂端是該逝者在家族中的世系,中間是逝者的名字和姓氏,下葬的方向和山頭分布在左右名字,往下從左至右是子孫姓名和下葬的時間。立碑結束后,便在墳墓周圍用磚石修成一個矮短的圍墻,這樣做一方面是防止墳墓向兩邊擴散,南方雨水多,還可以防止雨水的侵蝕;另一方面是為逝者建造一個“房屋”,墓碑就猶如逝者的大門一般,使得祖先在此得以永存。
復山 復山又名為覆山,就是下葬后的第三日,所有子孫都要到逝者的墳頭上進行祭拜,并要在墳山添土。
至此,葬禮的過程才真正結束,逝者成為了這個家族的祖先之一。
三、二次葬的原因探析
先浮厝,再下葬的這種既復雜又顯得格外隆重葬俗流行于安徽安慶的大部分地區(qū),筆者在三畈村的走訪過程中也詢問了當地人為什么這二次葬會在此盛行。很多村民也回答不上為什么,只是說他們一直這么做,是祖宗流傳下來的,不這么做會被祖宗怪罪的;也有的提到了當地的傳說故事。歸納而言,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靈魂不滅說
任繼愈先生在《中國哲學發(fā)展史》提到了:“靈魂不死的觀念,在山頂洞人那里還只是剛剛發(fā)生,到了仰韶文化時代它已成為人們普遍的生死觀,并伴有種種崇拜靈魂的宗教迷信活動。埋葬死人的制度漸趨復雜化就是其重要表現?!笨梢姡`魂不死早在中國古代已經出現,且在喪葬制度中上體現出來。
在三畈村,村民也有這種觀念,認為浮厝的尸體還會在人間進行活動,等到尸體全部化為骸骨時,而且越干凈就對這個家庭越有利,也才能真正福佑全家。村民XY(訪談對象,女,漢族,79歲,三畈村村民)認為:“不厝肯定是不照(不行)的,如果不這樣搞的話,那家小孩肯定是不孝,死的人以后肯定不能投胎轉世,靈魂得不到超生,也就不會保佑家里的安寧?!贝迕馱SH(訪談對象,女,漢族,67歲,三畈村村民)提到:“厝完后,葬墳就好像同黃金歸庫一般,認為骨頭化的越干凈就越好,入土下葬后的親人才開始真正保佑家里人?!蓖瑫r,從以上厝墳和葬墳的過程來看,子孫對待逝者的行為,放佛逝者“活著”一般,也體現了“靈魂不死”的觀念。
由此可見,當地人一直都有“靈魂不滅,且能還能感知發(fā)生的事情”,讓肉體和靈魂分離,只有葬墳,才能讓逝者進入另外的世界。
2.孝道觀念濃厚
中國傳統(tǒng)的孝道本來就講究: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有禮。而安徽桐城地區(qū)是著名的“桐城派”的發(fā)源地之一,“桐城派”作為中國文學和思想史上流傳較為深遠的流派,其中的思想內容更是影響著本土文化的發(fā)展。在傳統(tǒng)的儒家倫理思想主導下,桐城人主張孝悌友愛,睦鄰禮讓。對父母敬愛有加,篤守孝道,而鄰里相處,以禮為先,以和為貴,以讓為賢。這種思想觀念在根本上影響著當地人的觀念,父母去世,必須要隆重。
在當地對于復雜而隆重的喪葬過程還有一個傳說。村民CY(訪談對象,男,漢族,81歲,三畈村村民)說道:“以前,人還有尾巴的時候,死之前尾巴會自己變焦黑,這時候就知道自己要死了。那時,人就帶上吃的和自己的生活用品,到洞穴中去挖一個槨,然后自己就睡進去,在里面死掉。一個人,也沒人知道。大家都這么干,后來,有的人家里面的兒子覺得這樣不照(不行),不孝順,一個人就這么死掉了,就打(制作)了棺材,把尸體放進去,后來就慢慢要厝,要葬了,還要找好的地方(風水好的地方)”。
“那這是什么時候的事啦?”
“那就太遠著,不知道是什么時候了,一代代傳下來了?!?/p>
……
由此可知,“二次葬俗”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還與孝道有關,另外,也可以看出,經濟的發(fā)展是支持喪葬進行的保障。
3.移民說
在與當地人的閑聊中,有村民就告訴我們:我們以前不是這兒的,是從江西移民過來的,后來就在這呆了下來。后翻閱史料,得知元末明處,由于戰(zhàn)亂安慶府在當時人少地荒,明洪武年間為開發(fā)江淮地區(qū),遷江西饒州進入安慶府,后定居下來。在《中國移民史》(第五卷)中也作了考證:洪武年間的外來移民重建了安慶府的人口。又在安慶電視臺播放《尋根拾遺之桐城》的節(jié)目中提到:桐城的雙港村就是移民自江西。再次印證了移民說的可信度。
由于遠離家鄉(xiāng),當時遷移過來的人們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回到故鄉(xiāng),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到死都沒實現這個愿望,所以人們要求子孫不要很快下葬自己,以便回遷時還能方便點,可最終還是在這里定居下來,當地也就形成了獨特的葬俗,流傳下來。
由此可見,移民說與“二次葬”形成的也是有道理的。
4.其他因素
喪葬作為一種民俗文化,是人們針對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所創(chuàng)造的行為準則。安慶桐城地區(qū)位于江淮之間,屬于丘陵地帶,向西靠近大別山,東南臨著長江,相對較為閉塞,導致風氣保守,不易接受外來文化,傳統(tǒng)的“入土為安”的觀念會世代相傳。同時由于該地的丘陵山丘地區(qū),除可耕地以外,其他閑置的土地較多,又因為處于該地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帶,低洼的地勢加上較多的降水,易形成所謂的“風水寶地”的狀況。這些都為“二次葬”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條件。
總而言之,桐城三畈村的是多種因素的綜合。這些因素,一方面代表著漢族人世代與土地密不可分的感情以及農耕文化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象征著當地人對祖宗逝去的懷念和對未來生活的期盼。
四、總結與思考
桐城三畈村的喪葬習俗是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與當地靈魂不死、祖宗崇拜的觀念不可分割,對于抱有“生有家,死有歸”理想的中國人來說,葬墳入土是再好不過的了。其中,二次葬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是研究社會文化遺存的典型代表。同時,每一種文化都有與之對應的文化功能的體現。喪葬也不例外。每當碰到喪葬儀式的時候,總會有人發(fā)出唏噓之聲:生不帶來,死不帶走,以期告誡自己和身邊人對金錢、人生等都要看開看淡??梢娖渲械慕虒Чδ苁敲黠@的。另外,每當操辦喪葬事宜的時候,個體的力量會受限,周圍的鄰居和朋友都會聞訊趕來幫忙,此時,社會聯(lián)系功能也體現出來了。
然而,隨著社會經濟和現代化的推進,較于現代殯葬業(yè)的發(fā)展,二次葬暴露的問題也愈加嚴重,如耗費巨大人力、物力和財力、環(huán)境污染、占地等,都是目前亟需解決的。
在三畈村,由于喪葬所導致的占地情況屢不見鮮,而清明之際,由于祭掃所導致的火災每年都會發(fā)生。諸如此類的問題,當地村民也有反映。筆者在三畈村作調研時,當地正在推行殯葬改革,提倡火葬,將老人的壽材拆除并給予補償。筆者也就改革葬墳,隨機訪談了當地老人,大都回答是:國家政策,我們也沒有辦法啊,不這樣做也不照(不行)。反正也不是我一個人,大家都這樣??梢?,對這次殯葬改革,當地群眾多有無奈。殯葬改革不只是在形式上要做轉變,重要的是將傳統(tǒng)的孝道等觀念進行傳承,故如何合理有效的推行殯葬行業(yè)的改革是必要的。(作者單位:西藏民族學院民族研究院)
基金項目:西藏民族學院民族研究院2014年中國史重點學科一般項目,項目編號:14ZGS001
參考文獻:
[1] 桐城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桐城縣志[M].合肥:黃山書社,1995.
[2] 張茂華.亓宏昌.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粹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
[3] 江小角.方寧勝.桐城文化中的和諧思想[N].光明日報.2007年5月第007版.
[4] 曹樹基著.中國移民史(第五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