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安
在學校管理過程中,校級領導總要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完成上級交派的工作任務,但工作方法不同,可能造成的工作成果也迥異。
一、好的管理制度是商量出來的
有的學校規(guī)章制度厚厚一本,墻上布置的滿滿當當,大會小會反復強調,但實際效果總是差強人意,總有隔靴搔癢之感。有的學校規(guī)章制度并不多,內容要求也很簡單,但接地氣,真管用,老師落實起來很到位,領導管理也順當。原因何在?管理制度產生的過程不同而已。好的、管用的制度并不是一貼包治百病的老狗皮膏藥,它應具備“公約”性質。它是單位所有成員集體意志的綜合反映,或稱集體意志的“最大公約數”,而不單單是長官意識,領導精神;它應是全校教職員工反復溝通、協(xié)商、討論、爭吵甚至妥協(xié)的結果;這個過程的必要性在于:制度的產生使每位教職員工的自身利益訴求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學校正常管理得到有效運行,科室關系得到恰當擺布,上下級交流得到和諧對接。這個制度的受益人為師生全體成員,而不是學校部分成員或局部利益獲得者。最終目的是學校發(fā)展走上健康良性循環(huán)的軌道。
反之,如果脫離學校實際,脫離教職員工,凡事不溝通,不召開班子例會、校委會通氣會、班主任座談會、老師、家長討論會、教代會等必要程序,意見無表達管道,訴求被無情漠視,沒有一個“從上到下,從下到上,再從上到下”的碰撞、磨合過程,這樣的管理制度不管外表多光鮮,也是不接地氣的空中樓閣,這不是一張廢紙是什么?這樣的制度一旦實施,不造成干群、家校之間的矛盾才是怪事。
二、好的教師是計量出來的
每到年終評優(yōu)選先時,也是學校領導搔頭為難日。有的同事跟我訴苦:給學校掙臉的要安排,將評職稱的要照顧,個別刺頭要擺平,說情通氣的要考慮。我相信,這樣一個評選結果,必定是一個“被和諧”、“被琢磨”的產物,時間久了,弊病百出。
那么,優(yōu)秀教師評選如何剝離這么多的“附加因素”,充分體現(xiàn)其“引領、導向”作用的本質呢?首先:學校要有頂層設計,建立以教職員工“德、能、勤、績、廉”為主要考核“內核”的相對健全的評價體系。并將考評指標進行分解,使之量化、標準化、可操作化。去除繁文縟節(jié),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管用好用。用一把尺子量每一個人,而不是看一個人符合哪把尺子。其次:要有凝聚民智過程。方案不急于頒布實施,先組織班主任、教研組長、各科室人員、一線教師等不同范圍的討論會,將反饋回來的信息加以匯總、篩選、分類、修正后,將方案以試行稿的方式下發(fā)實施,并賦予一定時間進行修正的功能。第三要有與教師工作相關信息的公示過程。大家知道,說相聲講究“抖包袱”,過程很朦朧,很神秘,讓人摸不著頭腦,最后一抖,讓人恍然,博人一笑。但學校管理不是說相聲,因為它涉及到教職員工的工作評價和學校的價值觀導向,馬虎不得。這就要對教師在學校運轉過程中產生的一些有效信息進行準確及時的公示。如教師的獲獎信息、出勤信息、班級各種評比過程性信息、學校校務信息、工作安排信息等。信息及時發(fā)布后,人們會對它方信息有甄別判斷之力,對自己也有規(guī)范比較之效。同時,教師相關信息的公示,也避免一些過程性的負面積累,促使學校管理層能把苗頭性、萌芽性問題提前處理掉,不會再出現(xiàn)年終總評“揭鍋”后個別問題的突發(fā),造成被動局面。
總之,頂層設計的方案,反復琢磨的過程、再加上信息的及時公開,或許能為解決評優(yōu)選先使人頭疼起到一定作用,你不妨一試。
三、好的學校信息是流動起來的
簡單梳理一下學校管理信息的構成:學生信息,如學籍、家庭、特長、特殊體質等;教師信息,如學歷、職稱、資格、任課、獎懲等;各處室信息:如上級文件、工作計劃、活動安排、人事調整、資金調配等;周邊社會信息:如社區(qū)、醫(yī)院、警務、消防等。信息是為決策服務的,決策又是為發(fā)展服務的。所以好的學校管理,信息應是流動起來的,流動起來就會產生動力,反之則起到阻塞滯淤的“梗阻”現(xiàn)象。因此,第一不要把工作過程中產生的信息禁錮在某一范圍內。如教導處產生的工作信息要讓政教處共享、后勤處產生的工作信息要讓其它處室共享;第二,要創(chuàng)造多種形式和渠道,讓管理信息像水一樣,流動到各個層面,使之成為共享資源。比如,學校的公示欄、網站、微信、QQ、電郵等。第三,學校要及時收集信息波,經有效濾波后,形成學校決策的重要依據之一。有些信息經核實后,通過學校正式發(fā)布平臺及時進行公示。
總之,信息的匯集、共享,并運用于學校管理,無非是將溝通變得更加直接和坦誠,對提高團隊效率和士氣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endprint